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甲壳质乙酰基脱除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甲壳质和壳聚糖的制备方法,着重研究了碱量、质量分布、反应时间及温度对甲壳质乙酰脱除率的影响。得到了甲壳质的乙酰基脱除规律和需要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上述影响因素均有一个最佳范围。实际生产中应加以控制,其中以碱淮质量分率和反应温度对乙酰基脱除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3.
分别以8种一元醇和水做溶剂,配制成不同NaOH浓度及醇水比的溶液,在此溶液中进行了甲壳质脱乙酰反应。发现,不同醇、氢氧化钠浓度、醇水比、搅拌都对反应速度煌影响。 相似文献
4.
甲壳质和脱乙酰甲壳质在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壳质又叫甲壳素、几丁质、壳多糖等,广泛存在于甲壳纲动物、软体动物、昆虫与霉菌中。通常采用蟹壳和甲壳为原料,用稀酸和稀碱溶液分别除去钙质、蛋白质和脂肪,再经脱色后即可得到甲壳质。甲壳质经浓碱溶液处理,脱去乙酰基,即成脱乙酰甲壳质,又称壳聚糖。甲壳质和脱乙酰甲壳质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中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外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6.
本发明是关于通过对甲壳质和壳聚糖施行膨软化处理,制造与化学药品等的反应性优良的活性化甲壳质和壳聚糖的方法。 以往的技术和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甲壳质的一般式如下: 相似文献
7.
8.
分别以8种一元醇和水做溶剂,配制成不同NaOH浓度及醇水比的溶液,在此溶液中进行了甲壳质脱乙酰反应.发现,不同醇、氢氧化钠浓度、醇水比、搅拌都对反应速度有明显的影响.甲壳质在氢氧化钠-醇-水体系中进行脱乙酰反应,要比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容易进行.还初步探讨了醇在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较详细地叙述了甲壳质、壳聚糖的制备原理和方法。并介绍了壳聚糖产品的粘度、胺基含量测定的方法及不同粘度的壳聚糖的用途。 相似文献
10.
本发明是关于甲壳质和壳聚糖的制造方法,特别是关于用蟹的甲壳制造有高分子量的活体临床医学用的高纯度和高白色度的甲壳质的方法,以及有高脱乙酰化度的活体临床医学用的高分子量的壳聚糖的制造方法。 以往的技术 作为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而能够大量地获得的多糖类,甲壳质是用工业的方法从甲壳类动物的甲壳中提取出来的高附加值活体高分子物质。这种甲壳质由于水不溶性,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将 相似文献
11.
12.
甲壳素碱介质非均相脱乙酰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炳稔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
本文研究甲壳素在碱介质中非均相脱乙酰的动力学.结果表明,甲壳素脱乙酰反应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关系,求得脱乙酰表观活化能为27.97kJ/mol. 相似文献
13.
硫酸化甲壳素和硫酸化壳聚糖免疫学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甲壳素的衍生物———硫酸化甲壳素和硫酸化壳聚糖的免疫学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硫酸化甲壳素和硫酸化壳聚糖对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有促进作用,吞噬率均比对照提高1.5倍,吞噬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1.5倍和1.2倍.对处理组和对照组数据做t检验,分别有P=6.915×10-10和P=1.580×10-8,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岩石电阻率频散现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介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证明,岩石电阻率存在频散现象,主要是由于岩石松驰极化所致。在实际测井中,纯岩石及盐水溶液电阻率的频散可以忽略不计。随着岩石泥质含量、含油气饱和度的增高和饱印溶液浓度的降低,频散现象明显增强;随着测量频率的增高。所测岩石电阻率逐渐降低。在实际测井中,不同电阻率测井方法因使用频率不同,在泥质地层中的测量结果将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5.
对三对共生固氮体系大豆种子氨基酸组分的分析表明,大豆种子氨基酸组分没有因大豆作物产量的提高而下降,通过施用相应的根瘤菌促其形成或加强共生固氮体系从而提高大豆作物产量,这种增产从氨基酸水平分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17.
井下抽油泵柱塞与泵筒运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三元振动模型,综合考虑油柱、抽油杆柱和油管柱的振动.建立起数学模型并离散化,然后用微机编程求解微分方程组.对不同工况下的抽油泵运动规律和抽油机示功图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油管应予锚定的结论,并给出了不同抽油机的适用范围.为进一步研究抽油泵的井下工作机理和故障原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自制壳聚糖为材料,用戊二醛作交联剂,制备了四种不同形态用于固定化酶的载体,并通过对所制备的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特性的测定,进行了载体制备方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亚纯函数的唯一性问题,推广改进了M.Ozawa及仪洪勋的有关定理,解决了仪洪勋和杨重骏提出的一个开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陈增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5)
在油田高含水期,微型圈闭控制了剩余油分布.在原始油藏边缘,微型断层圈闭、砂岩尖灭圈闭是剩余油富集区;在原始油藏范围内,单砂层顶面形成的微型圈闭条件与其底面构造形态、厚度相配合,控制了剩余油分布.其中顶底双凸型微型圈闭是剩余油富集区,而顶底双凹型区则不具备圈闭条件,剩余油远景差.并列举了应用实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