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揭示三峡地区地貌演化过程,利用GIS技术,基于DEM,建立起了地貌演化模型,提出了一种可形象直观地进行地貌演化模拟的方法,形象再现了50×104a前三峡地区的地貌形态,并对50×104a以来三峡地区地貌演化进行了过程模拟,结果表明50×104a以来,中部抬升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南岭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东亚季风环流屏障,第四纪期间粤北山地发育的多级河流阶地是研究南岭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的良好地质载体。粤北锦江扶溪段保留了5级阶地,运用光释光(OSL)技术对T2到T5级阶地的砾石层进行了测年,并从气候和构造角度分析了阶地成因。结果显示:T3形成于67 ka,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的MIS4阶段;T2形成于51 ka,对应于MIS3b阶段;阶地沉积层堆积于冷期,气候变化影响着河流的侧蚀、堆积和下切作用交替进行,而新构造运动的构造抬升发动了足够的下切量使锦江扶溪段依次下切17 m、19 m、12 m和10 m形成T5、T4、T3和T2;南岸的河谷下切速率为0.3 mm/a,大于2倍的流域现代侵蚀速率,地貌发育符合年轻山地的抬升-下切-侵蚀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泥湾油田万花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1油层组顶面构造、沉积相、砂层厚度和对本区其它成藏要素的研究,并结合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油层的控制因素分析,认为本区长1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鼻状构造、沉积微相、砂体厚度、侵蚀古地貌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昆仑山垭口盆地松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构造和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昆仑山垭口剖面270万a BP以来的连续沉积共计63个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划分出6个构造活动阶段.粒度参数曲线及概率累积曲线都清楚表明垭口盆地在270万~188万a BP和107万~72万a BP发生构造抬升活动,前者对应着"青藏运动",后者是"昆仑-黄河运动".还确定出垭口盆地古湖泊形成于225万a BP,消亡于80万a BP,其中216万~107 万a BP是古湖泊的发展期,107万~80 万a BP是消退期.  相似文献   

5.
浙江江郎山峡谷的成因及其地貌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江郎山两条峡谷岩壁地貌特征和谷底的纵剖面曲线特征,对比同一地区同类地貌成因,认为小弄峡是经流水侵蚀张节理而形成的裂谷,大弄峡则为断层谷.根据两条峡谷谷底纵剖面上存在的两级岩槛和郎峰的两级侵蚀"阶地",初步恢复了江郎山的抬升演化历史;同时认为具有区域性特征的抬升沟谷可能是记录区域地貌演化历史的重要地貌遗迹.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研究区内地貌和第四系地层的成因类型、特征及时代;初步探讨了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第四纪古地理的演变及附近地区的冰期问题。区内有一级由新第三纪红层构成的剥蚀面(相对高度约500米)和六级阶地(相对高度分别为5—8米、13—25米、45—50米、50—80米、100—170米和216—300米)。阶地面的变形及阶地类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直接反映出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方向和幅度。本区新构造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运动类型由新第三纪一下更新世的挠曲运动转变为以后的振荡运动;②振荡运动以上升占绝对优势;③振荡运动幅度愈来愈小,每一运动旋迥的周期愈来愈快;④近乎南北走向的隆起带与相对凹陷带相间排列;⑤不等量上升。对本区最老的第四系地层——“安宁系”,作者根据其时代及分布范围,建议改用“安宁段”一词更为确切。根据Ⅳ级阶地上开始有风成黄土的堆积,作者认为此级阶地才是其正的马兰期阶地。对本区黄土的厚度,作者估计一般为40—80米。根据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气候及新构造运动的资料,本文初步探讨了本区第四纪古地理的发展过程,对本区地文期作了初步的划分。根据本区冰水堆积物及南部山地冰川遗迹的存在,作者指出南部山地有过一次可以肯定的冰期,其时代属下更新世的中期。本文附“兰州河谷盆地第四纪地质发展史简表”,及“兰州河谷盆地第四系地层概略图”各一张。  相似文献   

7.
广州—罗浮山断裂构造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州——罗浮山断裂构造带是横亘广州地区中部规模最大的东西向断裂带.发育历史悠久,经历过多期、多阶段的活动,近南北向的拉张与挤压(或压剪)反复交替进行,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岩互相迭置、复合和构造岩的明显分带性.由于断裂的反复作用,控制着本区古生代地层的分布,中、新生代红色盆地的沉积,燕山期岩浆的侵入与喷发,现代地貌景观的形成,并影响着珠江三角洲部分拗陷的沉降和广州地区地震的发生.断裂活动强度的发展趋势,在中、新生代以来,由强到弱,挽近时期活动强度趋低.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理科学家在研究青藏高原形成的课题中,重现了我国著名的文明摇篮黄河形成的过程和情景,首次向人们揭示了100多万年前地球造山运动中惊人的一幕。 距今300万年前左右,在至今地质学家还没有一致定论的一次地球地质大变动中,北半球内陆腹地地质构造出现惊人巨大变动,青藏高原开始抬升。距今200万年前,出现一次较强的的抬升运动。然而,最强、最猛烈的抬升运动发生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惊人的抬升运动中跃然升出地面,其地块边缘发生断裂折皱,形成阶梯状地貌,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汇集成  相似文献   

9.
结合野外资料,利用GIS技术,提取了绵远河流域的坡度、地形起伏度等地貌参数,对绵远河流域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分析;以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的文家沟滑坡、泥石流为例,对该区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与滑坡、泥石流的表面侵蚀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文家沟地处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北川断裂带(主断裂带)在其北西侧约3.6 km的地方切过,为引发滑坡提供了构造条件;地震之前,文家沟近百年内未发生过滑坡、崩塌;地震之后,触发了体积约为2 750×104m3的初始滑坡体,最终滑坡体堆积物多达5 000×104m3,是汶川地震中的第二大滑坡;从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文家沟先后发生了5次规模较大的泥石流灾害,累积泥石流量达557×104m3,表明约有11%的震后滑坡转化为泥石流;汶川地震造成了文家沟约1 952.5×104m3的同震抬升量,而震后滑坡体堆积量约为5 000×104m3,说明震后的滑坡量远大于同震抬升量,山体平均海拔被降低。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区是新构造运动表现明显地区之一.新第三纪以来受地应力作用,发生各种地壳形变,它直接表现在构造演化和地貌形态上.这种活动与本区地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汶川(Ms 8.0)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作用和滑坡、泥石流剥蚀作用如何影响龙门山的地貌生长是目前争论的焦点。作者以位于汶川地震震中位置的映秀红椿沟泥石流为例,利用野外实测资料、航片和数字高程资料,开展了红椿沟流域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与滑坡、泥石流的表面侵蚀过程及其对龙门山地貌生长约束方面的定量研究,获得以下初步认识:(1)红椿沟位于汶川地震震中区的高山峡谷,发震断裂——北川断裂从该沟切过。(2)汶川地震触发的同震滑坡体积达3.800 1×106 m3,是震前滑坡量的3倍。(3)2010-08-13和2010-08-18强降雨形成的震后泥石流体积为0.705×106 m3,表明震后强降雨使同震滑坡量的20%转化为泥石流。(4)红椿沟泥石流将0.485×106 m3固体物质输入岷江河道(主河),导致河道变窄、河床升高、河床比降增大。(5)冲入河道量与同震滑坡量之间的转化率约为13%,冲入河道量与泥石流量之间的转化率为70%。(6)在红椿沟流域同震的滑坡体积(3.800 1×106 m3)小于同震的构造抬升体积(6.67×106 m3),仅有约57%的构造抬升量转化为滑坡量,表明以逆冲-走滑作用为特征的汶川地震所导致的构造抬升量大于滑坡量,将使龙门山地貌产生新的抬升和生长。  相似文献   

12.
湄洲岛海岸地貌的发育受海洋动力和断层活动双重控制。东部以海岸侵蚀为主,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壕沟等地貌,在岬角间,形成海滩堆积;西部以堆积为主,形成淤泥质海滩,海蚀作用相对比东部弱。东峤断裂控制了台地和丘陵的分布,断裂东盘抬升形成丘陵,西盘下降形成台地。受北西—南东走向的仙游—郊尾断层左行运动影响,湄洲岛北部向西移动,南部向东移动,使岛的轮廓呈"S"形态。福建沿海在距今0.7—0.6万年前发生海侵时,湄洲岛处于断块抬升环境,就岛的局地范围,处于低海面;在0.4—0.3万年前福建沿海海侵达到高峰时,湄洲岛的海侵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动型海侵,第二阶段为地动型海侵。  相似文献   

13.
基岩河道水力侵蚀模型原理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岩河道水力侵蚀模型是最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地貌演化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模型基于河流侵蚀基本物理过程、实验观测及经验公式,推导出可以应用的数学模型对河流侵蚀过程进行模拟与构造分析.目前,其主要应用在构造抬升速率研究与地貌演化模拟研究中,但由于模型在简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假设,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中主要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坡度指数、河道宽度、岩性与沉积物影响等方面,对这些关键参数与问题的定量获取研究也是目前与将来主要的研究热点.在应用基岩河道水力侵蚀模型对地貌分析中,一定要注意其限定因素与不确定因素,否则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研究结果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4.
12.4万年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综合考虑新构造运动和全球海面变化与海岸带地区地貌发育关系后,根据现代地貌面、海岸线和相关沉积等所反映的海面变化与全球海面变化的对比,推算了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新构造抬升速率。结果表明,12.4万年以来牟平-即墨断裂带两侧的构造抬升速率有明显差异,断裂带西侧沿岸为0.50mm/a,断裂带东侧沿岸仅为0.15mm/a。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卫片目视判读,对河西走廊西部疏勒河下游盆地地貌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探讨。认为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之间凹陷地带的构造背景下,使本区具有较活动的内营力性质;差异性断块构造和斤降运动控制了本区的地貌格局。温带干旱荒漠条件决定了本区地貌外营力以干燥风化剥蚀、流水作用和风的作用为主。盆地地貌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对称带状分布特点。盆地现代地貌主要是晚第三纪以来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冰后期以来气候变化具有在总的干旱背景下干湿交替的特点。“丝路”的兴衰与气候的冷暖、干湿交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永安石林地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为背景,利用不平衡铀系法,对区内不同高程的钙华沉积物岩样进行年龄测定,确定了永安石林形成年代为中更新世以来,距今约50万年.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历史及沙溪河谷地貌发育演化过程,认为:永安石林的形成始于早更新世;主要是因地壳间歇性抬升运动且大湖盆地开始处于剥蚀环境,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的上覆岩层逐渐被风化剥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大青山晚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青山东段4件基岩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获得该区晚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历史,并探讨大青山现代地貌的形成。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57.7±3.8~50.4±3.3 Ma,封闭径迹长度分布在10.7±0.4~9.9±0.1μm之间。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大青山地区存在晚白垩世(约100~90 Ma)和中?晚中新世(13.5~7 Ma)以来两个快速抬升冷却阶段,13.5~7 Ma以来是本区剥露最快的时期,这一阶段的隆升造就现今大青山的地貌格局。  相似文献   

18.
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形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高要—惠来断裂在第三纪活动形成本区北部山地南部丘陵.位于断层下降盘的鸡笼山是第四纪继承性块断活动不明显的实例.由第一层溶洞说明,与河流阶地同高的水平溶洞不一定是同期形成的.与第四级洪冲积阶地类高的第四层溶洞至少是在早更新世或以前形成.最晚自中更新世以来西江河床叠置很明显.在喜山运动抬升影响下,羚羊峡与旱峡、双金河汊道先后形成,羚羊峡始终是西江的主河道.旱峡和双金河道先后于晚更新世中期和全新世淤塞.  相似文献   

19.
综合运用印模法、残厚法及沉积法等将志丹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划分为侵蚀高地、侵蚀斜坡、侵蚀沟谷以及侵蚀残丘四个基本单元.研究结果表明:前侏罗纪古地貌对印支侵蚀不整合面上下之地层、构造、沉积、储层以及油气成藏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侵蚀面之下的长2油层组顶面剥蚀构造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印支古地貌的基本格局;侵蚀面之上的延安组早期的沉积是前古地貌发育的镜像反映;而延10顶面构造则具有围绕古高地背景集中发育的特点.古高地与斜坡发育区是侵蚀面上下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指向和主要场所,而深切的沟谷则为沟通下部油源以及油气运移提供了主要通道.油藏类型主要为地层-岩性油藏、构造-岩性油藏以及小而局限的构造、岩性油藏等.  相似文献   

20.
北江水系的形成和发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北江水系是在燕山、喜山运动所造成的构造破坏带和软弱岩的分布以及各红岩盆地的高低顺序基础上,通过河流袭夺,将原来六大片孤立的红岩盆地水流逐步连接起来而形成的。近100万年来的早、中期,地壳间歇上升为主,北江水系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晚期,瑶山和三连——三南两构造带活动明显,大面积地区以沉降为主,加上海面变化,先后在北江水系中段形成源潭河,南段形成珠江三角洲,该水系的第一级河流阶地由北而南变形,形成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