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学医,初衷在学成后回国救治病人,后因日本影片的触动,觉得医疗中国人的思想精神比救治躯体更为首需,遂改文学创作。回国后,在杭州、绍兴、厦门、广东、北京等地任教,编辑《新青年》杂志。1918年,首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相似文献   

2.
一鲁迅1902年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以后,东渡日本留学,直到1909年返国,在那里度过了八个年头。鲁迅留日时期的思想可以以1906年弃医从文为界划为两个阶段。鲁迅留日时期的第一阶段,科学思想在他头脑中占有主导位置。在这个阶段,鲁迅在弘文学院和仙台医专学习,并发表了《说鈤》和《中国地质略论》两篇科学论文,又从日文转译了法国科学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著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本科学小说。他还翻译过《北极探险记》以及《世界史》、《物理学诠》中的“世界进化论”和“原素周期则”两章。这时他所  相似文献   

3.
《藤野先生》写的是鲁迅先生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时的感受,把它与梁实秋先生青年时代在美国留学时的感受比较一下,是很有趣味也是很能引发出人的许多新的想法的。我们先看二人初到国外时的感受。《藤野先生》开首一句“东京也无非这样”,即道尽了鲁迅初到国外时的失望、孤独之情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是在中外优秀文化的哺育下成长的。他如一株参天挺立的大树,把根深深埋植在祖国灿烂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同时又广泛地吸取了外国文化的营养。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化主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跻身文坛,就是从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开始的。从日本留学时期翻译雨果的《哀尘》到逝世前翻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第二  相似文献   

5.
《朝花夕拾》不仅记载了鲁迅先生的绍兴生活及南京读书,日本留学,回国工作的经历,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表现了他自我内心世界的情态,展示了对故乡风情民俗的留恋,文集中所突出描绘的独特的鬼魅世界,以及亲友亡故之往事,既是现实社会的观照,也是鲁迅先生暮年心态的折射,不家乡土风习的撷趣。  相似文献   

6.
<正>杂志介绍《河南科技》杂志是由河南省科技厅主管、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主办、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出版的公开出版物,《河南科技》杂志知识产权专栏在河南科技知识产权界享有盛名。《河南科技》杂志为河南省自然科学期刊,全文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  相似文献   

7.
<正>杂志介绍《河南科技》杂志是由河南省科技厅主管、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主办、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出版的公开出版物,《河南科技》杂志知识产权专栏在河南科技知识产权界享有盛名。《河南科技》杂志为河南省自然科学期刊,全文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相似文献   

8.
对祖国的爱是鲁迅成为民族英雄和伟大革命者的思想基础,这一思想产生于留学日本时期的青年时代。从《自题小像》的誓词始至后来的弃医从文,在内忧外患之中,人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不断探索、不惜牺牲的青年爱国者形象,感触到了一颗激烈跳动的至诚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9.
鲁迅留学日本时期,即明治三十五年至四十二年,在日本文艺界,正是自然主义文学占据主流地位、覆盖整个文坛的时期。鲁迅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弃医从文,放弃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转向他当时认为比医学更能改变人的内心世界的文学。因此我们有必要剖析自然主义对鲁迅产生的影响,本文着重在鲁迅作品中寻找自然主义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河南》杂志是河南籍留日学生于1907年12月20日在日本东京创办的,是一份政论性期刊。它重视对河南教育的报道,而且重点抨击了河南教育界的专制、腐败现象,揭露了一大批办学务者的卑劣行径和丑恶嘴脸。它为河南教育之独立、自由鼓与呼,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志向,它努力为河南教育探索发展出路,在近代河南教育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生命体验是绝望和虚妄,按照知觉现象学的原理,这是鲁迅在生活中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的产物。家道的败落与婚姻的不幸,使鲁迅开始怀疑一切;反抗与追求的幻灭,使鲁迅越来越绝望;最后,鲁迅悟出了一切都是虚妄,这是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题吟关于鲁迅的旧体诗词,是建构与研究鲁迅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探索被忽视的旧体诗词中的鲁迅形象,可以丰富鲁迅研究。虽然书写鲁迅的旧体诗词很多,但鲜有杰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的艺术功力,更在于诗人对鲁迅理解的深度。只有对鲁迅具有独特的理解才会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1936年鲁迅逝世以前,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既有辱骂和攻击的一面,也有佩服和尊重的一面,既有仇鲁的一面,也有联鲁的一面,并非完全否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世界观的转变、思想觉悟的提高、宗派主义的克服,1936年鲁迅逝世以后,郭沫若已清楚地认识到鲁迅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巨大价值和崇高地位,因而多次著文,对鲁迅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处处对鲁迅表现出真诚的崇敬。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近代中国文学泰斗的鲁迅,在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七年多,而其中近六年的时间都是在东京度过的.在那里,他遇见了影响他一生的人与事,找到了拯救苦难祖国、唤醒昏睡民众的途径--文学.可以说,东京是后来成为革命的鲁迅、文学的鲁迅的真正原点.  相似文献   

15.
《苦闷的象征》是厨川白村的遗作,也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鲁迅的关注。由于鲁迅等人的积极译介,厨川白村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领域名声鹊起。他的文学观契合了鲁迅当时的文学思想,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创作。学界关于厨川白村与鲁迅的比较研究尚处于一般引述状态,而关于厨川学术思想的渊源方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厨川白村文学思想的显性源头在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之中,而其隐性的渊源则在马克思学说中。马克思的劳动学说是厨川白村改造日本国民性的重要参照,这也是《苦闷的象征》超越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鲁迅的伟大却在现今呈现出欲说还休的姿态。随着政治运动的几经沉浮,鲁迅先生不停地被粉饰、被利用、被鼓吹、被误读,渐渐被当代青年所放逐。通过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的再阅读,从启蒙原因、启蒙的瓶颈等方面分析得出,鲁迅先生认为启蒙者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荆棘密布,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人性本身的懒惰、自私、无耻和堕落乃是启蒙者所面临的最大的敌人。  相似文献   

17.
《死火重温》(1996)是继《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1988)之后汪晖又一篇重要的有关鲁迅和鲁迅研究的文章。本文试图探寻在这七年间汪晖从“目的“与“方式“间困境的自我反思开始,从对现代中国思想中心概念隐含的历史限度的分析到对鲁迅自我认同以至文化批判的侧重,其鲁迅研究意向的变化伴随着他对中国现代性问题及现代中国认同的思索,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开拓鲁迅研究以至现代文化批判提供了历史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大批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典型。其中有一些个体形象,鲁迅运用色彩中鲜明的黑色对其做了生动有力的刻画,透过"黑色"之象征寓意表达自己特有的思想和情感。此类黑色个体即"黑色家族",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构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就"黑色家族"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个体予以分析,进而对鲁迅的"黑色家族"创作意蕴予以浅探。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探寻鲁迅《野草》中的复仇文本中的复仇精神,指出鲁迅的复仇精神特质在于从不懈的自我审视和批判中反思和判断,对个体生命保存的基本要求的推崇以及对恶作为世界推动力量的肯定,并由此提出复仇精神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