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盐酸小檗碱为荧光探针,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技术和粘度法研究了岩白菜素与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随着DNA浓度的增加,岩白菜素在215 nm处的紫外吸收峰发生红移和吸光度的降低,表明岩白菜素与DNA之间存在着嵌插作用.随着岩白菜素浓度的增加,BR-DNA体系发生荧光猝灭,其猝灭机制判断为静态猝灭;运用位点模型计算了25℃下岩白菜素与DNA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分别为0.9814和7.86×103L·mol-1.粘度实验进一步证明岩白菜素与DNA为嵌入结合.该结果为研究岩白菜素的抗癌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硫酸长春碱和鲱鱼精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pH为7.4的Tris-HCI缓冲溶液体系中.测量不同DNA浓度下硫酸长春碱的荧光发射光谱,DNA对硫酸长春碱产生了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运用位点模型计算了两个不同温度下硫酸长春碱与DN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硫酸长春碱与DNA之间的作用力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结合荧光探针实验以及粘度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硫酸长春碱是以沟槽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pH=6.3的Na2HPO4-NaH2PO4缓冲体系中壳聚糖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对溶菌酶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同时发生的复合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由热力学参数方程,推断出壳聚糖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来自疏水作用力和静电引力。运用F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计算了壳聚糖与溶菌酶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1.47 nm。  相似文献   

4.
在pH7.4的Tris-HCl缓冲液中,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DNA热变性法、盐效应法及黏度法研究硫酸沙丁胺醇(salbutamol sulphate,SS)与鲱鱼精DNA(herring sperm DNA,hs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检测的结果初步排除SS与hsDNA之间存在嵌插作用的可能;DNA热变性法检测的结果表明SS与hsDNA之间可能存在静电或沟槽作用;盐效应法、KI荧光猝灭法及黏度法检测的结果表明SS与hsDNA之间存在静电和沟槽作用;同时研究发现hsDNA使SS的荧光发生静态猝灭,测得两者之间结合常数K=1.51×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1.27.该研究为肾上腺素类药物的开发和不良反应的消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荧光猝灭法研究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稳态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相互作用,白藜芦醇苷能显著猝灭溶菌酶的内源荧光并以静态猝灭为主;在298 K和308 K的温度下其结合常数,结合位点相近.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白藜芦醇苷对溶菌酶的构像有影响.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作用力以疏水力和氢键为主.白藜芦醇苷与溶菌酶的能量转移效率与结合距离分别为0.062 0和3.71 nm,其作用机制为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6.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环丙沙星(CPFX)与Fe3+及其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Fe3+和鲱鱼精DNA均可使环丙沙星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在Fe3+存在下,鲱鱼精DNA对环丙沙星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并用荧光法测定了CPFX-Fe3+和CPFX-DNA二元络合物的组成和结合常数.CPFX-DNA的光谱图在有Fe3+存在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能够形成CPFX-Fe3+-DNA三元络合物.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三元络合物的荧光强度与天然DNA的浓度成线性关系.讨论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初步探讨了环丙沙星与Fe3+和DNA的结合机理.  相似文献   

7.
应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茶碱(T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TH与BSA在10℃、28℃和40℃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Λ分别为1.96×104L/mol、3.80×104L/mol,1.57×105 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1.1,1.2.实验表明:TH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计算得到热力学参数H为26.229 KJ/mol,S为174.809J/(mol·K).TH主要以疏水作用力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表明,BSA的荧光主要源于TH色氨酸残基,表明TH对BSA的构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各种光谱方法研究替硝唑(TNZ)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用Stern-Volmer,Lineweaver-Burk和双对数方程计算了速率常数(Kq),猝灭常数(Ksv),静态荧光猝灭缔合常数(KLB),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结果表明:TNZ能结合BSA.由于生成TNZ-BSA复合物,TNZ对BSA的猝灭是静态猝灭机理.热力学参数表明是一个自发过程,其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力.有一个结合位点.BSA的亚螺旋域ⅢA是主要结合位置,离酪氨酸残基更近.有弱的负协同作用.TNZ对BSA构象几乎不产生影响,Mg2+,Co2+,Fe3+,Ni2+,Mn2+和Cr3+对TNZ与BSA结合产生促进作用,延长药效时间.该实验对揭示药物动力学问题及后续硝基咪唑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应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对文多灵与鲱鱼精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DNA与文多灵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计算了25℃和40℃两个不同温度下文多灵与DN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5.26×10^3L/mol、1.0411和7.77×10^3L/mol、1.056.紫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DNA的加入可使文多灵252nm处的紫外吸收峰发生显著升高和蓝移;荧光探针实验表明文多灵不能使小檗碱-DNA体系的荧光发生猝灭,证明文多灵是以沟槽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10.
适配体是一段由25~80个碱基构成的单链寡核苷酸片段,能够作为分子识别物质与蛋白、抗原、氨基酸等目标分子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结合,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已广泛应用在生物传感领域。氧化石墨烯具有独特的光学、表面特性,因此在生物分析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研究中成功发现氧化石墨烯能够猝灭荧光素的荧光,而加入DNA适配使得猝灭后的荧光强度得以部分恢复。基于此种现象,研究氧化石墨烯、DNA适配体、荧光素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实验的条件,建立基于氧化石墨烯的免标记荧光定量检测DNA适配体的手段,有着比较好的效果。本论文为更深层次研究荧光适配体传感器提供了快捷简单的DNA适配体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