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文万  邓丽霞  黎洛丝  郑金新  曾思亮 《广东科技》2013,22(8):211+138-211,138
利用龙川1959年建站以来的气象数据分析农业气候条件,研究暴雨洪涝、台风、干旱、低温阴雨、寒露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发生的规律和农业灾情,探讨气象灾害与农业灾情灰色关联,结果表明,龙川农业气象灾害以暴雨洪涝灾害影响最大,其次是旱灾和台风,低温阴雨和寒露风灾害相对较小。以期为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切实履行气象造福人民职责,进一步推进龙川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辽宁省气象灾害与保险风险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辽宁省气象灾害特点和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基于GIS建立辽宁省气象灾害与保险风险管理系统.系统以Mapinf07.0为基础平台、ArcGIS9.2为高级操作平台,采用内置属性表和外部关系型数据库SQLServer2000,2种方式共同存储管理数据,模型数据主要是气象灾害的灾害危险度模型、保险风险评估,具有灾害危险度分析、灾害保险风险评估、灾害和保险风险管理等主要功能,可为相关部门的防灾减灾、灾情评估分区以及保险企业防灾定损与保险费率的厘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全球变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提出了新的需求.聚焦我国综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制机制和综合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三大方向,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综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成就.在综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上,全面回顾了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国家突发事件预警平台建设、全球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环境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保障能力建设的主要进展.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制机制上,从重大事件和活动中的气象灾害服务能力、气象灾害决策服务智能化水平、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化和标准化、蓝天保卫战中的先导联动作用和机制和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五个方面全面分析主要成绩.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上,从新时代我国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顶层设计、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4个方面介绍我国综合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从资源、业务、研究和理念上对我国未来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进行了相应的展望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古丽恰尔班 《科技信息》2011,(25):I0026-I0026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其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现代通信技术、可靠的气象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服务理念及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科技信息服务的优势,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更多高质量、准确可靠的气象科技信息服务,从而使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5.
通过综合分析影响金昌市大风沙尘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个评价因子,建立基于ArcGIS应用技术的灾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对金昌市开展大风沙尘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将风险区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低风险、次低风险、中度风险、次高风险、高风险。绘制大风沙尘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为科学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防灾减灾、减低灾害损失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融合各类数据,打造防灾减灾救灾决策支持平台,助力决策指挥调度工作。"贵州是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频发省,尤其强降水山洪地质灾害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极大挑战。贵州气象局基于时空大数据平台,融合气象、国土、水文等18类组织数据及互联网数据,打造防灾减灾救灾决策支持平台,助力决策指挥调度工作。  相似文献   

7.
王笑  颜东  魏夏潞 《海峡科学》2022,(4):65-67+84
针对中国气象局减灾司发布的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数据的汇交任务,福建省气象信息中心采用Java1.8和Spring Boot框架,建立国省两级传输通道,成功设计和实现了全国防灾减灾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多个功能模块将收到的各类气象数据和信息及时、高效地推送到国家信息中心,为省级各个业务数据单位提供了简单、方便、快捷的Web查看统计页面。  相似文献   

8.
按照气象服务体制改革要求,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发展契机,依托全市便民警务站建设的近两百个电子显示屏,建设拉萨首府城市便民警务气象精细化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开展气象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在丰富便民警务站服务内涵的同时大幅拓展了气象服务信息的服务覆盖面,明显提升了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同时为广大市民生活、出行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9.
开展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交由气象部门承担的重要任务,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建站至2020年甘肃省暴雨、大风、冰雹、雪灾所需的81个气象站点及区域自动气象站各要素(逐小时气温、降水、风速、风向;积雪、降雪日数、积雪深度、冰雹直径、最大风速、极大风速...  相似文献   

10.
洪涝灾害造成的危害广泛且复杂,合理的洪涝灾害灾情评估方法是制定有效防灾减灾措施的关键手段。根据《洪涝灾情评估标准》(SL579—2012),结合死亡人口、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倒塌房屋、水利设施经济损失等关键影响因素,建立了洪涝灾害评价指标。综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熵权法,提出一种针对暴雨洪涝灾情的分级评估方法,并以2014—2018年的全国年度洪灾数据为例进行应用,结合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提出了暴雨洪涝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结果表明:全国暴雨洪涝灾情熵权-灰色关联度数值高的区域集中在东南区域和西北区域,防洪防涝工作重点分别在城市防洪和沙漠防洪;2016年全国暴雨灾情熵权-灰色关联度分级属于较大洪涝灾害年。  相似文献   

11.
我省是灾害多发、频发的地区,每年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90%以上,严重威胁着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减灾形势严峻。本文讨论了如何为农村居民提供有效的服务,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及时做好预防。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截至2009年底,河北省已建成区域气象观测站1590个。为让这些观测站在决策服务、预报预警和气候资源调查等方面所提供的资料快速、准确。介绍的解决方法是,编制一套计算机软件,按需查询资料,自动显示数据并且实现资料保存、数据输出、图表生成。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湖南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增强,去年,全省仅消防救援队伍就处置各类灾情4.1万起,营救13381人次。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去年,应急、气象、水利、地震、林业、自然资源、国网电力等部门多次开展联合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预报。湖南省水利厅发布洪水预报163站次、水情预警239次。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预警信息121.2万条,处置地质灾害隐患点4129处。  相似文献   

14.
浅谈气象科技档案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气象科技档案工作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气象科技档案为地方经济建设及防灾减灾服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及江西省机场选址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发展,阐述了对机场选址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必要性及相关法律依据。以江西省瑞金某机场选址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为例,探讨了该项工作中的气象要素的识别与分析重点,围绕机场项目的实际需求从气象防灾减灾方面为工程项目的具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综合不利气象条件和有利气象条件的精细化论证分析结果可为今后江西省开展机场工程选址精细化气候论证服务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具体解决方案,以期能对农村防灾减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正为增强我县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围,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长宁县经商科技局、县科协与县气象局等部门联合编印了以"科普科技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的《2018年防灾减灾气象历书》5万册。该气象历书包括2018年气候预测及2018年日历介绍,环保节能知识、防灾减灾知识、  相似文献   

18.
宝坻区为天津市农业主产区,气温、降水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农业气象灾害是不利气象条件给农业造成的危害,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导致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通过对近几年区域自动站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日照数据的统计分析,为本区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分析天津市气候中心与宝坻区气象局共同制定的宝坻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便有效开展宝坻区精细化预报、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同时为宝坻区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作业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其灾情特点及变化规律对农业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利用解放以来四十年的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产中主要自然灾害的灾情统计特征,灾情的时间变化规律及灾损特点,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制定防灾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气象科普的对象是社会公众,目的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因此,校园气象科普宣传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考虑学校师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应尽量体现参与性、互动性、普遍性和实用性,实现寓教于乐,使气象科普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与理解并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和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图书和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活动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