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鼠胰岛β细胞原代培养的一种实用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V型胶原酶分离胰腺得到胰岛,在EGTA预处孵育后以低浓度的胰蛋白酶和DNaseⅠ酶联用消化胰岛建立了大鼠胰腺β细胞的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
探讨微血管段孵育方法能否与原代平滑肌细胞培养一样检测蛋白表达,以用于初步的基础研究,解决原代培养耗时、不易存活的问题。分离大鼠肠系膜动脉三级以下分支,使用胶原酶和木瓜蛋白酶混合消化单个血管平滑肌细胞,获取的平滑肌细胞采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的平滑肌细胞经特异性的α-actin进行免疫组化鉴定;血管段孵育是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肠系膜动脉三级以下分支,培养基孵育72 h。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尼氟灭酸(niflumic acid,NFA)孵育原代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和肠系膜三级分支血管段24 h,观察平滑肌细胞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变化。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表明,培养的原代细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浓度NFA处理原代平滑肌细胞能够使Cx43表达量呈浓度依赖性下降,相对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NFA处理血管段能够使Cx43的表达量也呈浓度依赖性下降,相对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知,观察平滑肌细胞特异性蛋白Cx43的表达情况,使用血管段孵育的方法检测结果与细胞培养的结果相似。血管段孵育简单易行,可以作为类似实验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V型胶原酶分离胰腺得到胰岛,在EGTA预孵育后以低浓度的胰蛋白酶和DNaseI酶联用消化胰岛,建立了大鼠胰腺β细胞的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反复实验表明(n=10),所获得的细胞表面光洁、完整、呈球形,功能正常,能对生理剌激物迅速反应,适用于通常的单个细胞的电生理学实验.  相似文献   

4.
5.
6.
培养原代小鼠组织细胞检验细胞实验室技术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培养小鼠原代组织细胞,检验本科室己建立的一套细胞实验室技术操作规程能否满足细胞培养要求。方法培养小鼠原代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肺部细胞、脑部细胞、骨髓间充质细胞和胚胎成纤维细胞。计算原代培养成活率、传代成活率、冷冻及复苏成活率。结果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肺部细胞、脑部细胞、骨髓间充质细胞、胚胎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成活率分别为89%、96%、100%、100%、100%、80%、100%和90%;传代成活率分别为76%、93%、100%、92%、100%、66%、80%和92%;冷冻及复苏成活率分别为100%、100%、100%、100%、100%、100%、100%和100%。结论通过计算KM小鼠8种组织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冷冻与复苏的成活率,证明现有的细胞室技术操作规程基本上能够保证成功培养出常规原代细胞,并能传代、冷冻和复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二步原位灌注的方法分离得到大鼠肝脏,随后通过机械剪切,用0.2g/L链霉蛋白酶E,0.2g/L胶原酶Ⅳ以及0.1g/L DNaseⅠ消化和分散,筛网过滤、经130g/L 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后收集肝星状细胞,经台盼蓝染色后用细胞计数仪鉴定细胞存活率,α-SMA(平滑肌动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肝星状细胞纯度。结果显示,肝星状细胞的得率为每个肝脏3.5×107个细胞以上,肝星状细胞纯度为95%左右,肝星状细胞存活率为(97.0±3.2)%,满足实验需要。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静态球转球接种Vero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细胞生长特性,提出了细胞球转球的机理,通过与消化接种的比较,证明在静态球转球接种的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在新球与老球表面的生长和细胞的生理状态很不平衡,因而认为不适合于大规模细胞培养过程,并对消化接种在大规模操作中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动态球转球接种Vero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细胞生长特性,提出了细胞球转球的机理,通过与消化接种的比较,证明在动态球转球接种的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增殖倍数均较低,因而认为以动态方式实现细胞球转球接种不适合于细胞的大规模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接种物驯化,实现了中温条件下(35±1℃)高固体浓度猪粪(TS=15%)厌氧发酵的快速启动,并得到了较高的产气率与产气速率.经过60d厌氧发酵,接种工况的单位VS产气率为320.5~357.3mL.g-1,产甲烷率为237.2~266.2mL.g-1,与未接种的工况相比提高300%以上.使用20%发酵成熟物接种,可在26d的有效发酵时间内完成总产气率的81.30%,有效产气速率为10.76mL.(g.d)-1.其TS,VS与TCOD的降低率分别为40.2%,52.6%和44.9%.增加接种量与延长接种物驯化时间可以缩短有效发酵时间与提高有效产气速率,但对产气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物细胞膜片钳技术自八十年代问世以来,已经在电生理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细胞分离及培养技术的原因,时至今日此项技术手段仍未普及. 本文综述了膜片钳技术和组织培养,主要内容包括钳技术,组织培养的历史发展以及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的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等的分离培养方面的进展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生物细胞膜片钳技术自八十年代问世以来,已经在电生理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细胞分离及培养技术的原因,时至今日此项技术手段仍未普及。本文综述了膜片钳技术和组织培养,主要内容包括钳技术,组织培养的历史发展以及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的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等的分离培养方面的进展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3.
黄花蒿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分别以10、30、60、80g/L的接种量进行细胞生长的对比实验.在所述培养条件下的最适起始细胞浓度为鲜重60g/L培养基.起始培养的细胞浓度直接影响细胞的生长周期增殖倍数.起始浓度越高,细胞生长周期越短,但细胞的增殖倍数越小.起始细胞浓度对黄花蒿悬浮培养细胞对数生长期的比生长速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原代、传代最适培养液.方法:0.02%II型胶原酶灌注脐静脉消化15min获得细胞,用不同的培养液培养.24h后观察细胞贴壁状况,细胞计数法得到贴壁细胞数量;内皮细胞标志性蛋白vWF进行细胞鉴定.传代培养后,用MTT法比较不同培养液对HUVECs活力的影响.结果:用含ECGS、20%FBS的ECM组进行原代培养,可获得贴壁细胞数量最多的HUVECs,且与其他组间有显著差异;用含30ng·mL-1 VEGF165、10%FBS的M199进行传代培养,HUVECs活力较ECM组无明显差异.结论:HUVECs原代、传代培养分别选用优化后的培养液,既保证原代HUVECs的质量和数量,又使传代培养成本降低60.8%.  相似文献   

15.
在动物实验中利用减少 (reduction)、替代 (replacement)和优化 (refinement)的 3Rs原则 ,是执行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体现。利用SPF鸡胚肝细胞培养禽腺病毒 ,用于制备诊断抗原和病毒研究 ,取代用SPF鸡肾细胞培养禽腺病毒 ,通过观察细胞病变和测定抗原滴度分析比较 ,前者完全可以替代后者制备禽腺病毒诊断抗原 ,是利用 3Rs原则的具体实践。尽可能利用可替代实验动物的替代物 ,通过细胞组织培养的方法取代活体动物进行实验 ,将动物的痛苦减至最低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9管单端SRAM单元结构, 该种SRAM单元采用读写分离方式, 具有较高的保持稳定性和读稳定性。 该单元采用新的写操作方式, 使由其组成的存储阵列中, 处于“假读”状态的单元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因此在布局时能够采用位交叉布局, 进而采用简单的错误纠正码(ECC)方式解决由软失效引起的多比特错误问题。仿真结果显示, 当电源电压为300 mV时, 该种结构的静态噪声容限为100 mV, 处于“假读”状态的单元静态噪声容限为70 mV。  相似文献   

17.
用涤棉线及PBT改性涤纶制成的弹力线,采用二种缝迹缝制二种弹性针织面料,对形成的缝迹进行强力测试分析,得出使用中弹线或高弹线时断裂强度比用涤棉线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适于协作定位的全局节点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有效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节点定位精度和测距技术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基于WSN随机分布特性和天线阵列几何结构约束,通过节点协同形成的虚拟天线阵列对WSN进行定位,提出了一种适于定位的虚拟阵列节点选择方法.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当波达角估计算法的性能满足要求时,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优良的定位性能.  相似文献   

19.
海洋细菌1202菌株产胞外多糖的适宜条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响应面法(ResponseSurfaceMethod,RSM)对海洋细菌1202菌株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适宜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蔗糖4%,酵母膏0.05%,玉米浆1.5%,CaCO30.15%,KH2PO40.08%,MgSO4·7H2O0.05%,FeSO4·7H2O0.01%,NaCl0.1%,pH7.5.在装液量为50mL(500mL三角瓶),接种量5%时,于28℃摇瓶培养7d,胞外多糖的产量可达到8.3mg/mL,转化率为20.75%.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杂交骨髓瘤细胞周期机理的分析,研究了细胞循环周期中各时相的特点,建立了比生长速率驱动的细胞周期模型.然后,将细胞周期模型与已有的宏观动力学模型结合,形成完整的杂交骨髓瘤细胞动力学-细胞周期组合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对于各期细胞分率的描述在趋势上与采用流式细胞仪所得到的实测值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