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云南腾冲上新统Litsea cf.chunii的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云南省腾冲县上新统芒棒组发现了保存较好的被子植物压型化石高山木姜子(相似种)Litseacf.chunii Cheng.该化石叶片呈窄椭圆形,基部楔形,顶端短尖,叶全缘,中脉直,二级脉羽状,与中脉夹角为30°~50°,近叶边缘微弯曲,羽状脉。进一步分析了化石叶片的角质层微细构造,利用叶结构结合表皮特征的分析方法提高了对化石植物分类鉴定的准确性。化石叶片的角质层特征主要表现为: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多为四或五边形,排列呈规则的网格状,垂周壁直或微弯,平周壁光滑,毛基较少;下表皮细胞排列同上表皮,具平列型气孔器,其长轴无定向性,气孔器由下陷的保卫细胞和两个上拱的副卫细胞组成,具有单细胞毛基,根部由5~6个辐射状的细胞组成。同现生高山木姜子Litseachunii相比,化石叶片具有更小的毛基密度,推测毛基的增加是由于气候变冷所致。由此通过化石和现生叶片角质层的对比分析推断滇西地区上新世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甘肃华亭中侏罗世植物化石狭叶拟刺葵Phoenicopsis(Phoenicopsis)angustifolia Heer的角质层微细构造。利用化石的现存最近对应种Ginkgo biloba L。与化石Ph.(Ph.)angustifolia Heer的气孔比率,恢复的华亭中侏罗世的大气CO_2体积分数为1.274×10~(-3),这一结果与邻区兰州窑街银杏属化石植物恢复的中侏罗世CO_2体积分数相一致,表明拟刺葵属植物是恢复大气CO_2体积分数的良好材料。此外,利用Ph.(Ph.)angustifolia角质层碳同位素值估算了其水分利用率为223.0 mmol/mol,明显高于现代银杏的数值,表明当时气候比较湿润。  相似文献   

3.
8种柏科植物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柏科植物叶的微形态学特征和差异,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8种柏科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本实验所取8种柏科植物叶的气孔器均为椭圆形,副卫细胞5~7个,气孔器主要分布在叶的近轴面上,在刺形叶的远轴面上无气孔;8种柏科植物的叶表皮细胞上一般覆盖着较厚的角质层和蜡质层,不同种柏科植物的叶表皮具有不同的角质和蜡质纹饰;同种柏科植物同型叶的新叶和成熟叶、绿色叶和白色叶的微特征间也有区别,成熟叶的表皮细胞上角质和蜡质较新叶多;日本花柏白色鳞形叶的气孔分布和蜡质纹饰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种柏科植物叶的微特征有较大的差别,可以为柏科植物的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Ulmus harutoriensis Oishi et Huzioka角质层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根据大量室内实验分析,对产于云南腾冲的植物化石Ulmus harutorensis Oishi et Huzioka的角质层进行了细致研究,揭示了Ulmus harutoriensis叶的表皮构造,其主要特征为:上表皮厚1.1μm,下表皮厚小于1μm,上表皮细胞大于下表皮细胞、毛基少、气孔器很小、只在下表皮发育、无规则型、散生、下陷较浅,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资料推测了古气候变化,并与现生Umlus pumila L。同时进行了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的统计,用生物学的方法推测了古大气CO2浓度,讨论了Berner的碳平衡模型。  相似文献   

5.
以角质层保存完好的4种银杏类化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叶片角质层气孔参数的详细统计分析,利用气孔指数法和气孔比率法,定量重建了该区中侏罗世阿林期一巴柔期古大气φ(CO_2).结果显示:通过气孔指数法获得的狭叶拟刺葵、西伯利亚似银杏、敏斯特里拜拉(相似种)、东北拜拉大气妒(CO_2)均落在GEOCARBⅢ可信误差范围之外,而气孔比率法获得的狭叶拟刺葵、西伯利亚似银杏、敏斯特里拜拉(相似种)、东北拜拉大气φ(CO_2)均落在GEOCARBⅢ可信误差范围之内.说明对于恢复侏罗纪的大气φ(CO_2)气孔比率法更加可靠.由气孔比率法所得的古大气φ(CO_2)中,西伯利亚似银杏所得结果最接近最佳拟合线,其次是狭叶拟刺葵,拜拉属植物所得结果较低.表明似银杏属植物化石获得的古大气φ(CO_2)更加准确.最后确定出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部中侏罗世阿林期-巴柔期的φ(CO_2)为1.413×10~(-3).  相似文献   

6.
采自内蒙古固阳盆地早白垩世地层的红豆杉属化石形态保存完整,但叶的角质层保存不佳。用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对当前化石叶的表皮特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仅方法Ⅳ成功获得了较清晰的表皮构造特征,为该化石的分类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微观构造特征。具体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对化石表面进行恰当的化学处理,清除化石表面的杂质、矿物等,仅在岩石表面留下叶化石的印痕,再利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该方法弥补了当植物化石角质层缺失或保存不佳时通过传统的角质层分析方法无法获得表皮特征的缺陷,为研究植物化石的微细构造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扫描电镜下几种蓼属(Polygonum)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蓼属8种植物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气孔外拱、保卫细胞极区、表皮细胞外壁角质层表面和外角质层的蜡质分泌物等性状状态在8种植物的分布呈现出明显差异,可为蓼属植物分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福建珍珠茅属叶表皮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产于福建的7种珍珠茅属植物 的叶表皮特征,描述了叶片表皮角质层纹饰、气孔器表面蜡质纹饰、表皮毛等有关叶表皮特征,统计并测量了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等。结果表明:珍珠茅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属于典型的单子叶植物叶的特征,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表面角质层纹饰、气孔器表面蜡质纹饰、 硅酸体等特征在属内各种间十分相近,而气孔密度、 气孔指数、气 孔大小、气孔器分布和表皮毛等特征种间差异较大,可作为种间区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三明地区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地区保存较好的森林植被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三明地区分布有长柄石杉、四川石杉、有柄马尾杉、华南马尾杉共4种石杉科植物.分布于海拔350~1800m,其中长柄石杉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四川石杉分布于海拔较高处,数量较少;有柄马尾杉和华南马尾杉罕见.它们的适生环境为郁闭度、空气相对湿度均较大的山地林下背阴的陡坡上、沟谷阴湿土中,尤喜陡峭潮湿背阴的岩石壁,坡度多为30~80度.据51个样方,共计5100m^2面积的调查统计,石杉科植物群落有维管植物104科222属328种,种属系数高达67.68%,表明该区系生境条件一致性程度相当高.区系分析显示该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13个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总属数的55.8%,温带成分占总属数的43.09%,因此该区系具中亚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10.
植物气生部分的表皮细胞,外壁上常有不同程度加厚的角质膜存在。角质膜连同受角质侵染的表皮细胞外壁,古植物学家统称为角质层。角质层不仅在植物的自然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的不同类型和发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某些内在联系,为探讨植物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表皮特征,如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构造和表皮毛基的不同形态来鉴定植物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松属植物叶片与植物抗寒抗旱特点的关系,以松属(Pinus)两种植物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in.)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为主要实验材料,同时,观察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研究针叶的表皮特征及叶片不同部位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松属植物叶表皮外具有发达的角质层,气孔下陷,具有大的孔下室,树脂道发达.这说明松属植物叶具有旱生和寒性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狗牙花叶的结构特征及生态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冷冻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了狗牙花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狗牙花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但同时具有某些阳生(旱生)叶和阴生叶的特点。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细胞外壁具角质膜,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上表皮仅有零星分布,气孔器类型为平列型;叶肉组织发达,叶肉细胞常含有晶体,栅栏组织由1-2层排列整齐的圆柱状细胞组成,海绵组织交织成网状,有大的细胞间隙,横切面上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为0.32:1;中脉维管组织较发达,为周韧维管束。以上特征反映出狗牙花叶结构特点与其生长环境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冬青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102种冬青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种冬青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气孔器下生),据大小可分为正常气孔器和大气孔器,气孔器类型以双环列型为主,其次为环列型、三环列型和辐射型,下表皮具有退化大气孔器、簇状木质化细胞和瘿状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叶表皮细胞的大小、形状、垂周壁形态和表面纹饰以及表皮毛的有无和长度.冬青属叶表皮特征的共同点表明冬青属是一自然类群,而其不同点说明叶表皮的某些特征可以作为种间分类的依据.因此,冬青属的叶表皮特征具有分类学意义,能为该属现生植物的系统分类、化石植物鉴定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吊兰及其变种(银心吊兰、银边吊兰)是重要的室内观赏、园艺装饰植物。采用徒手切片、显微观察与测量及数理统计等方法,比较其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①吊兰、银心吊兰和银边吊兰均为等面叶;叶的结构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上下表皮由1层细胞组成;气孔器均分布于下表皮,且呈带状排列;叶肉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叶脉结构简单,由木质部、韧皮部和机械组织组成。②吊兰及其变种叶外观色彩区别明显,叶面积显著差异;上表皮细胞厚度约为下表皮细胞的两倍;上下表皮细胞径向厚度、切向长度、角质层厚度、气孔密度差异明显;叶肉细胞形态和叶绿体数量差异显著;叶脉维管束在横切面上的长度差异极显著;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吊兰及其变种间的分类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印迹制片法和成像系统,研究校园绿化植物叶片气孔大小、密度、气孔指数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同一科内不同植物的气孔密度差异不是太大,仅个别存在明显差异。蔷薇科植物气孔密度在(117.812-360.449)个/mm2之间,其中,月季气孔密度最小,石楠气孔密度最大;木犀科植物气孔密度在(165.498-730.715)个/mm2之间。实验中的几种植物叶片气孔密度变化范围较大,可能是因为植物生长环境因素或营养因素造成。实验中各植物气孔的大小长度集中在(20-30)微米之间,各科之间变动范围不大,仅印度橡皮树这一热带移植植物气孔较大,在50微米左右。  相似文献   

16.
金线莲多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秋水仙素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金线莲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0.1%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处理48h诱变效果最佳,其诱变率可达48%.变异植株与对照二倍体植株相比,植株高大,茎段粗壮,节间长,叶大而厚,叶色深,根粗壮.叶片气孔及保卫细胞增大而单位叶面积气孔数减少,保卫细胞中叶绿体数增多.对变异株进行根尖染色体观察发现,其根尖细胞体积明显增大,染色体数目增多.  相似文献   

17.
18.
烟草内源细胞分裂素变化与植株形态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杆菌介导将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isopentenyl transferase,ipt)导入烟草SD株系的叶肉细胞,经过抗性筛选和鉴定,获得转基因植株.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叶片内源玉米素核苷(ZR)、异戊烯基腺苷(iPA)和吲哚乙酸(IAA)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的ZR和iPA的质量分数w不同程度地升高,IAA水平随之升高.高水平细胞分裂素导致叶片的气孔密度增加、气孔长度和花型大小减小,以及花粉萌发率降低.当w(iPA+ZR)与w(IAA)的比值大于2时,成年植株上部侧枝茎端生长发育异常,出现丛生状小叶.本文讨论了细胞分裂素水平和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对转基因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荆叶表皮形态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我国西南岩溶区典型次生灌草丛建群种-黄荆成熟叶的上、下表皮形态,观察指标包括气孔器、表皮毛、表皮细胞等.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分布广、适应性强的黄荆在叶表皮形态上具有气孔密度大(气孔密度为370~500个/mm2)并仅出现在下表皮、表皮细胞小、上下表皮被毛及具有蜡质文饰等特征,以上特征有利于减少黄荆体内水分的散失,进而适应岩溶干旱环境.  相似文献   

20.
Schroeder JI  Kwak JM  Allen GJ 《Nature》2001,410(6826):327-330
Guard cells are located in the epidermis of plant leaves, and in pairs surround stomatal pores. These control both the influx of CO2 as a raw material for photosynthesis and water loss from plants through transpiration to the atmosphere. Guard cells have become a highly developed system for dissecting early 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s in plant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plants synthesize the hormone abscisic acid, which triggers closing of stomata, thus reducing water loss. Recently, central regulators of guard cell abscisic acid signalling have been discovered. The molecular understanding of the guard 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network opens possibilities for engineering stomatal responses to control CO2 intake and plant water l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