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瀑布奇观     
牧人 《小学科技》2008,(9):12-13
瀑布是指从河床纵断面陡坡或悬崖处倾泻下来的水流。我国有许多雄伟、奇特的瀑布,闻名中外,是风景名胜区的一大自然奇观。  相似文献   

2.
科学搜搜     
绚丽的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是北美东北部尼亚加拉河上的大瀑布,也是美洲大陆最著名的奇景之一。近日,人们在瀑布周围安装上了各种巨型聚光灯,当21盏直径76厘米的聚光灯同时点亮时,瀑布看上去更像是一片绚丽的彩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碳酸岩为基岩的贵州落脚河发育出庞大的河曲型岩溶峡谷景观的原因。【方法】根据落脚河峡谷系统的空间展布特征,通过分析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等自然条件,探讨落脚河峡谷群的景观特征及形成机制;同时,以区域新构造演进为主线,探讨落脚河峡谷群形成与演化。【结果】1)落脚河峡谷群全长61.33km,共发育了76个河曲,其中“Ω”型有6个,是岩溶区乃至世界少有大密度的河曲深切型峡谷系统;2)盆地地形和相对隔水层的存在,使区内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古湖盆,从而为河曲的形成提供了孕育环境;3)地壳抬升,六冲河溯源侵蚀,使封闭湖盆打开,落脚河形成并在湖盆内形成自由河曲;4)区内平缓的岩层和极其发育北东、北西向的“X”节理,为自由河曲沿既有的方向溶蚀下切提供了水力通道;5)来自周围非碳酸岩山区的外源水,对研究区内基岩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是加速河流下切的动力之一。【结论】岩溶区存在像落脚河峡谷这样的高密度河曲型峡谷极为稀有,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落脚河河曲型峡谷因地壳抬升并由早期自由河曲继承性下切而形成,主要经历了湖盆期(孕育期)、自由河曲发育期、河谷深切期等3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鲜淑兰 《甘肃科技》2007,23(12):116-117
通过对双桶洗衣机发展趋势的分析,阐述了瀑布水流和手搓式洗衣机的时代背景,并对其工作原理、技术性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及研究,并通过对本人多次的实验结果分析,总结了该机开发时的几个注意事项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尼亚加拉地区第四纪冰川与河谷成因联系的基础上,论述了现代大瀑布的发育、演化及年代学问题;详细探讨了瀑布区的地质特征、控制瀑布及峡谷后退稳定性的地貌过程;最后讨论了瀑布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网页布局技术是网页前端开发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瀑布流式布局是近年来流行于国内外各类网站中的一种新型的网页布局方式。文章介绍了瀑布流式网页布局的产生、特点及原理,并以淘宝网"爱逛街版块"瀑布流式布局页面设计为例,阐述了基于Java Script技术的瀑布流式网页布局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车耳 《世界知识》2008,(15):56-57
在北美,持有效签证并不一定能保证进入美国。随身物品也不一定能带进加拿大。这要看你的运气和临场发挥。尤其是在陆地海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已经十多年了。人们以为在美加两国间带着行李可以自由穿行。其实不然。2008年中,美国开始向中国游客开放旅游市场,而去纽约一带的旅行者多数都想到美加边境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一睹风采。  相似文献   

8.
2007年9月12日至10月2日,笔者随团考察了加拿大多伦多、蒙特利尔、渥太华和温哥华等地,对加拿大的自然生态保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拿大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中出口资源最多  相似文献   

9.
提出用准直因子与分子外向流质量之间的关系,分子外向流动量变化率和质量变化率与中心源的光度关系,统计地推断作为外向流驱动源的中心星是单个存在的,还是成团的,或是尚未探测到.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海水质点的受力分析 ,论述了赤道流的形成与穿切黄道面现象 ,提出了南赤道流与赤道逆流是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带状地带穿切黄道面并受 F1,F2 作用而引起。 F3+Fs是地球公转离心力 ,它是形成大洋环流的原动力。由于地球的倾斜 ,黄道面上的相互作用力 ,形成了两支巨大的环形海流 ,即北半球环流与南半球环流 (同时有陆地阻隔作用 )。北向流的形成与地球的倾斜和 F3+Fs作用有关 ,地球上的北向流不容置疑存在 ,除非地球不倾斜或者倾幅增减 90°,北向流才不存在或者变为南向流。东向流由 F3+Fs及部分 F2 作用形成。相应地 ,西向流也是存在的 ,文中只是以论述南北赤道流的方式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恒星形成是天体物理学的基本课题之一,而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与演化对研究银河系乃至宇宙的演化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对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研究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CO分子外向流的观测对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国内外CO分子外向流的研究现状,对于CO分子外向流的观测方法和判断标准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用KOSMA3米毫米/亚毫米波望远镜,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IRAS19213+1723进行了^12CO(2-1)和^12CO(3-2)的成图观测.^12CO(2-1)和^12CO(3-2)的谱线轮廓均具有不对称的结构,且具有较大的线翼展宽.^12CO(2-1)和^12CO(3-2)积分强度图,进一步证实了IRAS19213+1723存在双极分子外向流,CO不同跃迁所示踪的此外向流形态相似.利用局部热动平衡(LTE)的方法,得到该外向流的总质量为15.0M⊙、平均动力学时标为5.0×10^5yr、总质量流失率为3.0×10^5M⊙yr1.最后计算出了^12CO(3-2)与^12CO(2-1)积分强度比和展示了积分强度比的分布,推断出该大质量恒星形成区中外向流存在高积分强度比可能是由外向流与其周围的星际介质互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岩溶洞穴波状流痕(舌状流痕)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对观音洞内的波状流痕的形态特征参数进行测量,统计它在纵、横方向上的展布特征,分析洞道形态结构与波状流痕的展布关系;同时,根据地下河水运移规律,探讨波状流痕的形成原因.结果显示:(1)洞底波状流痕较均一,形态差异小于洞壁;(2)洞壁波状流痕在距洞底高1.0~1.2m范围内的流痕深度,较1.2~1.4m和1.4~1.7m这2个高度范围内的深度变化大;(3)洞壁波状流痕的形态特征变化与洞道形态结构有密切联系;(4)岩溶洞穴波状流痕是地下径流过程产生的内波(VI)与梯度流(VT)共同作用的结果.认为地下径流是岩溶洞穴波状流痕的直接动力,洞道结构形态对径流过程产生的内波(VI)与梯度流(VT)的叠加作用的影响,导致波状流痕在洞内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油田注水开发实践证明,当油井完全水淹时,仍有相当量的原油滞留在储层当中,这部分剩余在底层的原油叫做剩余油。认识和研究剩余油的形成机理以及其开采方法,不但是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基础,而且也油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剩余油形成的微观机理的阐述,提出剩余油的微观开采方法,以便在油田开发中后期获得最大的经济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盆1井西凹陷三工河组二段(J1s2)深层特殊的坡折带高颗粒含量密度流砂体的沉积特征和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系统开展岩芯、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盆1井西凹陷三工河组二段深层高颗粒含量密度流沉积砂体包含块状含泥砾细砾岩、块状含砾粗砂岩、块状粗砂岩、块状中细砂岩、层状细砂岩和泥岩或粉砂岩等6种不同的岩性。其中,块状含砾粗砂岩、块状粗砂岩和块状中—细砂岩物性最好,发育大量的剩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由单一绿泥石组成的“黏土矿物膜”和由绿泥石和菱铁矿共同组成的“复合矿物膜”普遍发育于优质储层中,有效地抑制了石英的次生加大,使得砂体在深埋藏下原生孔隙得以保存。后期有机酸等流体的溶蚀作用对储层质量的改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