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塞战争、军旅生活,是自《诗经》以来历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题材。唐代,尤其是盛唐,边塞诗歌和以写边塞诗见长的诗人,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多。其中,高适,岑参,习惯上被称为边塞诗歌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盛唐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兼美的边塞诗作品,这一时期的边塞诗真实地反映了边战频繁,仁人志士奔赴边塞建功立业的历史现象,艺术地表现了戍边将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从中得见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伟大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作为初唐渐盛时期的过渡诗人,张说边塞诗和山水诗对诗歌题材深度的进一步开掘,使其起到了接通初唐与盛唐诗歌的津梁作用,进而从另一侧面加速了“盛唐之音”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个横跨山水、边塞两大诗域的重镇人物.其山水诗向有“覆盖古今”(《西清诗话》)之盛誉,而其边塞诗便从未得到人们应有的珍视.其实,王维边塞诗的成就及其在盛唐边塞诗派里的特殊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王维今存边塞诗30余首,其数量较之边塞诗巨星高适几不相上下,仅次于有边塞诗60余首的岑参,而远远超过了王翰、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诸边塞诗人,第二,从边塞诗创作  相似文献   

5.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其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唐代的政治经济也得到全面的发展,兼容并包的文化环境自然促进了边塞诗的创作.辽远的地域,奇特的风光以及独有的风情,为边塞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诗人由于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在独特的边塞风景描写中,也就寄托了丰富复杂的情感态度.本文旨在浅析边塞诗所表现出的独特地域特色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特征.  相似文献   

6.
盛唐时代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所创作的大量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唐以及后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近来有的论者持有异议,提出了“边塞诗人讴歌不义战争的诗篇,理应受到批判”,“边塞诗派创作的价值……主要是在他们仕途不得意,或是受到严峻现实的教育,所写下的那些揭露不义战争的作品”的观点。(《文学评论》1980年3月号:《边塞诗派评价质疑》)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现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与《质疑》的作者吴学恒,王授青二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选》所选边塞诗体现出魏晋刘宋一段历史时期边塞诗的发展轨迹。这一发展变化可从两个方面阐释:诗人主体由不具备边塞意识转向具备边塞意识;诗歌从建安军事诗衍变为刘宋边塞诗。  相似文献   

8.
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孕育了繁荣的盛唐诗歌和诗歌中独特的盛唐气象。这种气象 ,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豪迈、雄浑的风格中体现出来 ,也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 ;不仅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 ,也从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 ;不仅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 ,也以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来表现 ;不只是某个诗人的创作表现出这种气象 ,而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  相似文献   

9.
论盛唐边塞诗的风骨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骨是中国古代论中一种审美理想的概括。唐代风骨盛行,盛唐时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和共同的美学标准。唐诗中最能体现“风骨”特征的是盛唐边塞诗。唐边塞诗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熔铸了盛唐蓬勃酣畅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貌,最富于唐诗高峰时期盛唐诗歌所焕发的盛唐魅力,闪烁着风骨美的光华。  相似文献   

10.
岑参最有特色的诗是边塞诗 ,其诗内容丰富多彩 ,多方面反映了边塞生活 ,流露了作者高昂的爱国主义格调。其诗风也是独特的 ,特别是那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诗风更使其诗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是开放的政治生活为诗人边塞诗的发展提供了长足的条件 ;二是“盛唐气象”的影响 ,成为他诗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是两次出塞的生活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可见 ,岑参的诗风形成是有其原因的。  相似文献   

11.
高适、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两个杰出代表,并称为“高岑”.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都描写了边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边塞战争,表达了自己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理想.但由于各自生活经历,个性气质,艺术手法,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诗歌风格又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边塞诗是有唐一代的盛世强音,林庚将其作为唐诗高潮的标志之一,并首次提出“盛唐气象”评价盛唐诗歌。边将士卒是边塞诗主流的刻画对象,他们是后人了解唐代社会风貌的司南。盛唐多出现智将、飞将等积极形象,而中唐多将笔触放在下层士兵将领身上,高级将领则作为消极形象成为诗人批判的对象。盛唐至中唐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期,透过边塞诗中将士形象的变迁,能够看到这一变型期唐人风貌。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盛唐诗歌时,人们总是倾向于以创作题材为依据把王维、孟浩然划归山水田园诗派,而将高适、岑参列进边塞诗派。题材的区别固然导致王孟诗风与高岑诗风的差异,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就其作为盛唐气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言,在美学追求乃至诗学思想方面都呈现出其种共同性。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王孟诗派与高岑诗派都存在着崇尚建安风骨的倾向,在倡导和实践“风雅”观上也有一致之处。认识到这种共同性,虽然有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盛唐之音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4.
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边塞诗在我国古代边塞诗歌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边塞诗语言研究在唐代边塞诗整体研究所占比重较小,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修辞三个方面.语音研究主要表现为用韵特点、节奏和双声叠韵的研究;词汇研究集中于对具体地名的考证和对词汇所体现的意象的分析;修辞研究则专注于辞格和风格研究.本文通过对唐代边塞诗语言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期为唐代边塞诗语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说是初唐文学向盛唐文学转变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位居清要,工诗能文,对盛唐文学的到来做了文化上的准备,又以其创作开拓了盛唐诗歌发展的道路。张说现存诗歌有明显的发展脉络:他早期的诗歌多羁旅行役、留恋山水之诗,情感率真质朴,显示出兴盛的气象,描写细致生动,以巧思丽藻见胜。中期是张说诗歌创作的高峰,题材多样,内容充实,风格清健,引人注目,体现了由初向盛唐过渡的特点。张说后期的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留恋光景之作。张说的诗歌,不仅题材丰富,艺术卓越,而且各体亦工,以其一生的工业所充实的创作实践为盛唐诗人作出了表率,并昭示了盛唐文学的新风貌。他事实上成为盛唐文学的一位开路人。  相似文献   

16.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对当时边塞战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他的边塞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对当时边塞战争的态度。青年时代漫游边关,慷慨激昂,热情讴歌、积极支持保卫边关的战争;深入了解边塞和戍边士卒的现实情况后,他开始厌倦没完没了的开边战争;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他对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了更深的认识,到晚年他更是明确反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扩边战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从西域历史人物、古代国名、地名等在唐边塞诗中的运用入手,来探讨西域历史对唐边塞诗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揭示在这种影响下,唐边塞诗取得了巨大成就,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进一步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边塞乐府对初唐边塞乐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初唐边塞乐府同时更具有艺术独创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从“气骨”、“兴象”方面改变了诗歌的基本质素,在诗歌的王国中融进了体现时代审美心理与社会审美观念的纯属诗人自己的主体形象,开创了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19.
高适、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两个杰出代表,并称为“高岑”.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都反映了边塞战争,表达了自己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理想,描写了边塞的山水风物.但由于各自生活经历,个性气质,艺术手法,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诗歌风格又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征.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这与他在继承“汉魏风骨”,吸收六朝以来诗歌发展成就的方式有关.他的诗歌主要以继承为主,体现出直追汉魏的诗歌特点.岑参具有慨然从军赴远的豪情,博大的爱国胸怀,蓬勃的政治热情显露无遗.虽然他也时常会有游子的愁怀与不遇的愤慨,但更多的是激扬、愉悦,加之他的性格又洒脱,所以形成了他诗歌昂扬进取、激情澎湃的“悲壮豪迈”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西域历史人物、古代国名、地名等在唐边塞诗中的运用入手,来探讨西域历史对唐边塞诗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揭示在这种影响下,唐边塞诗取得了巨大成就,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进一步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