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旅游者认知指数的测度方法分析了2006年入境旅游者在旅游前和旅游后对我国旅游整体形象的认知,研究揭示:入境旅游者在来华后对我国旅游形象的认知水平高于来华前的认知水平,其主要原因是旅游信息的隔域及来华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导致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整体旅游形象认知的主导因素为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吸引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008年奥运旅游形象建设的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生态文明视角下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我国中部六省2008年~2015年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中部六省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空间描述方法构建系统协调状态测度模型对比分析中部六省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最后通过σ收敛分析了六省区域差异的收敛与扩散程度.研究发现:第一,在整体上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呈逐年增长状态,工业化水平呈较大波动状态;第二,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存在交互的关系,由于各省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不同,其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第三,2008年至2015年中部六省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有所缩小.  相似文献   

3.
苏北农业现代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苏北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并运用区域对比分析方法.对江苏全省、苏北、苏南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和综合评价.基于此.论剖析了苏北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体育人口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系统揭示省域单元体育人口发展的格局特征和短板不足,将有助于推进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强省建设。本文在界定体育人口强省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GIS空间可达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从规模、结构、质量和增速4个维度构建评价体育人口强省建设的指标体系,评价江苏体育人口发展的现状,基于此提出新时代江苏体育人口强省建设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江苏13个地级市体育人口规模、结构、质量和增速存在较大区域差距,苏北地区多数指标发展较不充分;依据体育人口强县建设的综合水平可划分为4类区域:沿江地区是体育人口发展较优区域,苏北和沿海地区体育人口发展明显滞后;结合驱动体育人口强省建设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和文化水平、体制机制等要素,提出提升发展质量、优化结构、缩小分布差异、完善发展机制等新时代江苏体育人口强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交通发展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人口城市化的片面性,提出了新的城市化概念.在此基础上,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基于交通发展评价城市化水平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对长春市1985~2005年的基于交通发展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且,对2000年中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基于交通发展的城市化水平也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与以人口城市化为惟一测度指标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区域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测度中国各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11—2021年除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的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投入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其一,2011年以来,我国各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其二,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投入的增加,数字经济指数每提高1%,将带动区域创新投入平均提高0.754%;其三,数字经济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效应大于东部地区;其四,数字经济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创新投入增加,还可以赋能周边地区的创新活动。据此,从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加强区域协同联动、避免过度投资;中西部地区加快布局数字经济,发挥后发优势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选择。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协调效应、创新效应与开放效应5个维度构建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文化产业综合效应指数与各子维度效应指数,分析其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不同省份、不同层级与3大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障碍及制约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区域间差异明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效应指数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空间格局;经济效应指数、社会效应指数、开放效应指数分布均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空间特征,协调效应指数呈现“中游地区>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区域分布格局,创新效应指数呈现“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的分布特征;不同区域的发展障碍因素各不相同,经济效应、创新效应与协调效应是制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GeoDa空间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空间位置建立数据间的统计关系,利用2012—2014年的省域科技经费投入数据与区域GDP数据,对我国31个省域之间的科技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及与区域GDP发展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在科技经费投入空间上的聚集分布十分明显,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地区则呈现出了低低聚集的现状。同时,虽然我国部分省域科技经费投入已经达到占GDP比重2.5%的2020年科技研发投入目标,但是仍然有一些省域在这一指标上偏低。基于这些结论,建议从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优化财政扶植等方面入手,为我国科技健康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造非可加测度的一种外测度和内测度,定义了由非可加测度产生的自生成测度,提出了一个构造测度的方法,还证明了自生成测度在σ-域上的扩张与非可加测度在σ-域上扩张的自生成测度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首先基于2012-2021年我国各区域各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其次,根据经济差异将中国分成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区,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技术,使用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标准差椭圆等模型探究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研究表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四个区域差距在逐步减小,东部地区差异最大,东北地区差异最小;四大区域的绝对差距逐步缩小,重心主要呈向西移动的趋势。最后建议:政府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政府指导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打破区域边界,打造跨区域、跨省域公共文化服务“圈”。  相似文献   

11.
提出并讨论了河南现代化的内涵,运用数学方法建立了区域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对河南省现代化研究的结果表明,河南省已经部分实现现代化,进入现代化的发展期;但是河南省各地市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现代化水平差异.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提高河南省现代化水平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取值于von Neumann代数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了取值于von Neumann代数的测度,即算子测度;并研究了算子测度的σ-弱可列可加性及延拓。将Kluvanek延拓定理推广到σ-弱可列可加测度,并证明了域上的正规正算子测度在该域所张成的σ-域上有惟一的σ-弱可列可加延拓。  相似文献   

13.
特色小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的重要载体,对其竞争力的测评兼具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本文采用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以中国省域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测评其竞争力。研究发现:第一,构建了由特色小镇影响力指数(媒体)、热度指数(市场)和专项政策发展指数(政府)三维模型组成的中国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测评体系;第二,浙江是强竞争力省域,江苏、广东、山东和北京是较强竞争力省域,其余省域为一般竞争力或弱竞争力,后两类在全国省域中占比高达83.87%,反映出多数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表现不突出;第三,应从形成专项政策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因地制宜体现区域差异性等方面提升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以地级以上城市为基本统计单元,分析了2015年地理信息科学本科、硕士、博士专业点的空间分布,并在省域单元上与2005年数据进行对比,根据每百万人专业点数量的基尼系数测度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点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点密集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整体上从东到西逐渐减少,南北方向上则主要集中在北京至成都纬度带中.从省域单元看,我国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点的区域差异相对合理,且呈现出明显的均衡化特征;硕士专业点尽管覆盖广泛,但仍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博士专业点则短期内仍将呈现出区域上集中的分布态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从地形上分类,我国平原、盆地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1.98%和18.75%,丘陵、山区和高原占国上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9.gO%、33.33%和26.04%,丘陵和山区约占全部国土面积的43.23%,接近国士总面积的一半;丘陵面积略低于平原面积。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多样化特点。1.丘陵山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作区域。按照农业区划划分,我国丘陵山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平原、丘陵为主的东北平原东部丘陵山区、辽西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内的燕山太行山麓区、山东丘陵…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8—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对全国、区域、经济区、分维度指标4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分析,发现:全国各地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省域间存在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差异,不同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也差异显著;创新发展与开放发展带动了省域总体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东部地区在二者上具有相对优势,而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竞争着力点将落在协调、绿色和共享发展水平的提升上。据此,提出各省区市需要抓住政策机会,有针对性地找寻着力点,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开放创新或绿色协调等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武端理  刘盛泉 《科技信息》2012,(33):23+62-23,62
该论文基于副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考量跨区域的发展前景,分析和研究了以宜昌市为代表的这类城市的外语培训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产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突破措施,有助于为同类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全面建设和外语培训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转型的有效保障.河南省城市化建设的特征是: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差异明显;中原城市群牵动辐射力弱,首位城市作用小.人口基数庞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是其基本制约因素.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背号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实施分域引导等策略可有效提高河南省城市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进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与工业化关系最密切的4项指标,并界定了其工业化完成时的实现值.经定量分析,认定我国在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但省域之间差异悬殊,多数省域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也有一些省域处于初级阶段或高级阶段,北京、上海更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城市化已是大势所趋。布局规划现代化乡村小城镇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经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乡镇应遵循:宏观着眼,区域协调;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统筹兼顾,平衡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依靠群众,科学建镇;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六大布局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