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是西方国家老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卫生条件的提高,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逐渐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主要致盲原因。ARMD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的黄斑疾病,一项关于中国陕西省农村ARMD调查显示,在当地40~49岁年龄组人群中ARMD患病率为0.47%,80岁年龄组人群ARMD患病率上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迁安市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人群的两周患病率为16.6%,慢性病患病率为21.6%,15岁及以上人口身心健康不佳的比例为29.2%,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民两周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医疗保障制度居民两周患病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制度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海拔地区世居藏族青年的血压,进一步了解高原地区藏族青年血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探究生活在不同海拔地区藏族高原低氧适应模式及特点。方法:在海拔2700m的林芝波密县、3650m的拉萨市以及4700m的那曲安多县,以865名(422名男性、443名女性)15~25岁世居藏族青年为受试对象,进行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的检测以及基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史等问卷调查。结果:生活在不同海拔藏族青年的平均低血压患病率为65.8%(波密59.1%、拉萨59.3%、安多76.9%),正常血压组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高于低血压组(P<0.05),基础血压与低血压患病率显著相关。结论:发现西藏世居藏族青年血压普遍偏低,提示藏族高原适应并非以通过提高血压来增加机体的摄氧能力,但此结果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和验证,来探究不同海拔的藏族是否具有不同的高原低氧适应模式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郴州市社区未绝经、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疾病社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五里堆社区、人民西路社区、流仙岭社区抽取样本,对其中常住户口妇女年龄20~80岁、符合纳入标准的未绝经、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社区未绝经,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及其与年龄、绝经状态的关系,深入研究影响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及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研究对象的各指标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包括四格表卡方检验,行×列表卡方检验,精确概率法).结果 郴州市社区女性的骨质疏松症的总患病率为17.0%,40岁以下年龄段的患病率为0.3%.而从50岁~60岁年龄段间,骨质疏松患病率呈现一个明显的飞跃,患病率为20.1%,70岁以后发病率骤增,患病率为70.0%.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未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前者为后者的22.9倍.社区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延长而增加.年限长,保护因素为高体重指数和运动.结论 郴州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相应增加;已绝经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最高,围绝经期女性次之,未绝经女性最低.  相似文献   

5.
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游客的旅游质量与旅游季节长短.西藏蕴藏着发展旅游业的巨大资源优势,对其旅游气候资源的研究能够为游客、旅游经营者以及管理者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西藏地区27个代表性站点1971~2011年4个主要气象要素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的观测资料,基于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不舒适指数分析西藏旅游气候资源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西藏一年中寒冷或极冷的时间很长,全区体感舒适度在11月~翌年4月均为不舒适,不宜展开旅游活动.其中西藏东南部的察隅、林芝、波密等地旅游舒适期一般在5~9月.西藏中部的拉萨、日喀则、定日、尼木等地旅游舒适期一般在6~9月;西藏南部边缘的狮泉河、普兰、改则等旅游舒适期很短,多在7~8月;西藏北部地区全年无旅游舒适期.西藏中部及东南部地区盛夏度假避暑功能凸显,是其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聚居地区35岁以上裕固族人群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患病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对1 023名35岁以上裕固族人群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血糖测量及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等体质指标的测量,得到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当地汉族进行对比.结果:35岁以上裕固族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3.3%,低于当地汉族(6.9%)(x2=7.796,P<0.01).糖调节受损患病率为10.0%,略高于当地汉族(8.8%)(x2=0.779,P<0.05);各年龄组间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呈现增龄性上升.结论:裕固族糖尿病患病率较低,但糖调节受损患病率较高.当地卫生部门应重视糖尿病的宣传工作,加强糖尿病的综合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7.
门巴族ABO血型系统基因频率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门巴族人群ABO血型系统遗传多态性与其他17个族群间的遗传关系.采用玻片法检测并分析了西藏100名门巴族人群的ABO血型分布;应用网络生物信息资源,收集了西藏昌都、林芝、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藏族,青海贵南、黄南、西宁藏族,甘肃藏族,云南丽江藏族,内蒙古蒙古族,宁夏回族,陕西、河南、山东汉族等17个族群的相应资料,计算了他们间的遗传距离,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西藏门巴族ABO血型系统的表型频率为O>B>A>AB(-A=0.2128,-B=0.2523,-O=0.4681,AB=0.0638),基因频率r>q>p(r=0.6770,q=0.1742,p=0.1488),符合我国ABO血型系统分布规律;遗传距离分析显示,门巴族与珞巴族距离较近(0.0851),其次为云南丽江藏族(0.0943)和西藏、青海其他地区藏族,最后是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汉、回、蒙古族.聚类分析与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门巴族在遗传上与藏族的关系近于其他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8.
了解翼状胬肉在甘肃省张家川县中老年农民中的患病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23个自然村,将35岁以上4457例农民作为调查对象。35岁以上人群中共发现404例翼状胬肉患者,患病率9.22%,其中:男性240例(10.62%),女性164例(7.73%);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35~54岁患病率7.5%,55岁以上11.57%。翼状胬肉在甘肃省张家川县中老年农民中的患病率较高,随年龄增大而升高,老年人保持高水平。手术率则随年龄的增大而降低,提示应提高老年人的手术治疗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统计高校中青年教职人员血脂水平及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方法:在江汉大学健康体检中,测定1564名中青年教职人员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糖水平,采用二维超声仪常规检查肝脏.结果:①高校中青年教职人员中高脂血症的总患病率为38.17%,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3.96%,女性患病率为31.39%;50岁之前男性血脂水平、高脂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后性别之间差异消失.②脂肪肝的总患病率为16.62%,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3.10%,女性患病率为9.0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脂血症组的脂肪肝、空腹血糖异常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P<0.01).结论:高校中青年教职人员中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高,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血脂异常可能是脂肪肝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西藏大骨节病高发地区大骨节病家系的分布特征和遗传特点,并与当地人群正常家系的遗传背景差异进行比较,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运用分子遗传流行病学手段,收集大样本量的大骨节病家系和正常的对照家系样本,建立详细遗传样本库和家系系谱,采用家族聚集性、系谱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西藏地区大骨节病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居住条件差的贫困地区,居民以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为主,主要食物以当地青稞为主,饮食结构单一,而且所选择的各高发区间的患病情况也存在差异;发现男女都可发病,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骨节病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该病多见于40~59岁年龄段,60岁以上人员患病情况最严重;大骨节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高发家系中随着亲缘级数的减低,患病风险增高,通过家系分析表明,该病不符合经典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结论:应改善病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提倡合理饮食;显示大骨节病为多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性疾病,致病原因中仍需考虑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暨南大学35~59岁女教职工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找出高危人群,并提出相应健康管理策略.方法:选择2012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校门诊部进行年度体检的35~59岁女教职工,收集其年龄、血压、体重、吸烟史、糖尿病史和空腹血糖、血脂水平等资料,按每五年一个年龄组进行分组,根据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10年发病危险评估表对各个年龄组进行评估.结果:(1)我高校女教工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2)35~39岁和40~44岁两个组别的10年ICVD绝对危险度平均值均低于其对应年龄组的平均危险度参考值,45~49岁、50~54岁和55~59岁三个年龄组的10年ICVD绝对危险度平均值高于其年龄组的平均危险度参考值.(3)女教工心血管危险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收缩压水平、总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结论:(1)我高校45~59岁女教工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2)加强控制人群的收缩压水平、总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是降低女性人群10年ICVD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动态信号,利用相位传递熵分析了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和异常心电信号。结果表明:心电信号的相位传递熵不随样本长度变化。20~30岁健康人群心电信号的相位传递熵呈上升趋势,40岁以后则呈下降趋势。健康人群相位传递熵平均值大于非健康人群的相应值。相比于其他方法,相位传递熵可以有效地区分健康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和房颤病人的心电信号。  相似文献   

13.
拉萨地区系统开展的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由西藏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对拉萨地区第四纪地形地貌、沉积物特征及成因类型做调查.由于受构造运动和古气候的影响,拉萨河谷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颗粒、颜色、结构、岩性等特征十分复杂.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拉萨河谷地区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建立西藏拉萨河谷第四系地层剖面,提出了拉萨河谷第四系沉积环境及其演变特征,为综合研究拉萨及周边地区第四系沉积环境、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云南五地区部分人群的血压进行测定及相关因素分析,了解不同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昆明、红河、玉溪、楚雄、丽江5个地区部分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人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调查居民1 579人(男737人,女842人),高血压患者394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4.95%.其中男性高血压患病率26.05%,女性23.99%,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睡眠质量、高盐饮食、体重指数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32,1.245,1.496,1.994.结论:被调查地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睡眠质量、高盐饮食、体重指数.因此,高血压防治重点应以改变饮食习惯、提高睡眠质量、维持理想体重为主要内容,同时加强对人群血压的监测与健康教育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行IUI治疗的87对不孕夫妇共152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女方年龄、不孕原因、是否促排、精液处理后的前向运动精子总数(PTMS)分组,分析这些因素和IUI妊娠率的相关性.结果 152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为13.8%.35~40岁组和40岁组与30岁组和30~34岁组比较临床妊娠率有下降的趋势;排卵障碍IUI妊娠率高于男方因素、宫颈因素和不明原因不孕;促排周期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妊娠率;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106和(5~10)×106的妊娠率较10×106的妊娠率有下降的趋势.结论女方患者的年龄、不孕原因、是否促排、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均可影响IUI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西藏林芝市常住居民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的问卷调查表,由广东省援藏医疗队及当地医护人员组成的2018年林芝市心血管疾病项目筛查小组的12名成员实施调查,通过电话预约被调查者到林芝市人民医院,或电话预约被调查者到乡村医疗服务中心,由筛查小组医护人员统一进行资料采集和采血.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人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784名居民纳入本研究,高血压患者282例,高血压患病率为35.97%.40~49岁和50~59岁居民高血压患病居多.356名男性居民,高血压患者151例,高血压患病率为42.42%;432名女性居民,高血压患者131例,高血压患病率30.61%.407例汉族居民,高血压患者141例,高血压患病率34.64%;377例藏族居民,高血压患者131例,高血压患病率37.4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45; 95%CI:0.924, 0.967)、民族(OR:1.437; 95%CI:1.011, 2.043)、腰围(OR:0.962, 95%CI:0.929, 0.996)和血糖(OR:0.878; 95%CI:0.773, 0.999)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林芝市常住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男性显著高于女性,汉族与藏族的高血压患病特点不同,年龄、民族、腰围和血糖是高血压常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薛黎丽 《甘肃科技》2010,26(22):157-158
对2007年兰州市饮食服务行业7 615例从业人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情况。采用ELISA法对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血清HBsAg检测。兰州市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检出率为1.799%;男性略高于女性,但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HBsAg阳性人群21~30岁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01),其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BsAg阳性率有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趋势。16~20岁组HBsAg阳性人群较2005年有显著下降,达到50%。应加强对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切实控制乙型肝炎食源性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江西省吉安市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在2018年1月1日至7月30日期间于吉安医院体检的人群中,随机抽取1000名16岁及以上吉安常住居民体检者作为研究样本,统计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高尿酸血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000名体检者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3.3%(95%CI20.68%~25.92%),其中男性患病率28.08%(95%CI24.44%~31.73%)明显高于女性患病率16.59%(95%CI13.01%~20.1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OR=1.014,95%CI=1.005-1.023,P=0.002)、甘油三酯(OR=1.263,95%CI=1.106-1.443,P=0.001)、低密度脂蛋白(OR=1.376, 95%CI=1.026-1.845,P=0.033)升高,肾小球滤过率(OR=0.985,95%CI=0.977-0.993,P0.001)和高密度脂蛋白(OR=0.612,95%CI=0.402-0.931,P=0.022)降低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江西省吉安地区人群中,收缩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压、血脂,保护肾脏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第4次国民体质检测中河北省6 062名成年非体力劳动者患慢性病情况,运用描述统计、逻辑回归统计方法分析慢性病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城镇非体力劳动者患病率为45%(2 730人),居于前3位的慢性病为高血压、职业病、高血脂,患病率依次为25.3%,21.0%,11.9%;女性患慢性病的风险要比男性大(P0.01);30~49岁成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急剧增加,40岁之前是慢性病的潜伏期;随着BMI指数的增大慢性病患病风险增加;以伏案工作为主的非体力劳动者患慢性病风险较非伏案工作为主的高,且伏案时间越长患慢性病风险越大;步行时间较少也能够增加患慢性病风险.河北省非体力劳动者慢性病患病率较高,且年龄、BMI指数、伏案时间、步行或骑自行车时间是患慢性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自2005年9月~2007年9月,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40例,并与同期单纯西医治疗的40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80例均为本院内科住院患者,按人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52~86岁,平均65岁。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50~84岁,平均64岁。两组患者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