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文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
本文通过对层面产状的构造解析,得出了本区至少存在有四期褶皱叠加活动的结论,而通过对小褶皱的构造解析,认为有三期小褶皱的叠加,文章最后对小褶皱的成因作出了探讨。图10,参3。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山西段中坡山地区褶皱基底中元古界白湖群中普遍存在新月形、蘑菇形及线形紧闭褶皱,构造解析表明它们是由叠加褶皱形成的复杂露头干涉形式.区内第一期褶皱为NNW向、轴面东倾的同斜-平卧褶皱;第二期褶皱为NEE向紧闭直立-倒转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背形背斜及向形向斜.该区叠加褶皱的形成与中元古代初始裂谷闭合及华力西晚期克拉通裂谷闭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董成斌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Z1)
剪切褶皱及其所赖以形成的滑动面──轴面劈理的成因是长期以来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在对剪切褶皱详细的宏微观观察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滑动面所具有的挤压和剪切的双重力学性质,并首次运用递进单剪变形理论解释劈理的成因,指出劈理作为一个物质面,其初始和最终的发育均垂直于应变椭球体的最小应变主方向,而在变形过程中二者发生斜交,从而很好的解释了劈理的双重力学性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剪切褶皱的形成模式,把剪切褶皱的形成分为六个主要阶段。该模式指出剪切褶皱并。是单纯的与层面斜交的剪切作用产物,而是在纵弯褶皱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纵弯褶皱作用形成初始褶皱,在褶皱转折端部位由于压扁作用形成与褶皱轴面平行的劈理,而在褶皱翼部则发生递进单剪变形而形成与轴面斜交的劈理,这些劈理在变形后期由于挤压而逐渐转至与轴面平行。岩层沿轴面劈理发生依次错动形成剪切褶皱。因此,剪切褶皱是纵弯和剪切两种机制联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秦岭地轴东段核心部位有规律地分布着一系列卵形褶皱,本文对其中之一的文龙庙卵形褶皱进行了构造解析,该卵形褶皱是由三期褶皱叠加而成。该区变形十分复杂,总的变形体制为塑性流变、韧性剪切、似弯滑、似弯流等;叠加褶皱的形成是在东秦岭开合构造背景下长期发展之结果,既有前寒武纪的塑造作用,也有后寒武纪的再造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引进了一个新的函数族C(λ,α,A,B,g(z)),并对C(λ,α,A,B,g(z))的从属关系和包含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引进了一个新的函数族C(λ,α,A,B,g(z)),并对C(λ,α,A,B,g(z))的从属关系和包含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首次运用接触应变理论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褶皱构造接触应变现象,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提出四川盆地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模式和岩石圈楔入构造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求解褶皱枢纽及轴面,确定π组构类型和褶皱位态分类的计算机方法原理,程序使用方法(资料收集、程序操作步骤等)和效果。除了在原理和计算上较传统人工方法先进、精确外,还首次在PC-1500A袖珍电子计算机上绘出了π组构等密图和褶皱位态图,大大提高了效率。 相似文献
9.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褶皱相关断裂是在褶皱变形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不同部分的应变差异而形成的从属于褶皱变形的断裂构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背离向斜逆冲构造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褶皱枢纽楔入武逆冲作用是相对能干性岩层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加厚的重要变形机制.通过手标本尺度和露头尺度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从断层与相关褶皱规模、断层发育部位与位移量变化特征、断层切层角变化特征以及断层与褶皱构造变形运动学配套关系等方面鉴别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多种标志.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概念与构造模型,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合理进行收缩变形区域平衡地质剖面编制,以及探索褶皱、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精细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观测, 结合砂箱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将塔里木盆地巴楚褶皱带解释为不同规模膝褶带形成的大型背斜构造, 与断裂作用无关。新解释强调巴楚褶皱带为膝褶型背斜变形, 系膝褶带围限而形成的褶皱。该类型构造具有如下几何学特征: 带内地层发生一定角度的倾斜, 具有一定宽度, 膝褶带两侧边界近于平行, 膝褶带与带外地层呈高角度关系, 部分膝褶带呈共轭出现。砂箱模拟实验重现了盆地腹地膝褶带发育和演化的全过程: 宽缓拆离褶皱→紧闭拆离褶皱→褶皱突起→断层调节改造作用, 模拟结果证明膝褶带是巴楚隆起形成过程的重要构造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潘庆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1):22-25
复分析是研究复函数,特别是解析函数的数学理论,是古老而富有生命的数学分支之一,是一个经典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微分从属和强微分超属,其理论与方法不反应用于泛函分析、拓扑学、微分几何等数学分支,还涉及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如动力系统、量子力学、信号分析等。因此,对于微分从属和强微分超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潜在的应用价值。学者OROS G I和OROS G首先引入并研究了强微分超属的概念及其性质,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强微分超属和最佳从属子概念,研究并证明了在单叶解析函数单位圆盘边界未知的情况下,强微分超属的最佳从属子。 相似文献
12.
贵州西部构造变形强烈,存在多组不同方位的褶皱及断层,各发育一套节理系,呈现为复杂的复合构造变形格局。本文应用“区域构造变形及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新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对研究区宏观构造及有关的横张大节理系统进行了详细解译,建立了该区三期构造变形场,并据此反演了各时期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3.
14.
出露在胶东一带的前震旦系胶东群,是一套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的变质岩系。研究这一课题,对深入认识胶东地区的地壳演化、古构造特征以及地层的划分等重大地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胶东群构造旋回的褶皱序列可划分为四期变形,各期的褶皱样式、规模和方向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本区几期褶皱发育的特点和各期叠加干涉的型式表明,这套古老的变质岩系是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其变形总趋势是由第一期的强烈的构造置换和层内塑流为特征的小型褶皱开始,演变至第四期的开阔宽缓弱塑性变形的大型褶皱而告终。这一变形过程反映出温压条件由高向低变化的递减规律。此外,本文还对塑流褶皱的成因机制、胶东群的地层划分以及褶皱露头的分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川西南地区地质构造现象复杂多样,处于不同构造分区的交界地带,是研究不同构造体系相互作用关系的典型区域。由于该地区地形多变,原始森林覆盖率较高,传统地质研究方法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使得该地区构造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构造地质学和遥感地质学为理论基础,结合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卫星遥感像片进行图像处理,研究过程中充分突出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地质分析中的重要性,将不同处理方法得到的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取最优影像进行地质解译。 相似文献
16.
林松青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2)
在湖南中部有一系列呈斜列状弧形展布的含煤向斜,其露头形态多样各别。为揭示其成因,我们选定其中之一的保和堂向斜,对它进行了褶皱构造分析,试图通过研究褶皱形态、位态以及与褶皱迭加作用的关系,藉而达到解释露头形态、褶皱变形的演化历史及褶皱迭加作用对煤层的影响。鉴于研究褶皱的迭加作用在煤田里是初次尝试,在本区又不可能测出可供利用的轴面劈理和能指示应力方位的构造线理等宏观标志。因此,不确定因素尚多,难免有错,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7.
张朝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4)
一、引言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一条巨大的最后封闭特提斯海的地缝合线,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地质学者的承认。但是关于它所代表的板块俯冲带的倾斜方向及其褶皱带的发展、演化的构造模式,却众说不一,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笔者仅就现有资料,谈谈自己一点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18.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 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结果 研究区内的东西构造形成在先,北东构造次之,北西褶皱构造属于最晚的一幕构造,它们之间表现为构造叠加关系.这些构造形成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较短的时间内,多半属于喜山期构造产物.结论 较为理想地分析了川西南多重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先后和成因背景. 相似文献
19.
20.
赤平投影图是以两度空间表示三度空间方向数据的有效工具。它在构造地质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变质岩褶皱构造的形式及其发展过程都比较复杂多样,因而在变质岩褶皱构造分析中,对赤平投影的应用比较全面而有代表性。文中简要介绍了几种简单褶皱和迭加褶皱的π图,这些在以往都有较详细的叙述;我们着重介绍“滑褶皱被弯褶皱迭加”的π图以及形面π图的三种典型情况,这些在往文献中很少讨论。此外,我们指出,π图的对称性对鉴别组构序列,迭加褶皱性质以及验正构造均匀区都有重要作用。 为了读者的方便,在文章开头简要地叙述了投影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