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无“62—1”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棉花雄性不育的研究,近二十年来发展较快。国外,已发现受隐性核基因控制者五个,受显性核基因控制者三个,并通过杂交获得具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国内,在近十年来,也先后在陆地棉中发现了受隐性核基因控制的洞 A,阆 A、社 A、川 A 等,受显性核基因控制的洞 A_3,新海棉雄性不育,军海棉不育  相似文献   

2.
棉花阆A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阆A”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从小孢子母细胞就已经开始,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是败育的主要时期,基本上不能完成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正常小孢子。与洞A,无62—1A受隐性核基因控制的棉花雄性不育系,在细胞学败育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前言对陆地棉(G.hirsutum)雄性不育材料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导。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曾先后发现和鉴定了受隐性核基因控制并已命名的有 ms_1、ms_2、ms_3、ms_5ms_6、ms_8ms_9,受显性核基因控制并已命名的有 MS_4、MS_7、MS_(10)~1。在棉花核不育材料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棉花“洞A”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洞 A”雄性不育株是自然突变而来,经研究为隐性核基因控制,定名为msc(?)msc(?)。四川省南充地区农科所、省棉花研究所已先后培育出“洞 A”、“751A”、“473A”两用系,并筛选出川杂一、二、三号三个杂交棉品种。其中川杂一、二号在南充地区推广十万亩,获得了好的收获。为了探讨“洞 A”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时期和表现,曾对“洞 A”小孢子母细胞的变化,减数分裂和小孢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表在南充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相似文献   

5.
棉花洞 A 雄性不育,是一个受隐性核基因(msc_1 msc_1)控制的整株不育材料,农艺性状好。现已采用“一系两用法”配制成杂种棉川杂1号、2号、3号,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经研究棉花洞 A 小孢子的败育有一个发展过程,小孢子母细胞基本上能通过减数分裂,而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花粉粒时期。故成熟花粉粒绝大多数细胞质退化,形状多样,仅少数花粉粒外形正常,但花药不开裂。采用自交或强迫自交均不成铃。经十年的实践证明:棉花洞 A 雄性不育是彻底而稳定的。  相似文献   

6.
汤泽生教授对棉花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从1972年开始历经十八年,其成果于1990年8月经四川省教委组织省内外专家进行了鉴定验收。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对棉花洞A不育系、阆A不育系、洞A_3不育系、新海不育系、海洞不育系等棉花雄性不育系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以及小孢子的发育过程等的研究,论证了棉花雄性不育系的败育时期及其变化。发现了不同基因控制的棉花雄性不育系的小孢子败育除具有某些共同点外,还各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可以根据不同棉花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的特点来辅助鉴定不同棉花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该项研究对棉花雄性不育的机制,从细胞学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立题新颖、目标明确,为棉花雄性不育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大麦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96f7A的选育过程及其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并研究了其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96f7A为二棱皮大麦,开颖开花,花药瘦小,不开裂,不散粉,不育彻底,农艺性状较好,其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不育系的不育细胞质来自四川大麦地方品种,核不育基因由核品种的核可育基因天然隐性突变产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新发现的茄子雄性不育系05ms的育性转换机制和遗传机理,该研究对其进行了生态学、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05ms的雄性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表现为低温不育、高温可育,不育性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属温敏核雄性不育系.此类型雄性不育系在低温条件下不育性稳定,可以作为"两系"法制种的基础材料,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植物雄性不育的原因、类型及显性和隐性核基因控制雄性不育,重点介绍线粒体、叶绿体、质粒等对雄性不育的作用,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分析.对温敏和光敏型雄性不育也作了介绍.从而展示了诱导植物雄性不育和不育材料用于育种的光明前景,并提出了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79.7”的遗传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雄性核不育油菜“79.7”作了遗传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79.7”雄性不育油菜的不育特性是由两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的,甘兰型油菜可作它的恢复源。将“79.7”核不育油菜转育成新的低芥、双低及双低黄籽两用系.用低芥两用系组配筛选育成的优质杂交种“蜀杂1号”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基因型选育的方法,获得核型显性不育基因的纯合基因型,创建了雄性不育的核显性不育系,经测试相应建立了核显性不育恢复系和保持系,首次完成核型显性不育的三系配套。  相似文献   

12.
《棉花雄性不育论文集》(汤泽生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是棉花雄性不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经验.这在国内外实属领先地位.它不仅对棉花雄性不育研究有较高价值,而且对此有关领域的研究也是很有借鉴作用的.这对杂交棉花的生产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四川省南充地区利用洞 A“一系两用法”配制杂交棉种,大面积推广后,获得增产20%以上.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棉花雄性不育研究成果推动了  相似文献   

13.
科研消息     
一棉花“洞A”雄性不育“一系两用”及杂种优势利用获一等奖我院生物系与其他兄弟院校及科研单位共同研究的棉花“洞A”雄性不育“一系两用”及杂种优势利用科研成果,荣获四川省1980年度重大科技成果唯一的一等奖。去年,南充地区示范、推广,用“洞A”雄性不育系配制的杂交棉种植10万亩,在低温、伏旱、秋涝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灾害条件下,仍比当地原有生产用种增产42.5%。10万亩杂交棉田获得经济效益一千一百万元,约等于科研投资的十倍。  相似文献   

14.
棉花洞庭一号雄性不育株是自然突变而来,经研究为隐性核基因控制。用显微技术对洞A姊妹系等的小孢子母细胞的发育进行了比较观察。可育株从造孢细胞到小孢子成熟的各个阶段,其发育是正常的,而不育株从小孢子母细胞到小孢子成熟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败育。但主要的败育为小孢子单核时期。同时,花药内壁的绒毡层细胞解体慢和不彻底,致便小孢子的营养供应受阻。也是小孢子败育的原因之一。棉花洞A系等的小孢子形成方式,不仅有同时型、连续型,而且还有各种中间型。旧分体的排列有:四面体型、平面体型等。同时,还对各种畸形小孢子的来源和核质穿壁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配组的HD9802S/湘早92和HD9802S/荆楚15的F1和F2代为材料,对这两个杂交早籼稻组合F2群体的花粉育性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中可育株数和不育株数经卡平方测验符合3:1的理论比例,初步确定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的雄性不育性由一对主效隐性核基因控制;同时根据F2群体花粉育性表现出连续分布的特征,推测其雄性不育性还受其他微效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棉花海洞不育系为军海不育系与洞庭一号杂交,经多代回交育成的,其小孢子的败育不整齐,从小孢子母细胞开始到减数分裂末,都有所发生。但主要败育在小孢子发育的早期。由于海洞不育系具有军海不育系的显性基因,又为海陆杂交后代,这增加了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败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故它的小孢子败育与国内外发现的单纯受显性基因控制的不育系的小孢子败育有别,也与具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小孢子败育不同。同时,还从细胞学上证明了海洞不育系的可育株的小孢子发育具有不稳定性,可能出现不育的小孢子。  相似文献   

17.
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及其恢复性的遗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花粉可育率和自然结实率为指标择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系41A与其恢复系配制的F1,F2,BC1和BC2等世代的育性表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纱丛广41A属配子体不育,其不育性受一对隐性核主基因和不育细胞质共同控制,其核不育基因与珍汕97A不等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棉花“海洞不育系”与南瓜杂交 F_5代的小孢子发育进行了研究,从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小孢子形态上看,具有棉花的基本特征,故不是真正的核结合.但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大小不等的核、微核、多分孢子、微小孢子等,这种差异与海洞不育系中受显性不育基因控制的不育小孢子不同;也和可育株小孢子的发育有差异,是父本花粉的某些物质渗入,还是其它原因,有待研究。杂种小孢子母细胞有核质穿壁现象,这是植物所固有的、自然的、又非发育过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现象。  相似文献   

19.
大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向小白菜中转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为不育源,根据细胞核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采用有性杂交方法,将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转入小白菜获得了成功,在国内外率先育成了不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的小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提出了小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转育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20.
普通核雄性不育性遗传方式能够满足对植物最佳雄性不育系选育的要求,如果能解决其不育系繁殖问题,将优于现有的其他杂种优势利用方式。借助基因工程技术,通过质体转化、位点特异性重组技术和特殊启动子的利用,操控可育基因和不育基因的表达,可能繁殖出100%不育株率的普通核雄性不育系,创造出普通核雄性不育性利用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