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现代性是阐释文学历史的前沿性理论。文学思潮的更替构成了文学史,而文学思潮正是针对启蒙时代以来,各阶段社会“现代性”的产物。浪漫主义作为西方的一种文学思潮,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反抗,其核心特点是反对伴随“现代性”的发生而产生的工具理性和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2.
文学思潮是现代性的产物,是文学对现代性发展所做出的自觉的审美反应。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开始追求现代性的开始。也是现代文学意识萌生的开始,同时清末民初的现代性发展状况催生了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而清末民初的文学思潮又体现出对晚清现代性的审美反映。  相似文献   

3.
在谈到中国文学形式的现代转型时,学术界多侧重于强调西方文学的输入在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却往往淡化了中国本土文化对这一转型的能动参与。实际上,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民间文学以其现代性品格,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面临毁亡的威胁。许多非再生资源濒临枯竭,环境破坏也向人类日益难以忍受的程度发展。这促使西方文化反思自身,并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当代西方中国题材热、汉语热、中国文化热及中国学研究等成为当今国际上一道特别的风景。一、中国题材热现象分析1."中国题材"文学。"中国题材"文学在西方文学领域占有  相似文献   

5.
1985年由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位学人率先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这不仅仅是一个扩大的文学史分期问题。事实上20世纪文学的不同阶段除了它们各自的个性特征外,更多地具有世纪的共性特征。总体说来,20世纪是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大碰撞,大交流中形成现代文学的民族意识(包括现代思维和现代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以文学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新旧变更的时代激流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过程。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  相似文献   

6.
颠覆《圣经》,似乎是西方文学很喜欢的一个题材.《达·芬奇密码》在这方面引起了一些风波,但比起之前的一些作品,它对《圣经》的戏说还算是比较温和的.  相似文献   

7.
新诗的生成问题,从二十世纪至今一直是诗歌界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绝大部分诗人、诗评家们认为,新诗更多地吸收了西方文学的养分,得益于“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1]这一观点的主要倡导者有梁实秋,他认为:“我一向以为新文学运动的最大成因,便是外国文学的影响;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2]。另外,还有些与这一观点截然相反的声音。而杨景龙先生的见解则比较独特,他认为“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应各占事实的两个方面,尽管中国新诗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西方近现代文学和文化的营养,但也不能不承认,几千年来的诗歌传统已经浸入诗人们…  相似文献   

8.
文学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包涵了许多新质的复杂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文学现念的转型.在中国文学现念的现代转型中,有两个方面尤为显著:一是对中国传统文体现的颠覆,一是对儒家过统文学现的超越,这两个方面与当时国内正在勃兴的现代民俗学运动均有一定的联系.由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扫清了人们对于俗文化、俗文学的偏见,确立了现代的人学现念,因而中国文学现忿的现代转型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漳州师院学报》2018,(1):52-57
宋代赵彦卫对唐传奇文本表现出的"史才""诗笔""议论"叙事特征的总结,一直影响着后世人们对唐传奇的叙事艺术的讨论。许多论者都从这三个方面,来讨论唐传奇作为文学体裁的小说文体的形成与独立。但"史才""诗笔""议论"却并非是小说叙事不可或缺的叙事方式,从中国小说叙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随着小说叙事的成熟,"史才""诗笔""议论"的叙事方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实,唐传奇中"史才""诗笔""议论"并存,表现的是中国小说叙事还不成熟时期的特点,它们的存在表明了小说文体正努力从对其他文体的依附中独立出来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0.
30年发展历程中我国股市发展迅猛,但对比西方股票市场,散户化是我国股市重要特征.散户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即情绪对股价波动起着重要作用.以情绪与股价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探究市场的现状.研究表明,投资者的情绪与股价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中国市场要达到成熟市场的要求还需努力,但市场的发展形势良好,股票价格受到情绪冲击的作用在降低,市场上投资者情绪波动持续的时间在缩短,投资过程的理性程度在增加.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个独异的存在.须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去解读沈氏创作,其创作所内蕴的独异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揭示.沈氏创作呈现的审美现代性精神主要体现在:对进步时间观的反思,对感性生命的崇扬,对人性异化的忧虑三个方面.沈氏创作的这一审美现代性视野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是大胆而独异的,它必然注定沈氏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孤独者命运.  相似文献   

12.
强彦 《甘肃科学学报》2009,21(4):100-103
采用商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对汽轮机低压缸末二级流场进行了全三维粘性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动静叶间的级间配合不尽合理,且末级根部反动度偏大,引起了较大的激波损失.通过优化设计最终使得二级总效率提高了0.3%.  相似文献   

13.
“边城”生命范式以其生命主义哲学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现代性审视。它以自然的人性观为改造现代人性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以审美的途径实现了对现实人生境界的提纯。以文化的视阈为民族文化启蒙提供了形式上的可能性,由此指向了民族现代性的建设问题。然而,“边城”生命范式是一种主观的生命范式,作家对于生命活动的抽象与嫁接,使得人本主义精神没有真正贯穿到现代实践领域,也没有真正解决传统与现代对接这一重大课题。“边城”生命范式是一项尚未完成的生命工程。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建构的“中国形象”与西方“中国形象”话语谱系有着明显的联系与区别。针对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例如“黄祸说“”以及中国妇女形象等问题,林语堂在建构自己的“中国形象”时作了修改;同时,林语堂也借鉴了西方“中国形象”的合理成分。这一借鉴隐含了现代性的观照。林语堂的“中国形象”建构策略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范倒。  相似文献   

15.
“后朦胧诗”是以“朦胧诗”群体为整体超越目标,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庞杂诗歌群体。与“朦胧诗”相比较,“后朦胧诗”的审美现代性转变主要表现在:抒情客体化的写作倾向、“反英雄”“反崇高”的诗歌价值观念和“反意象”“口语化”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声乐作品从原始的音乐素材开始,直到最后形成人们听到的优美悦耳的声乐作品,必须经过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两个过程。其中,二度创作对声乐作品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于多级路堑高边坡开挖施工的数值模拟仍然停留在二维模拟或者分层整体开挖模拟水平,且尚未见开挖工序对边坡土体扰动的相关研究.为了研究开挖工序对滑坡地带路堑边坡滑坡体的影响,以国道316线江天段改建工程为例,将边坡分层、分段、分块,把开挖过程分为多个阶段,并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计算和分析了两种不同开挖方法对滑坡体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级路堑高边坡开挖施工的阶梯分层开挖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了一个具有年龄结构 (成年和幼年 )的单种群模型 ,对同时捕获幼年种群和成年种群的模型的平衡点进行了定性分析 ,并且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 ,得到了该模型正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