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子学与理学学派”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4日至6日在江西省上饶市召开。这次研讨会是国内朱子思想研究的一次规模较大、包容性较强的学术盛会,显示了当今国内外朱子学与理学学派研究的新进展。与会学磐主要就朱子哲学、朱子学与理学学派、朱子后学以及朱子学在当代的传播、发展与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2.
朱舜水在长崎居住期间曾与安东省庵就"朱陆问题"有深入的探讨.省庵在与舜水相遇前就对陈建的<学蔀通辨>进行过"训点",倾向于"朱是陆非".后省庵曾就朱陆问题请教过舜水.对于作为士大夫一员并勇于承担明王朝溃败之责任的舜水来说,在思考明王朝溃败的深层原因时,能够明确指出陆象山和王阳明思想中的缺陷,应该说是一种非常深刻的问题意识.舜水不仅把阳明门下主张良知现成论的王畿等同于佛教而予以痛斥,更把东林学派的高攀龙、邹元标以及与东林学派有很深关系的刘宗周视为"道学者"而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3.
朱子与江西渊源甚深,说江西是朱子学发展的最重要地区亦不为过。在历经宋元明初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地域性与家族性是江西朱子学流延传布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他诸如延续创造性、批判融合性、超越阶层性等,无不是这一特点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纵向与横向方面的延伸,而且这种地域性、家族性背后隐藏了江西士子接受与传播朱子学的特定的行动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疆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又有各具特征的文化传统,因而从先秦开始,就出现带有地区特征的各种学派和思想家。这些学派既是全民族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每个地区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这种情况在宋代亦是如此。单以理学言,就有濂、洛、关、闽之分,在北宋,有王安石的新学,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苏氏父子的蜀学等。在南宋,则有福建朱熹的道学,江西陆九渊的心学,浙江有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陈亮、吕祖谦的婺学以及四明学派等。这些学派,其影响虽布及全国,但各有自己的活动中心或根据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以“浙东学派”作为南宋浙江东部地区各学派的总称。其中最主要的学派共有三家,一称金华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为南宋时颇有影响的理学学派,其学术观点是“不主一说”,兼取所长,基本倾向陆九渊心学,又赞成朱熹以理为哲学最高范畴的观点,还接受了永嘉、永康学派某些事功观点,首创经世致用说;二为以薛季宣、陈傅良和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倡功利之说,反对空谈道德性命之说,主张通过事功来把握义理,笃信“六经之学,竞业为本”,提倡“以利和义”;三是永嘉学派,以陈亮为代表,最大特点是谈王说霸,倡事功之学,提倡“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具有务实不务虚的学风。三家学派虽都提倡经世致用之学,都有务实学风,然又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6.
《宋元学案》编纂者梳理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源流,厘清了胡安国作为二程私淑弟子及孙复再传弟子的师承关系及其理学与春秋学的渊源。黄宗羲基于儒佛根本理论差异在于是否承认天理的观点,批评了胡寅基于表面现象的佛教批判,又从性、心、工夫三个方面反驳了朱熹对《知言》的批判,指出胡宏的"性无善恶"说是指作为本体的善性,避免了将善恶混在的气质之性混入义理之性中,胡宏以心属已发的观点出自程颐早年的未定之说,胡宏察识本心发出的端倪而后容易下涵养工夫的观点与程颢的识仁说一致。编纂者基于心学立场推崇张栻较朱熹更早重视涵养工夫,批评其向外穷理的"集义"说,又肯定了湖湘学派以察识日常生活中本心流行的端倪作为体认仁体之方法的宗旨。  相似文献   

7.
黎立武关于《中庸》、《大学》的阐释与正统朱子学有着颇不一致的地方,从版本编次到经典体系的建构以及诠释都表现出了诸多分歧。这大概是其因师承关系刻意回避了朱子之学。然而通过朱熹与黎立武对“庸”字的阐释,我们则不难发现两人在理学体用之学(即内圣外王)的内在思路上具有一致性。但其中不同的一点是,面对由宋入元的政治变化,黎立武通过对郭忠孝“性、道、教”一贯性思路的汲取,把体用之学具体操作的兴趣点从政治、教化的双层面转移到了教化的单一层面。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嬗代之际,曾出现过一种为兴邦治国、化民成俗服务的实学思潮,"舜水学"就是这"实学"思潮中的一个学派."舜水学"也是相对于"朱子学"(指朱熹的学术思想及其学脉)、"阳明学"(指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及其学脉)而言的关于朱舜水学术思想及其学脉的一种称谓."舜水学"的特点是,以"实"字标宗,以"批"字为要,以"外"字显名.  相似文献   

9.
"河汾道统"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指由隋代文中子王通开创的一种儒学道统,而"河东学派"则指明代北方理学的代表人物薛瑄及其后学的学术。常裕的《河汾道统——河东学派考论》一书对于隋代王通开创的"河汾道统"以及明代北方理学的"河东学派"作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书中将王通的主要思想归纳为"中道",认为"中道"的思想开启了宋代理学的"穷理尽性"之学,并影响到后世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倾向。书中还探讨了明代北方理学代表人物薛瑄的河东学派,分析和总结了薛瑄理学思想的几大特点,客观评价了薛瑄对明代北方理学的贡献,书中认为薛瑄的"河东学派"与王通的"河汾道统"不但地域上接近,而且在学术上也有继承关系,前者属于后者的余脉。  相似文献   

10.
钱穆在宋明理学研究领域,初喜阳明学,后尊朱子学,总是力图绾结经学、史学与理学,最后走近朱子学是自然的。但是,钱穆对阳明学却有着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早年说阳明"高明",晚年却说阳明"粗疏"。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钱穆对阳明学的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固定的立场,且总是从一个单一的视角去介入,这与其在研究中总是渗入较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1.
淳熙十五年,陈亮邀朱熹到信州铅山辛弃疾处相会,但朱熹爽约了。爽约的原因,在于陈亮邀会的目的是极论政事,但陈亮的观点是事功派,此时辛弃疾的观点与陈亮相近。而朱熹此前已与陈亮作了"义利王霸"之辩,因此没有兴趣与陈亮作"铅山之辩"。但是之后朱熹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对辛弃疾进行理学渗透,辛弃疾也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朱熹的"克己复礼"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朱熹于苏轼词学的接受,已超越词体的学习模仿,攀升至人生态度的欣赏接受,从而在《晦庵词》中体现出“浩然自得”的清旷词风,形成与南宋理学词家迥异的风格,既是对当时南宋词风的接受与反映,也是对理学与词学之间关系的开拓。  相似文献   

13.
汉代以来,非议屈原之词甚众,王船山一概弃而不论,却对给予屈原以相对好评的朱熹耿耿于怀,在《楚辞通释》中多次责难朱熹的"过于忠"论。究其原因,是因为《楚辞通释》的创作目的在于传承蕴含于楚辞之中的刚烈雄健的文化精神,以号召救亡图存运动;朱熹"过于忠"论所倡导的儒雅温驯的文化精神,与船山的文化精神取向和《楚辞通释》的创作意图相左。  相似文献   

14.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虽以儒学为正统,但对道家思想也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老子》的理解与评价、老子与释道、朱熹哲学与《老子》等几个方面分析朱熹的老学思想,可以发现老学本身的理论活力并进一步彰显道家思想在朱熹哲学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牧斋净稿》可以算作朱熹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是朱熹早年生活的记录,是朱熹早年出入佛老心路历程的记录总结。《牧斋净稿》在朱熹诗歌创作风格形成上具有奠基作用,对《牧斋净稿》的艺术价值与地位重新审视,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理学家,朱熹要建构自己的理学体系,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思考。在经史关系上,朱熹反对两种思想倾向,一是重经而弃史,二是重史而废经。他把历史研究当作格物穷理的手段,主张先悟透经书义理,然后再阅读史书,研究历史。其论历史人物,特别强调义理在历史人物身上的体现,兼顾“资质”和“本领”,坚持道德判断与事实判断相结合,重义理,亦重功业。从天理的角度出发,朱熹把史书编纂的目标定为明正统、正纲常,强调用书法义例来达到昭鉴戒和明人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朱熹对《诗经》的阐释继承了经学阐释中章句训诂的方法,但更为主要的是从身心上著切体认,发明义理,对《诗》采用心性体悟为主的心理解释方法,于此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采用了诗学鉴赏的方法,形成了以理学心理解释为主的,带有经学、文学方法在内的阐释方法系统。  相似文献   

18.
从二程洛学到朱熹闽学、从二程理学到朱熹理学,有一个传承发展过程。在程门弟子中,福建人杨时、罗从彦是闽学的开创者,也是二程洛学和理学思想的传承者,他们全面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但无大发展。到了李侗,除了继承师说之外,又有新的发展。他把程颐的理本论和周敦颐的太极论糅合起来,用理深化了太极。朱熹是闽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二程洛学的发扬光大者。他系统化了程颐的理本论,完善了理在气先论,发展了格物致知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朱理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仁说是朱熹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文章从对“仁”的概念、对“仁”与“公”的关系及忠恕之道的阐释、朱熹政治思想中所体现的“仁”的生态伦理思想等四个方面,来阐发朱熹仁说体系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期为当代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化,发端于西周,至秦汉之际渐成规模,经唐宋时期的发展演进,直到明清时期,经由朱熹、王阳明、李刚主等思想家、教育家的培育,使古代蒙学教育化从形制到内容都臻于完善,为后世之启蒙教育提供诸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