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麻雀食性分析及控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麻雀食性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结合农事季节及麻雀数量对麻雀的益害作出了评价,并根据麻雀益害的分季表现及其种群数量的变动规律,提出在雀害严重地区,可在秋前适当控制吃粮的雀数,同时又尽量利用其在夏季的益处的建议。另外,也对麻雀数量锐减地区的麻雀保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区麻雀的冬季种群动态和食性分析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ger)在我国是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鸟类,值得深入研究。国内学者曾先后对其体重变异、食性、繁殖和种群生态等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日本学者  相似文献   

3.
海鳗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本文根据1988~1990年采集的224尾标本的解剖观察,对海鳗的消化器、饵料生物组成、摄食强度变化、不同海区饵料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4年起笔者曾在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内,以大熊猫为主,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历时四年的考察,1978年以后又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等的生态生物学进行了定点观察,现就其食性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1、麻雀(passev,montanus)视网膜结构可分为十层.视网膜中有大量的视杆,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可分为单锥(SC)和双维(DC)两大类.视细胞密度在中失区较高,在周边区较低,视杆与视维数之比约为1.66:1,视细胞与神经节细胞数之比约为1.66:1.2、神经节细胞密度可分为4级.在视网膜中央区神经节细胞的密度较高.细胞的直经较小,细胞排列规则,离中央区越远,神经节细胞密度越低,细胞的直经越大,排列不规则.  相似文献   

6.
姜雅风 《大自然》2009,(5):65-67
麻雀是我国南北各地最常见的野生鸟类,四于经常见到,很少有人会关注它们的行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常见麻雀,八年前到上海工作后,见得最多的还是麻雀,我发现,生活在城市中的麻雀与生活在农村的麻雀在行为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在山西隰县采集的108堆鼬类粪便样本进行了食性分析。结果表明,样本的内容物由鼠类、鸟类、兔类(草兔等小型非啮齿目兽类)、两爬类(两栖动物类和爬行动物类)、昆虫类、植物类等构成。出现鼠类的粪便样本数最多,达到85份,占总样本数的78.70%。进一步分析得出,不同季节鼬类对食物具有选择性,各种鼠类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因季节不同存在差异。按全年总体来说,长尾仓鼠在当地鼬类粪便样本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24.27%,大仓鼠、社鼠在全年粪便中出现频率也较高,均为14.56%,说明这3种鼠类是当地鼬类的主要食物。  相似文献   

8.
麻雀     
开启智慧就让我们从博览群书开始——我们一起“寻宝”去!  相似文献   

9.
麻雀     
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荫路走着。猎狗跑在我前边。突然,猎狗放慢脚步,蹑足潜行,好像嗅到了前边有什么野物。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边还带黄色、头上生着柔毛的小麻雀。它从  相似文献   

10.
麻雀视网膜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麻雀(PAsser montanus)视网膜与其白昼活动的关系,以常见麻雀视网膜为材料,用组织学方法进行某些定量研究,并观察其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麻雀视网膜中有大量的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分为单锥(SC)和双锥(DC)两大类,视细胞在中央区较多,在周边区较少,视锥与视杆比为9.2:1,视细胞与神经节细胞比为5:1,视网膜中视神经节细胞的密度、直径及排列方式随距离中央区的远近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地盘松在昆明地区的分布生境及其生物学性状,地上与地下,部分特征,生物量,分枝特性,针叶束和结实的数量特征等及其与年令,生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地盘松群落结构,生活型和经济性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肉食性,尤其嗜食活体小动物。人工养蝎通常以黄扮虫、地鳖为饲料。若以黄粉虫为饲料,分点碟放的投食方式明显优于撒放的投食方式。在蝎的活动期内,昼夜取食活动高峰视季节不同出现在19~21时或20~23时。但幼蝎也常见白天取食。季节旺盛取食期是5~10月,15℃时不取食,20℃少量取食,25~30℃大量取食,35℃取食量最大。蝎的耐饥力较强,但供食不足易引发自相残食。  相似文献   

13.
昆明地区的蛇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57—1981年对昆明地区的蛇类作了查调,共得标本160号16种,加上原有记录,昆明共有三科11属19种。该地区蛇类区系的主要特点是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19种中有18种,占种数94.7%,仅黑眉锦蛇1种广布于我国古北和东洋两界,占5.3%;另一特点是西南区的特有种类(或主要产于西南区的种类)较多,有4种,占东洋界种类的22.2%。八线游蛇和紫灰锦蛇是皆地区蛇类的优势种。昆明蛇类冬眠期为11月—翌年3月底4月初。对133号标本作了胃的食物分析,八线游蛇、紫灰锦蛇、斜鳞蛇、草游蛇和乌游蛇五种72号标本中胃内有食物。蛙是它们共同的食物,也是昆明蛇类主要食物之一。八线游蛇的性比为38(?):34(?)=100(?):89.5(?);斜鳞蛇为7(?):9(?)=100(?):128.6(?);紫灰锦蛇为25(?):6(?)=100(?):24(?)。昆明地区蛇的繁殖多在5—9月。八线游蛇怀卵数为7—16枚,斜鳞蛇为8—15枚,竹叶青每胎3仔。  相似文献   

14.
花尾榛鸡冬季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花尾榛鸡冬季食性研究的情况,发现在冬季稳定期(12月至1月)取食地和食性都有变化。取食地主要是次生阔叶林,而取食的树种简单,仅取食桦树、榛树和杨树。但以桦树为最喜树种,取食部位较宽,为叶、芽苞和花序及嫩枝,对榛树取食叶和花序,对杨树仅食芽苞。其取食大小与嘴大小呈曲线回归。  相似文献   

15.
山西雉鸡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3年11月至1994年4月对山西省宁武县境内雉鸡的食性进行了研究。从野外共获取嗉囊标本37个,其中雌雉20个,雄雉17个。对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雉鸡取食的植物性成分达41种(涉及37种植物),动物性成分有7种;在食谱组成中,野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为最主要的成分(重要值为184.5%),其次是农作物的种子(重要值为89.5%),植物的根、茎、叶及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较小(重要值为24.07%);  相似文献   

16.
四川梅花鹿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四川梅花鹿食性的研究表明:鹿采食活动在晨昏和夜间进行,采食的植物种类共计212种,杨柳科,桦木科,蓼科,小蘖科,蔷薇科,豆科,胡秃子科,忍冬科,菊科,禾本科,莎草科的植物是其食物的主要来源,占采食植物总数的67%,鹿在不同的季节对食物基地和采食的有明显的选择性,10月至翌年4月,鹿常在2700-3200m处的土欠下面舐食含铵盐的土,饮水在晨昏和夜间进行,水源为河流,小溪和山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华南豹的粪便分析,表明它常捕猎的食物是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而后被竹鼠(Rhizomyssinense)所取代.其食谱以15种大中型兽类所组成,偶食一些雉类、家畜、草和泥土.食谱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它们捕食的几率有关,或因竹子开花死亡捕食行为发生了改变,而与捕食的难度和效率有关.  相似文献   

18.
昆明地区属于气候温和地区, 建筑的空调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其气候特点,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计算冷负荷,避免设计负荷太大, 初投资及运行费用偏高的现象;夏季应适当加大新风量,过度季节尽可能利用室外新风的降温能力;同时在设计送风量很大的洁净空调系统时,应采用二次回风系统,以使空气处理机组中的表冷器在合理的传热工况下工作;当实际设计的空气处理机的回风温度与样本测试工况相差较大时,应对选用的冷盘管的换热能力进行校核计算,根据校核计算正确确定空气处理机中冷(热)盘管的排数, 确保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设备初投资。  相似文献   

19.
利用Landsat TM数据,对昆明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昆明地区热岛效应强度以及空间分布;定量研究了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与下垫面类型密切相关.初步探讨了降低热岛效应和改善热环境的途径;填补了昆明地区基于遥感城市热环境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昆明地区历史自然灾害与图腾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工作首先从云南地方志和私人札记等历史文献中,筛选出昆明地区近600年(1312~1912)间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图腾记录历史数据做自相关分析。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出昆明地区自然灾害具有连发性和周期性等演变特征。在灾害频发的明、清时期自然地包含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太阳黑子活动的Maunder极小期和11年周期。最后,又分析了昆明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奇特防灾、救灾图腾遗址。这为城市建设提供必需参考,并为研究城市自然灾害提供一种图腾遗物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