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55-1957年间,与此前的吉田内阁时期相比,新组阁的日本鸠山内阁顺应内外形势的变化,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某种松动,中日民间交流呈现出一种较为活跃的状态,可谓当代中日交流史上出现的第一次高潮,它为中日关系的恢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主要对这一时期中日交流的状况做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的背景及其对后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抽象的语言符号不能完全描绘文化的细致特性,只有语言和文化一致才可以进行实际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由于长期受中日同文看法的误导,我们在日语学习与教授过程中忽视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特性,导致在与日本人交际过程中文化干扰现象的发生。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文化内容综合性导入原则,使学生彻底摈弃中日同文的错误观念,努力探求中日传统文化与国民性格的差异性,树立敏感的中日语言文化差异认知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日双面镜     
艾姚 《世界博览》2009,(8):77-79
中国人与日本人,越是认为自己和对方相似,越是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西文电磁学名词汉译经过一个演化过程。在1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初期中国领先,首先使用古汉语的“电”及“电气”翻译“electric”及少量派生词。该译法传至日本后,明治维新时期(1868~1873年)日本以“电”字为基础构成新词,译出更多的西文名词。维新后的日本学西方已超过中国,从戊戌变法(1898年)起,这些词汇沿着中国人“通过日本来吸收西学”的模式逐渐传回中国而成为汉语译名。“磁”及以“磁”为基础构成汉字词汇的译法则是日本首先采用的,沿着同一模式也成为汉语译名。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实现和解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日本因素在其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别是6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日本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不断地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这必然与中国和美国产生冲突和隔阂,客观上促使中美加快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日本浪人"群体,是日本明治时期浪漫主义思潮所孕育出来的"弃儿"。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他们影响了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他们起到了某种积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开始,他们倾向于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在日本大举侵华之前,他们彻底蜕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走狗和马前卒。  相似文献   

7.
《世界知识》2013,(4):30-30
2015年1月28日,由中国社科院、中日友好协会主办,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承办.中华日表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后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的宗旨是:通过回顾总结40年来中日关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当前两国关系严峻局势的深层背景,展望两国关系中长期发展前景,发出致力于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积极信息,提振公众对两国关系发展的信心,为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发展营造气氛。来自全国友协、中日友协、中国杜科院、外交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日关系史学会、军事科学院、商务邢等部门的中方官员、专家、学者,和来自日中友体.北海道日中友协、伊藤忠(中国)集团、中国日本商会、日本大学等日方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中日贸易开始起步,进入70年代后,中日开始建交,贸易关系稳定发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后,中日贸易步入全面合作阶段,日本开始对中国发放政府贷款和进行直接投资,90年代后,中日贸易迅猛发展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9.
杨杰 《世界知识》2008,(14):5-5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媒体迅速报道了地震灾情并时刻跟进报道,饱受地震困扰、感同身受的日本人民对中国发生特大地震表示了强烈同情,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奔赴灾区,成为第一支进入灾区的外国救援队,日本公众通过拨打电视热线、超市募捐等方式向四川灾区捐款,  相似文献   

10.
伪满开拓团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民 《世界知识》2011,(17):51-53
近日,黑龙江省方正县的“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事件,招致中国网民热议。反对一方义愤填膺地指责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是“国耻”,称之为“方正‘碑’剧”;赞同一方则称,“在坟墓上重建友好,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没错”。针锋相对的“辩论”和砸碑、泼墨的“壮举”,引起了中日两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日本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是语言和文化都不相同的两个实体,两者之间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日语和汉语之间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文化特征和差异,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采取符合中、日民族语言习惯、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2.
朱宪文 《科技咨询导报》2007,(30):181-181,183
中国和日本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是语言和文化都不相同的两个实体,两者之间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日语和汉语之间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文化特征和差异,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采取符合中、日民族语言习惯、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3.
刘健 《科技信息》2010,(32):180-181
“特别”とぃぅ言葉は中日兩國語における意味が一部重なってるか、重ならなぃ部分かぁる。そこで,“特別”の中日の基本的な意味、用法おょひ實際に利用する違ぃところにつぃて詳しく說明する。この文章を通じて,日本の語学習者に役立てれぱ、幸ぃだと思ぃます。  相似文献   

14.
今年8月12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暨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周报社及中国日本商会共同举办。论坛旨在探讨改革开放30年来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中日文化差异角度看日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有不同的历史过程、不同的生括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这些文化渗透在语言之中,使民族语言之间也存在差异。可以说离开日本文化而孤立地学习日本语言是很难准确掌握该语言的。所以,在日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中既有表现友好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又有隐藏在背后的政治安全矛盾。中日矛盾主要责任在日本。不断巩固和扩大共同利益,减少矛盾对抗;以多边合作取代双边合作,加强战略对话构建安全制度框架;摆脱情感式的思维模式,代之以战略性的新思维是改善和发展中日战略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世界知识》2008,(17):67-67
在1884年的甲申政变后,朝鲜的亲日派“开化党”全军覆没,日本自认当时还没有力量与中国一较雌雄,因此当俄国势力进人朝鲜之后,日本便主动与中国妥协,鼓动中国加强对朝鲜的控制,让中国在前面抵御俄国的扩张,而自己却积极地在朝鲜扩张其经济利益。有人认为这一时期(1884—1894)是日本对朝鲜的“消极退婴时期”。此是只见其表,不见其实。这一阶段是其走向近代帝国的成长期,是猛兽捕捉其猎物前,隐其爪牙,匍匐待机的时期!在此期间,日本军部开始细密地制定大陆计划,节约一切冗费,以中国为假想敌,  相似文献   

18.
杨倩 《科技资讯》2011,(8):231-231
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亚洲超级大国,在世界政治版图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国际社交角色。抛开政治上的尔虞我诈,两国却一衣带水,作为历史上两个关系密切的国家,既是对手,又是朋友。20世纪以来两国的百年交往中,我们就能看到或官方、或民间的互通有无,而更主要的则是兵戎相见。在这里笔者就近代的两国交流,抛开政治因素,但就文化交流,以基本材料为框架,做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9.
1908年,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正式合并成立。同年,开始大规模招集商股;但汉冶萍公司合并后,即面临着重重困境。在经营困难,公司管理层与南京临时政府推动,及日本诱导等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日之间开始寻求合办汉冶萍公司。这一事件从侧面揭示了整个中国近代工矿企业发展的曲折脉络与复杂的经营环境。  相似文献   

20.
日本高校在新闻教育的理念传承、组织机构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借鉴日本高校的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理念的成熟,设计适应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构建高校与媒体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平台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