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英锋 《科技信息》2009,(11):354-355
“人本思想”是物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激发员工热情,实现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本思想。“人本理念”是物业企业在服务过程中,融洽服务关系,构建和谐主体,开拓服务领域,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人本思想”应该渗透到物业服务与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贯穿着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与管理始终。在物业企业服务与管理过程有着重要意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中严  郑延平 《科技信息》2011,(31):I0334-I0334
“竞和”文化是在企业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践行“竞和”文化,将会使企业绩效管理水平得到更大提升,从而促进企业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沛丰 《科技信息》2010,(17):J0351-J0351
百川纸业自2003年2月建成投产以来,作为一家新建造纸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公司积极推行“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使公司利润持续递增.资产规模逐步壮大,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质量信誉“AA”级企业、客户满意的“十佳造纸企业”、“中国著名品牌”,主导产品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的VI头禅,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已被企业老总们所认可。但是在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经理们却颇有感触,在老总的日程表上,“重要”的人力资源工作往往只能排在市场、销售、研发、IT等之后,即“重要”而不“主要”。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以字节跳动、米哈游等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把握机遇,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变革、国内政策支持和自身技术优势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掀起“出海”浪潮。然而,与此同时,平台企业在海外发展中也面临着法律法规限制、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内容创新不足等现实挑战,需要平台企业在海外运营中坚守文化“包容性”、坚持产品“世界性”、坚定内容“民族性”,努力在国际化征途中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6.
俞伟民 《华东科技》2006,(10):38-39
本期自主创新企业行邀请了两个“小”企业,与读者分享他们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来自上海依极科技有限公司的王曙中从自己实施“芳纶浆粕产业化”项目的亲身经历中,对“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等事关小企业切身利益的问题道出自己切身的体会;上海澳星照明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副总愈伟民则从企业发展的全程视角,提出了自己对创新的独到理解——“技术”与“管理”对创新而言,犹如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智囊》2005年7月封面报道中,我们详细阐述了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利用树立核心价值观整合中日双方矛盾,通过制定“东风日产基本法”,将中日之间的摩擦和问题化解在制定“基本法”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解决合资企业“合资”不“合心”的难题。 但是,关于东风日产问题的讨论并没有结束,在文章的结尾,我们也提出了新的疑惑:基本法如何落地?基本法怎么才能对企业产生真正的价值?基本法如何传承?如何让基本法对那些没有参与制定过程的员工也能起作用? 从以往来看,企业文化往往被认为是“虚”的东西,是用来约束企业员工精神层面的,本期文章将就“东风日产基本法”在营销、制造和研发三核心环节如何落地、如何成为企业的行为准则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战略的与时俱进,在汽车制造领域,中国主机厂商走过了“以产定销”、“关注批售”阶段,逐步进入“零售为王”、“关注终端”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怎样重塑经营理念?又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呢?纵观上海大众的信息化建设历程,或将带给读者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9.
李心斐  陈建斌  田园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2):2122-2130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基于此现状,“海归”人才的引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2004~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海归”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海归”高管能帮助企业提高投资效率。(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海归”在国企中对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3)相比于地方国企,“海归”在中央国企中更能发挥能力,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4)国家人才引进政策能帮助“海归”发挥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能力。本研究结论不仅完善了企业投资效率理论,而且有利于完善企业现代化制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南昌市企业必须以市场场求为导向,必须以上质量、上品种为目标,积极培植有南昌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并通过企业创新,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在实施名牌战略中,塑造出具有南昌特色的特殊企业气质,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审场定位.施以按“需”求“差”的营销策略,全面提高南昌市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使南昌市工业企业竞争力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1.
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企业执行力的强弱,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执行力的关键因素。那么,企业如何在“人→主观能动性→执行力→管理效率”的动态环节中实现持续推进呢?笔者认为,通过“激励规划”。也就是说,企业应当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同步推进、系统的、明确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整套激励机制、制度和措施。“激励规划”是一个植根于企业管理流程,始终服务和跟进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全过程的闭合系统,它不断提升“人”的执行意愿,实现企业执行力最大化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可译为“企业形象识别设计”,主要含义是指企业形象的同一性策划它是企业理念精神、企业行业行为规范和视觉传达特征的综合体现。在整体营销活动中导入“CI”企业形象战略体系,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向市场,籍以改变企业形象,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在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自己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化工网”、“中国化纤信息网”、“中国纺织网”、“中国包装网”,这些专业网站在各自的行业圈内可谓大名鼎鼎。但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这些网站都是在浙江“长大”的。在前一阶段兴起的网络经济热潮中,浙江省一批专门从事“企业对企业”商务的行业网站趁势而起,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在国内同行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其中“中国化工网”、“中国化纤信息网”不但吸引了国内化工、化纤企业中多达70%的用户加盟,并且已发展成为在亚洲乃至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网站。“中国衬衫网”、“中国医药网”“中国丝绸纺织网”、“中国水泥…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文化是当今企业管理的热点,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内聚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创造辉煌。建设好企业文化,关键是要搞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就是企业的一切必须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在对人的高度关心的基础上寻求实现企业目标的最佳途径。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以人为本”是指一切为了顾客,即尊重顾客、服务顾客,方便顾客。这是从“外部人”的角度考虑,企业要树立“一切为了顾客”的市场观。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是指“一切从职…  相似文献   

15.
本针对当前企业中存在的只“理帐”,不“理财”,财务管理弱化,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论述了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必然性,深入探讨了为适应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应怎样确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以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志军 《科技智囊》2004,(12):15-20
邓小平说:“你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就要比人家管理得更好。”这一阶段主要有国企表演的舞台。这时国家和企业一道忙着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试行经济责任制,实行两步利改税。而“张端敏们”、“李东生们”则在忙着完成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其间张瑞敏在喊“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带人砸冰箱;李东生在总结着“边建工厂,边建市场”、“先建市场,再建工厂”的经验之谈。中国人在太多渴望中凶来了TQM、中美管理培训班,无疑此时的管理显得粗糙但不乏实用。  相似文献   

17.
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止众多企业“伤筋动骨”,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近日,在奉贤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举办的“汇集资源、聚焦创新”——奉贤滨海知识创新主题活动中,如何破除产学研结合中的瓶颈、促进科技企业融资成为众多企业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工作,缩短首岗适应时间,该校在《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教学中采取创建“准企业”管理条件下的教学环境,以岗位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项目贯穿教学的方法,借助实训手段,摸索出一条“工学结合”的教学路子,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该作者从实验教学环境的“准企业”化、班级管理的“准企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准企业”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李冲 《华东科技》2023,(4):48-51
<正>在全球便携式消毒杀菌领域,杨志强期待捷米科技发出不一样的“中国声音”。中美贸易博弈中,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喊出了“要与美国企业争高下”的口号,当大多数旁观者还停留在“痴人说梦”的调侃中时,杨志强带领捷米科技获得了“5亿元”的广告基金支持。  相似文献   

20.
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中,存在这种现象:一些领导干部在检查后,往往是一顿狠“批”,之后便扬长而去,连具体问题出在哪里也不说清。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改?企业一无所知,导致企业在挨批后仍然一头雾水。我认为,既然是批评,就应有“批”有“评”,到每一个企业检查安全生产,都要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