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郁达夫“自卑情结”的形成及其对他小说创作影响.并对郁达夫小说的历史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
抒情,是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贯穿了他整个的小说创作,而在早期创作特别是代表作《沉沦》中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沉沦》的抒情艺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散文体小说,使读者从一个侧面理解郁达夫小说的风格。新颖的散文笔法《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二篇小说,一九二一年和《南迁》、《银灰色的死》结为作者的第一个小说集,以《沉沦》的书名出版。该书问世后,轰动了文坛和社会,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作家敢于和读者赤诚相见;直抒自己心中的苦闷和要求;不加掩饰地坦露自己灵魂深处的奥秘。通过主人公的自白,人们仿佛感到作家如泣如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一生除写了大量的诗词、散文、评论外,还创作了四十多篇小说。这些小说以“大胆的自我暴露”、“露骨的真率”(郭沫若《论郁达夫》)对封建道德和旧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这四十多篇小说中,最可代表郁达夫创作主张和创作特色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写知识分子,一类是写妇女的。郁达夫在后一类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受压迫、受侮辱的下层妇女——“弱女子”形象。其中,有忠厚善良、饱尝生活艰辛的旧式妇女:有弱小无依,受尽资本家剥剥的贫困女工;有  相似文献   

4.
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史上,郁达夫的奉献是独特而又多方面的。提起他,人必称其小说,其实,他的散文创作成就並不下于小说。无论题材或文体,都算带上是极宽泛而多样的。抒情散文,文艺杂论,游记,政论,小品,自传及日记,不仅均为他所擅长並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郁达夫文学创作的研究往往较多都集中在他的小说方面,而对他的散文创作则缺乏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不揣冒昧,想就郁达夫散文创作中的一个分支——日记文学,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不仅影响了郁达夫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而且影响了他的旧体诗创作.对郁达夫各个时期旧体诗作的分析之后就可以看到,"隐逸"构成了郁达夫人生理想的一种思想底蕴和旧体诗创作的一种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贯穿着他短暂的一生。郁达夫虽以小说闻名于世,但是“郁达夫散文的艺术成就,实不在他的小说之下”,在他的散文中,始终蛹动着一个“述叙者”的形象,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在当时,都是开风式的格调,而最重要的是其散文忧郁隐藏着对祖国凝重的爱。这些独特性,是郁氏散文最为闪亮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沉沦》出现在一九二○年的文坛,其独特的内容和格调,立刻惊世骇俗引起轩然大波。到一九三六年的《出奔》止,郁达夫以表现自我、感伤咏叹的基本风格,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作家兼评论家的郁达夫,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有着自己的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尽管他没有专门文章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但从他的作品、他众多的文沦和序跋里,我们可窥视到这种追求的火花和真知灼见。任何事物都非一成不变,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也是动态的、变化的历程,但笔者以为对真、美、情的追求在郁达夫小说中一  相似文献   

8.
江琼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6):122-124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奠基人。在其小说创作的历程中,由于中西文化碰撞、时代变化发展和作者自身内在气质等多种力的交汇抵触,使他小说的艺术审美无论是前期中西文化的冲突,还是后期现实与浪漫的困惑都表现出了他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9.
风景书写是郁达夫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诗意叙事模式亦是郁达夫创作小说的一种美学风格,以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为研究中心,对其笔下的“风景”进行探究,从自然风景中解读以人作为隐喻风景的存在,并将人与自然放置在同一文化空间里相互凝视,而郁达夫诗意的叙事审美也在对现实的消解中,将风景与个体生命作形而上的对话联结,进而表达出他对人与自然高度追求的精神诗学。  相似文献   

10.
沉沦梦幻的世界──郁达夫小说的心理世界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格就是生命”(福楼拜),“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雨果)。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能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只有那些单而不群,风格别致的佳作。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就属于这类情况。郁达夫先生性格复杂,经历坎坷,艺术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成功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忧郁,苦闷、自卑、强烈的非理性情绪化构成了这个艺术世界的内核。下面让我们从心理内涵的角度切入这个神奇的世界作一线心理探寻。一、沉沦的世界:非理性、性苦闷郁达夫小说从《沉沦》开始,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一个为…  相似文献   

11.
贤能优劣论     
统治阶级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用人选择。“贤”是“德”的又一种表述,没有标准可界定,统治阶级择人用人,在战乱等非常用人时期,多用“能”,而在和平守成时期,立即改为用“贤”,而总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能”,既可治国,又可安邦,却不常被用。  相似文献   

12.
从“危机”中寻找“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明显的冲击和影响,突出表现为外部需求减少,而且这种冲击和影响目前看起来还没有马上停止的迹象,其深度和广度有可能在今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3.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4.
国书馆“传统”与“现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藏书结构、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传统图书馆模式的特点,并从图书馆的虚拟化和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方面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从“无兵的文化”到“竞逐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和决心有关,也与一个能够发挥市场优势的制度安排有关。因此,在一个以竞逐富强(thepursuitofpower)为原则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世界中,中华民族在进行经济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必须改变自己文化上无兵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一、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上个世纪 ,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 :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 ,中国科学和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但在近三四百年中 ,中国社会为什么没有能够孕育出近代科学和技术?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科学和技术落后于西方的?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围绕“李约瑟问题” ,中外学者不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科学和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缺陷 ,而且更多地讨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和局限。这些讨论对于中国科…  相似文献   

17.
18.
实事求是包括了解、掌握“实事”与从“实事”中“求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但许多研究者却很少涉及如何从“实事”中“求是”的问题。这是一个不足。毛泽东“求是”,一是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矛盾、矛盾方面以及条件的特点,综合、比较,得出结论。二是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概括实践发现的联系,揭示出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近代科学的早期,人们认识规律采用的主要是“实验一归纳法”,现代科学则侧重于运用“假设一演绎法”。解决从经验事实中“求是”的问题则有主要依靠逻辑方法和主要依靠理智去发明等主张。这些不同的方法都有许多成功的实例。我们应当学习、掌握这些方法,并把它们结合起来,以利于我们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孽海”与“花”的含义,有助于深入解读小说《孽海花》。本通过对小说本和有关资料的研析,指出《孽海花》中的“孽海”主要指当时正在沉沦的中国社会环境,“花”则既指名妓傅彩云,也指晚清“名士”。  相似文献   

20.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章就对“四个尊重”的提出及内涵和辩证关系等方面问题的理解作一肤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