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汉时期抗御自然灾害的措施主要是针对水灾、旱灾、虫灾、疫疾灾采取的对抗措施 ,其中还包括祭祀消灾活动。抵御水灾主要体现在对洪水灾害尤其是黄河泛滥的救治措施上 ;治理虫害主要是针对治理蝗虫而言 ;对抗疫病主要通过遣医送药及隔离手段 ;而一旦旱灾发生 ,祭祀消灾则成为常见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明代末年的崇祯时期是浙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史料分析表明,①崇祯年间浙江省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崇祯中后期为浙江省的旱灾高发期;②水旱灾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旱灾和水灾的分布与地貌类型密切相关,山区、丘陵多旱灾,平原多水灾;③与同时期北方旱灾相比,浙江旱灾具有滞后现象,反映灾害与气候变化类似具有穿时性.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方式与黄河水灾关系十分密切:黄土高原作为农业区,黄河水灾频繁;黄土高原作为畜牧区,黄河得以安流.介绍了治理主要水灾的方法和经过.揭示了此项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自然灾害类著作与史料所提供的旱灾和水灾的信息,利用距平值累计和滑动t检验等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地区近620年旱灾与水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地区近620年受旱涝灾害影响的县(市)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近620年云岭-哀牢山以东地区旱涝灾害的变化特征更趋近于云南全域旱涝灾害的变化特征;(3)湖泊沉积记录表明云南地区近620年旱涝灾害的变化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为江西傩舞之一种。它起源于早期民俗祭祀活动,是一种戴着面具按民间祭祀活动而舞的仪式。最初的内涵就是古代民众驱鬼逐疫、祈福避灾,古时每逢打樵、春节都要跳傩舞,以祈福消灾,自娱自乐。后经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整理、提炼、并吸收其他表演艺术精华,逐步形成地方民间舞蹈艺术。加之  相似文献   

6.
针对漳州市曾经发生严重旱灾的主要情况和抗旱措施的总结,反思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抗旱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矿井防治水实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 《科技信息》2009,(33):357-357
阐述了矿井水灾发生的原因及矿井透水预兆,从前期预防和后期治理两方面对当前矿井水灾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简析,并重点论述了查、测、探、放、截、堵等六项技术措施在矿井水灾防治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水旱灾害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旱灾害是影响山西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根据1990~1999年的灾情统计和数据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山西省水旱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灾的影响大过水灾。  相似文献   

9.
揭示清代关中地区水旱灾害发生规律及对社会经济等所产生的影响。采用历史文献的整理、分析及小波技术运用的方法进行研究。清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共发生131次,旱灾114次,水旱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水灾具有50年、140年周期变化,其中50年为水灾变化的主周期;旱灾具有30年、60~70年、150年周期变化,其中旱灾变化的主周期为150年;西安和渭南两地水旱灾害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咸阳和宝鸡,铜川地区则最少;局部范围受灾、粮食歉收等为特征的二级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灾害的发生对人口、社会经济、社会道德、社会文化及社会矛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历史资料和现代记录均清楚地表明,长江中游旱灾的发生频次和灾情与洪灾基本相当,中下游地区既是水灾的高发区,又是旱灾高发区.旱灾和洪灾多以2a为周期交替出现,常常是水旱同年.旱灾不但分布范围广,且延续时间长,其灾害损失不容忽视.20世纪中后期,长江中游水旱灾害呈明显的加剧趋势,其原因主要与生态环境变差,蓄洪空间减少和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的重防洪、轻防旱等有关.建议:(1)转变传统的“防洪抗旱”观念为“防洪防旱”;(2)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参照,建立防洪防旱并举的河、渠、湖、塘网络系统;(3)扩大湖泊蓄水能力;(4)建立农田深沟深塘排蓄水系统.  相似文献   

11.
北朝时期北方地区虫灾种类较多,以蝗灾为主要类型;虫灾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在地区分布上,北方大多数地区都发生过蝗灾,今河北、河南、甘肃为相对高发区;而虸蚄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今山东、河北为相对高发区;虫灾和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法、空间插值法等,对明清时期陕北自然灾害的种类、等级、时空特征及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陕北自然灾害频发,共发生645次,主要灾害类型为旱灾、水灾、雹灾和寒冻低温灾害,将自然灾害划分为轻、中、重度3个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27.4%、66.4%和6.2%.自然灾害10 a频次呈显著波动增加趋势,最大值发生在1830—1839年,分为频次最少-频次较高-快速上升3个阶段,单一季节灾害多在秋季和夏季,跨季节灾害多为夏秋连发、春夏连发且灾害等级较高.灾害发生具有2~3 a,5~8 a,10~13 a的周期.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榆林、绥德、延安为3个高频中心,黄陵、吴起则为低频中心.不同自然灾害类型空间分布差异表现为旱灾在米脂、绥德频繁,水灾、雹灾、寒冻低温及风灾以榆林为最突出,虫灾和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黄陵.气候的寒冷干旱,以及由于屯垦、砍伐等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是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文献中提取明代(1368-1644年)江淮流域人口大量死亡事件,构建10a尺度的事件频次、县次和广度序列,复原了人口大量死亡事件的时空及致灾因子特征,并分析事件与气候的耦合关系.结果 表明:①明代江淮流域人口大量死亡事件共847次,自然灾害是影响人口大量死亡事件的主要因素且以旱灾、疫灾、水灾和潮灾为主;②人口大量...  相似文献   

14.
竹图腾崇拜是中国南方民族普遍有过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学、民俗学和历史学资料均可佐证.主要表现在:1、大量有关竹生人的神话传说:认为人类与竹有血缘关系;2、用竹作为氏族或部族的族称或标记;3、存在着对竹的图腾禁忌习俗;4、存在着大量关于竹的祭祀活动,主要有入社、繁殖、祭祖三种祭祀仪式;5、存在有很多竹的模仿活动,如装饰、跳舞、音乐等.  相似文献   

15.
举国关注的黄河洪旱灾害,洪灾与断流并存,是在水少沙多、灌区用水过多、三门峡水库因泥沙淤积被迫低水位运行、下游地上河床不断淤高、防洪严峻的背景下产生的,制约因素众多,单一措施很难根治,南水北调投资过大为期遥遥,远水难解近渴.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治本措施,若全面进行治理,亦需20年后才见显效,乃属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16.
通过系统查阅明清及民国时期曲阜的地方志和有关史料,复原了1470-1990年曲阜地区旱涝等级序列并进行了时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曲阜地区1470-1990年旱灾平均每10年发生3次,严重旱灾每13.6年一遇;涝灾每5年一遇,严重涝灾每15年一遇.(2)在有明确发生时间的旱涝灾害记载中,78.6%旱灾发生在春夏,极少冬旱记载;94%涝灾出现在夏秋,极少冬季水涝记载,无明确春季水灾或涝灾记载.(3)近52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数呈现出波动性变化,约在1662年、1764年、1874年附近发生转折;通过小波分析发现,干湿波动存在4年、16年、60年3种时间尺度周期.  相似文献   

17.
陈汉军旗萨满祭祀是经历了几代人而积淀起来的民俗文化.长期以来,这种具有原始色彩的、大型的、公开性的群众祭祀活动,一直充实着关东人们的生活,并且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要精神食粮.作为清代八旗汉军的一种主要的祭祀形式,陈汉军旗萨满祭祀曾广泛流行于东北三省,同时也为我们多角度研究八旗史与民族关系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对虚拟现实在煤矿安全尤其是煤矿突水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并没有将虚拟现实在煤矿突水治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本文讲述的是VR技术在煤矿突水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是煤矿安全培训,水灾事故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抢险救援等方面。体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水灾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旱灾是古代湘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旱灾的复杂情形浓缩于古代诗文之中.描述旱灾的诗篇正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旱灾及抗御旱灾的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以某岩质陡崖边坡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为依托,对崩塌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如地形条件、地层岩性、降雨以及人类活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为事故原因的定性提供相关依据.同时,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及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提出一系列治理措施,为今后的具体工程实践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