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流域内降水波动和小浪底库容变化的影响, 2015~2017年期间黄河调水调沙中断.本研究系统收集了2015~2017年黄河主要水文站水沙数据、下游河道高程资料和冲淤数据、河口测深和粒度资料,研究了调水调沙中断导致的黄河入海泥沙来源和通量变化,探讨了下游河道和河口地貌演化对调水调沙中断的快速响应.2015~2017年,上中游来沙完全被小浪底水库拦截,黄河首次出现全年进入下游的泥沙量为0.水库下泄清水,引起下游河道全线冲刷,累积冲刷量达1.8亿m3,高村以上河段是主要冲刷区,高村向下冲刷量逐渐降低,下游河道断面发生展宽和下切,断面形态向宽深方向演化.下游河道起动的泥沙成为黄河入海泥沙的唯一来源,由于缺少中游泥沙供应,黄河入海沙量进一步降低, 2017年,黄河全年入海泥沙仅为770万t,是1950年黄河利津站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黄河行水河口陆域面积开始萎缩,水下三角洲冲刷强烈,最大冲刷量高达1.8 m/a,导致表层沉积物粗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科学通报》1973,18(1):39-39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它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奔腾而下一泻四千八百多公里,注入渤海湾,由于黄河的中上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每年给下游带来十六亿吨的泥沙使河床淤积高于地面,解放前年年泛滥成灾,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很大危害。  相似文献   

3.
齐璞  高航 《科学》2006,58(6):36-39
黄河下游河道是一条受人类影响严重的河道。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开始于1960年代,经过40余年建设,河道游荡范围有所减小.改善了河势.保护了滩区,减轻了现有堤防工程的防洪压力,对于黄河下游防洪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游荡性河道河槽宽浅使得对水流的约束作用差.又由于河道经常摆动.河床中淤积的土质、耐冲的黏土爽层与易冲的粉沙分布十分复杂,因此造成游荡性河道河势变化的随机性。当洪水试图沿着最大比降方向流动时.若遇到阻水挡水物时就被迫改变流向,这也是产生横河、斜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仁 《科学通报》2009,54(5):674-674
泥沙的侵蚀、搬运、沉积是一个整体. 河流泥沙来源于流域泥沙, 流域环境决定着进入河流的水沙条件, 而水沙条件变化又进一步影响河床演变过程. 以前泥沙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河流输沙与冲淤上, 而对流域面上的侵蚀产沙重视不够. 河流来水来沙条件是通过流域水土流失研究以及利用原型观测和经验方法得出的. 这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局限性, 至今还处于小流域的经验估算阶段. 因此, 加强流域泥沙研究, 从根本上揭示流域产流产沙与河床演变及江河治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钱宁院士最早开展流域来水来沙与河床演变关系的研究. 在20世纪70年代, 他通过观察黄河下游河床粗泥沙淤积现象, 认识到黄土高原粗泥沙来源对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抬升起主要作用, 并初步划分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来源区的范围, 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指明了方向. 本人在黄河综合治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承担了“拦减粗泥沙对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影响”的课题, 对黄土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土壤侵蚀和输沙特性开展研究, 揭示了来水来沙减少对下游河床冲淤和演变的影响规律. 这些成果是基于对水文资料分析和河流水沙模型计算得出的, 但也需要从流域泥沙角度深入研究河流来水来沙与河床演变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中游黄土高原存在的粗粒泥沙。这些泥沙被水流挟带,输送到下游,使河槽严重淤积,抬高河底及洪水位,造成堤防漫决的危机。要解除这危机,惟有在中游干、支流上建成拦沙库。这对消灭泥沙来源的水土保持工作,可争取时间。本文简要介绍建设碛口拦沙库的方案。根据实测泥沙资料,并用电子计算机,算出拦沙库淤积过程。  相似文献   

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与治黄经验初探》一文对二、三千年来黄河河道的变迁情况、原因,历代治黄的经验、教训,以及今后治黄方略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澜沧江干流水电开发的下游泥沙响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傅开道  何大明  李少娟 《科学通报》2006,51(Z2):100-105
澜沧江梯级开发对下游河道泥沙过程的跨境生态效应,是该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开发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文中利用澜沧江和下湄公河上下游两个紧邻的干流水文控制站允景洪水文站和清盛水文站1987-2003年实测泥沙序列,进行含沙量月序列过程线对比以及年序列相关回归分析、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位于大坝下游的两站虽均受已建水库调节流量的影响,但两站的来沙响应趋势不一致,年序列线性回归拟合程度不高;时间序列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也表明了,两站泥沙除了上游的允景洪最大悬移质泥沙含量变化是下游清盛最大悬移质泥沙含量变化的原因以外,年平均、年月平均最小泥沙过程无明显因果关系.这些方面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澜沧江电站建设对下游泥沙变化以及跨境影响的科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澄清黄河泥沙,充分利用其水利资源,在黄土高原及黄河下游平原出产丰富的粮食、工业原料、畜产和木材,不可避免地要归结到如何防止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问题,也就是如何保持水土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黄土高原土地的生产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农、林、畜牧都不能有高度的发展,黄河巨大的水利资源也无法充分利用。要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又  相似文献   

9.
黄河首次调水调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国英 《科学》2003,55(1):41-44
在我国古代治河典籍中,黄河很早就被称为"四渎之宗,百水之首".因为多泥沙,且河道善淤、善决、善徙,黄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  相似文献   

10.
实地取得的第一手材料最有说服力 从金沙江和雅砻江等流域实地考察归来,杨勇多次投书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长江生态环境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并撰文提出,长江每年水土流失的泥沙量达16亿多吨,输出长江三峡的泥沙量约6.5亿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复杂,人民生活贫困……应当引起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洪水危害的根源,千百年来人们都希望河床能不抬高。早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就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曾以“节节蓄水、分段拦泥”的规划原则,对黄河做了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河口延伸对下游淤积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师长兴  叶青超 《科学通报》1996,41(15):1399-1401
黄河河口延伸对下游淤积影响大小的问题是黄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焦点。在这个问题上,一部分学者认为河口完全控制下游淤积,一部分则认为河口只影响下游很短的距离,也有人认为在河口长期的延伸中,溯源淤积的范围将远远超过河口,和沿程淤积相结合,促使黄河下游河床平行抬升,争论不休。我们认为后一种认识在定性上是正确的,但需要对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进行过程上的定量分割。本文主要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勤业  马欣  李志忠  夏富强 《科学通报》2006,51(Z2):140-147
从构造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和介质稳定性3个方面对区域内的构造活动、构造应力、外动力地质灾害和地表物质组成等影响地壳稳定的因素进行详尽分析,划定评价因子隶属度的空间分布;利用AHP法确定各因子的相互关系,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通过Arc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和空间数据库功能,构建出基于GIS的模糊数学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以此为基础,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地区地壳稳定与不稳定区域的面积分别为48.72%和51.28%,二者基本相当.从各等级的数量关系看,稳定性中等的区域在总面积中占据主体,约70.58%.地壳不稳定区域呈带状分布,明显受区域构造断裂带控制;黄河下游河道穿越区域的地壳稳定性状态以不稳定为主,穿越不稳定区域的河段共计568.345km,占总长的78.93%.黄河下游河道沿线地壳稳定性较差河段集中于兰考与东平之间.  相似文献   

14.
黄河沿岸风成沙入黄沙量估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根生 《科学通报》1988,33(13):1017-1017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近年研究表明,黄河携带的泥沙造成危害的部分主要是粗沙。我们的研究表明,黄河沿岸(沙坡头—河曲段,以下称黄河风沙段沿岸)风成沙入黄,以及流经风沙区的几条主要支流(无定河、窟野河、皇甫川、浑河等)风沙输入再被流水搬运入黄,是黄河泥沙中粗沙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任美锷 《科学》2003,55(1):37-40
"黄河之患,患在多沙",泥沙一直在黄河问题中具有重要地位,大河人海泥沙量的研究是目前世界海洋地质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通过研究泥沙收支,可以帮助了解河流泥沙的源与汇及泥沙的运移途径.  相似文献   

16.
桃河综合治理,必须了解掌握河道的状态、洪水的性质以及洪水期携带大量泥沙和冲刷作用对河道的影响,以提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关于黄河源区和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径流影响的研究及其他有关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以及源区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黄河源区和上游年径流量锐减,它严重影响了黄河中、下游年径流量,并引起黄河下游在20世纪90年代断流天数的增加;并且还指出,黄河上游和源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降水的减少可能是导致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锐减的主要原因,而黄河源区降水强度的减弱对于黄河源区径流在20世纪90年代的锐减也有一定影响;此外,本文还表明了从20世纪80~90年代到新世纪初黄河源区气温的明显上升并没有导致此区域蒸发量的太大变化,它对径流变化影响不大,但对此地区植被和冻土退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孙仲明 《科学通报》1983,28(12):746-746
长江出三峡南津关后,即进入间有山丘阶地的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由于两岸土质疏松,河道易于迁移,其迁移幅度可达十多公里,最大可达二十余公里,但长江迁移的模式与黄河迥然不同。历史上长江虽然时有决口泛滥,但是从没有像黄河那样大的迁徙改道,长江河道在历史时期的变迁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熊毅 《科学通报》1958,3(13):399-399
自1954年,我们承担了黄河和长江的综合开发中大面积的土壤勘查工作的任务,至今已经三年多了。在这三年中,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土壤调查已基本完成,并供给生产规划应用,长江流域的土壤勘查也已大规模地开展。经过这一段的工作,使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和科学结合生产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国境内,很多河流都存在着裹挟着大量泥沙向下游奔腾而去的情况,这种现象广义上被称为水土流失。其中最著名的是黄河,由于它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夹杂了大量黄沙而显现出黄色,因此得名。而我国新疆的开都河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说河中是沙随水动,甚至还会出现由水、沙共同形成的波涛和浪花。开都河也因此被称为"流沙河"。那么,开都河这种流沙的奇观是如何形成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