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研究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及芽生孢子的萌发过程及其细胞内含物异染质小体的变化,发现芽生孢子的萌发率及生长速率高于分生孢子,生长不同阶段芽生孢子的大小百分率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并发现细胞内异染质小体在不同萌发细孢中分布的不均一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分生孢子形态构成的稳定性及其产生的微循环产孢现象和萌发孢子的连接现象.  相似文献   

2.
田间调查表明,田间稻曲病菌菌核形成量,其幅度每亩为0~318粒,每亩加权平均为18.69~36.75粒。自然条件下越冬后菌核到早稻孕穗时,其萌发率旱田、水田分别为60.6%和22.8%。室内高湿培养二年总萌发率高达98%其中第一年萌发率为77.2%第二年为20.8%。菌核形成子座必需有一定光照。高湿、25℃、光照条件最有利菌核萌发,形成子座和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度变化同光、暗条件和子座成熟度有关。子囊孢子易萌发直接在孢子两端形成小孢子。加水稻花器或0.5%葡萄糖液能显著地促使子囊孢子快速萌发并形成多个小孢子。该小孢子通过直接形成侵染钉或先形成芽管,附着孢然后侵染水稻。侵染主要集中在处于破口前期的水稻柱头的乳头上。  相似文献   

3.
阿特拉津(atrazine)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且难降解的污染物.本文探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厚垣孢子对阿特拉津降解的最佳条件,包括温度、摇床转速、初始培养基pH及接种量.并在大田土壤盆栽实验中,研究P.chrysosporium厚垣孢子和土壤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P.chrysosporium厚垣孢子可以有效去除阿特拉津,在33℃、转速为180r·min~(-1)、pH值为7.0、接种量是4g·L~(-1)时,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90.77%.土壤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施用P.chrysosporium厚垣孢子28d后,非灭菌土壤中阿特拉津去除率为97.8%,其中P.chrysosporium的降解贡献最为突出,去除能力为59.3%.而土著土壤微生物的去除率仅为20.7%,表明P.chrysosporium厚垣孢子对AT降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麦冬花药壁层发育为单子叶型,绒毡层细胞消解介于分泌型与变形型间,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个小孢子在四分体中排列为左右对称式。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的,具单萌发沟。麦冬为倒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具珠柄珠孔塞,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线形四分体。胚囊发育为蓼型。成熟阶段,助细胞珠孔端壁上具帚状分枝的丝状器。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形成中,多糖物质的积累与消失是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5.
在控制氮营养条件下,探索中华半管藻休眠孢子的形成和萌发。当培养液中氮含量降到0.5μmol以下时,该藻形成休眠孢子,最快形成速度为24h;在氮营养充足条件下,孢子在32h开始萌发,48h可萌发成为新的营养细胞;孢子的形成和萌发均是无性过程;孢子在低温和暗中保存2个月,存活率仅30%。以上结果显示,孢子具有抗逆境继续生存和随时萌发转入营养生长的双重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三十一种孢子萌发因子对庆大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F—212的孢子萌发率和芽长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单因子、双因子及四因子试验,并通过正交试验找出了促进孢子萌发的最适剂量组合,为进一步提高庆大霉素发酵水平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主要报道云南松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形成以及花粉萌发过程中细胞核、液泡、淀粉粒的动态。云南松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Ⅰ,其细胞内的淀粉粒、脂肪等集中分布于赤道面,这一区域具有较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四分体胼胝质壁向心形成,分布于赤道面的淀粉粒完全消失。单核小孢子在有丝分裂前,其液泡的大小,核的位置、形态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花粉寿命较长,萌发时,花粉管从花粉纵侧面帽缘下突出,并呈各种形态和分枝。  相似文献   

8.
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蜡蚧轮枝菌侵染黑刺粉虱成虫的过程。结果表明:接种蜡蚧轮枝菌孢子12h后,附着在虫体上的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24h后,在复眼、腹部气孔、足的基节和翅的基部等部位菌丝侵入黑刺粉虱体内,接种72h后虫体被厚厚的菌丝层覆盖。分生孢子可以直接以芽管侵入表皮,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入。分生孢子在黑刺粉虱体表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顶端可形成附着胞,附着胞再形成侵入钉穿透寄主体壁。寄主体表结构影响形成附着胞的形状及穿透体壁时芽管长度。穿刺点处的小孔及附着胞周围发现粘状分泌物,为蜡蚧轮枝菌在入侵黑刺粉虱过程中穿透体壁时对寄主表皮产生降解作用的酶。  相似文献   

9.
报道毛竹基腐病菌(暗孢节菱孢)的形态特征,孢子萌发方式和主要生态特性。电镜观察表明,该菌的基本形态与M.B.Ellis所描述的一致外,还发现了一些未被描述过的孢子类型:(1)长椭圆形一棍棒状的分生孢子;(2)向顶性陆续形成的分生孢子链;(3)间生和顶生的厚坦孢子。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该菌的分生孢子有两种萌发方式:一种是产生芽管,另一种是产生泡囊,囊中含有多个无色球状或椭圆形的孢子。适合孢子萌发的  相似文献   

10.
<正>华东地区杨树黑斑病是由杨盘单格孢菌(Marssonina populi)引起的,病害主要为害白杨派树种和黑杨派树种以及它们的杂交种。杨盘单格孢菌根据孢子萌发的形态、生理和寄主范围可以分为两个专化型。单芽管专化型(M.populi f.sp.monogermtubi)的分生孢子萌发时产生 1个芽管;在蒸馏水中基本上不萌发,在自来水中萌发良好,2小时开始萌发,9小时即达高峰;孢子萌发温度为12-28℃;孢子表面无萌发抑制物质;寄主以白杨派树种及派内杂交种为主。多芽管专化型(M.populi f.sp.multigermtubi)的分生孢子萌发时产生1-5个芽管,多为2-3个;蒸馏水中能萌发但不及自来水中萌发率高;在自来水中4小时开始萌发,13小时以后才达高峰;萌发温度为16-32℃;孢子表面有水溶性萌发抑制物质,须用清水洗涤后才能萌发;寄主以黑杨派树种及派内杂交种和黑杨派与青杨派杂交种为主。两种专化型用孢子萌发试验即可鉴别。  相似文献   

11.
对甘薯I. batatas的小孢子发生和堆配子体的发育进行了研究.初生壁细胞和与初生造孢细胞相邻的薄壁细胞共同参与了花药壁层的形成.变形绒毡层的细胞在成熟时是双核的.否定了过去长期认为甘薯属Ipomoea的药室内壁在成熟时壁细胞不如厚的结论,肯定指出甘薯I. batatas的药室内壁细胞在花粉粒成熟后有明显的栓质性加厚.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粒是3—细胞的,表面具多数乳头状突起,萌发孔的分类(NPC)为764.低温影响了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面产生了大量的不正常的小孢子。  相似文献   

12.
锁阳(C.songaricumRupr.)花药壁发育属基本型,中层为一层,腺质绒毡层,细胞具双核现象,药室内壁见纤维状加厚;花药具有4个小孢子囊室,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呈四面体形,也有左右对称形,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直生胚珠,单珠被和厚珠心,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直线形和T-形排列的四分体,合点端大孢子为功能性并发育成蓼型胚囊.  相似文献   

13.
1991年我院实习农场保护地葡萄,落花后十天左右,突然发生严重落果。取病果粒表面菌镜检,其病原菌形态特征是:分生孢子梗微淡褐色,直立,有4~6个分隔,近顶部有2~3次分枝,分枝顶端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大小为10~15×5~7μm.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簇于病果表面时,呈淡褐色。  相似文献   

14.
濒危植物——半日花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形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通过对半日花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花药由四个花粉囊组成,药壁包括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及绒毡层。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2)小孢子孢原为多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2-细胞并具3孔沟;3)例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多泡原。四分孢子直线形或T字形。合点端的三个大孢子退化,瑞孔端的一个大孢子发育成功能大孢子、  相似文献   

15.
<正>响叶杨花的形态特征与其他作者所报道的杨属(Populus)几个种的内容是一致的。雄蕊于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越冬。小孢子的发生遵循被子植物的一般类型。小孢子的形成为同时型。散落时为单粒的二细胞花粉粒。 雌花芽于珠心原始体时期越冬。二心皮,子房单室,变形的侧膜胎座,每一胎座上着生一个倒生胚珠,单珠被,厚珠心。胚囊发育为蓼型,与Kimura. C等作者的观察是一致的。 珠孔受精,同李文钿在小叶杨中的观察是一致的。核型胚乳。胚胎发育为柳叶菜型。 “棉毛”是由胎座表皮细胞发育形成的,不是珠柄毛。最后还讨论了响叶杨在杨属中的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肉苁蓉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形成.主要结果如下;1)药壁发育为基本型,它由五层细胞组成,中层为二层,绒毡层分泌型,药室内壁未见纤维状加厚。2)小孢子母细胞相互分散,它们在减数分裂1时开始形成胼胝质壁。当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时,胼肤质壁消失。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其中有的四分体中的小孢子已分裂为二核。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花粉外壁较薄。3)倒生胚珠,单珠被和薄珠心。雌性孢原处于珠心表皮之下,为单细胞。孢原细胞直接起大孢子母细胞功能。随之,大孢子母细胞进行分裂形成直线型四分体。胚囊蓼型,由合点端大孢子发育而成。  相似文献   

17.
黑节草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形成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报道了黑节草(Dendrobium candidum Wall.ex Lindl)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形成以及花粉萌发过程中细胞核的动态等。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同一药囊内的小孢子母细胞分裂具有高度的同步性。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内各小孢子的排列形式多样,并且在以后的发育中花粉始终保持在四分体内,形成四合花粉。孚尔根反应表明,生殖细胞从形成后始终保持强烈的阳性反应;而营养核却总是呈弱的阳性反应。经组织化学鉴定,生殖细胞壁为胼胝质的,此壁直到花粉成熟时才逐渐解体。花粉管顶端为球形透明区,此区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胼胝质荧光,这一现象在其它植物中还未见报道过。  相似文献   

18.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2)与金黄色葡萄球苏,枯草杆菌之间有相互抑制作用,链霉菌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但大肠杆菌则对链霉菌无抑制作用,细菌的存在能诱导链霉菌提前产生可溶性紫色色素,Streptomyces sp.2在5度下,YM,YG,YA培养基上产生细胞自溶的最短培养时间为2天,全部细胞自溶需要5天,在37度下及培养基上全部自溶的时间为8天,Streptomyces SP.1在55度或37度,培养基上细胞全部自溶的时间超过14天,Streptomyces SP.2孢子萌发的时间为4小时左右,产生的菌丝有分节现象,其细小分枝产生在菌丝及孢子的任何部位,低浓度(4mg/L)氨苄青霉素对链霉菌的孢子萌发及生长无影响,链霉菌菌丝在生长延伸时表现出相互靠扰和吸引,形成网络结构,各细胞间相互直辖市,形成一定形状,大小的菌落,在菌落的特定部位产生孢子,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9.
一、小孢子和雄配子体发生:孢原为纵向一列细胞,它们起源于花药每个药瓣的表皮之下。药壁的结构特点为一层中层和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的胞质分裂为相继型;时药壁绒毡层为最发达,细胞内一般具2核。小孢子在四分体中的排列为等面形。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精子为新月形。成熟药壁由表皮和纤维层所组成。二、大孢子和雌配子体发生:孢原为一个细胞,它直接起大孢子母细胞功能。厚珠心来源于表皮。大孢子排列为直线型,合点端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成熟胚囊为蓼型。助细胞为倒卵形,丝状器为纤丝状。反足细胞的次生增殖较早,受精前已形成吸器,深入珠心。三、同一朵花中;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裂Ⅰ,开始是同步的,以后不全同步。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羊草小孢子发育和雄配子体形成,主要结论如下:(1)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孢子为平面型,单核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细胞壁,对PAS染色和苯胺兰染色诱导荧光均呈负反应,成熟花粉粒为三细胞,细胞内贮藏丰富淀粉粒,(2)药璧发育为单子叶型,绒毡层细胞属分泌型,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绒毡层细胞具一或二核,在单核小孢子早期,绒毡层细胞有向花药腔肥大增生和绒毡层细胞互相融合形成变形绒毡层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