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学"至"仁"、化"学"归"仁",试图把"学"的认知理性和功利实用收摄在"仁"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关于"仁"的新学说。因此,谭嗣同的《仁学》,虽不脱中体西用论的窠臼,但是却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虽是雏形,但却是近代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
朱亮 《科技资讯》2014,(31):248-249
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该文以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概括孔子"仁"思想形成背景入手,在分析孔子"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孔子"仁"思想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仁”作为伦理范畴是春秋时才产生的。但是把“仁”作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则始自孔子。孔子论仁,实为数不多,整部论语才数十处。孔子主动论仁,为数就更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整部论语才二、三十处。但仅此,已足见“仁”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了。也就是说,不管是从逻辑归纳出发,还是由内在的逻辑考察出发,我们都可以看出:“仁”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徐复观对孔子"仁"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代以后,他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过程是徐复观对熊十力学派本体观由承继到批判的演变过程,并能说明他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6.
黄善勇 《海峡科学》2009,(10):89-91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涵极为丰富。“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儒家经典《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在《论语》中,“仁”字出现多达109次。历代研究者都很重视对“仁”的基本涵义的探求。但孔子始终未详细阐明“仁”的基本涵义,以至后人见仁见智,凭借自己的理解,对“仁”做出种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7.
饭店管理的“人本意识”与儒家文化——“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世臻 《科技信息》2008,(12):191-191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思想文化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即是一种人本意识,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它对现代饭店管理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而现代饭店管理中所提倡的人本意识也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以人文本"的价值理念必然要体现在我国即将制订的民法典之中。人格权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民法典中体现人格权的重要性是当前民法界的热点问题。通过探究《论语》一书,会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已经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孔子的"人文精神"在《论语》中得到彰显。民法中的人格理论通过"仁"得以表现,而孔子的"仁"又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中庸之道"得到实践。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中,“仁”即爱人,要求人们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现代社会中,“仁”表现为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尊重、包容与理解,是个体与社会联结的中介和它的最理想形式在道德领域中的体现。“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它有助于个人修身和群体和谐。我们需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仁义礼智信"系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尽管仁、义、礼、智、信各范畴在内涵上各不相同,所揭示的道德生活内容的侧重面各异,但"五常"是一个整体,各范畴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仁"是美德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是"仁"的内在逻辑推演,"礼"乃为"义"的外在保障,"智"是道德认知的必要条件,"信"则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11.
独生子女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生子女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的群体,他们的健康发展关系着我们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感恩意识的培养对他们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现代大多数独生子女人际关系冷漠,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匮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构建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既是提升生命教育实践效果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迫切需要。当前,主要应着力构建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同时,为确保学校生命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实践中我们还必须坚持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相整合的原则;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单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和睦、安宁的家庭关系,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生活幸福的重要内容,更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与深入,社会道德风气发生了显著变化,并直接影响到家庭伦理,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根基,增加了家庭的破裂,弱化了家庭成员的责任。在今天全国大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强化家庭责任,从责任角度解读传统家庭伦理中形成的这样一种规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孝"的起源问题可以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途径的追问。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孝"源于长幼之间的自然天伦,这种自然伦常情感在意识中逐渐形式化就积淀为"理","理"的践履就是人们所遵循的"道",行之有"道"就有"得",并体现为"德",这种"德"在长幼关系的处理上的体现就是"孝"。"孝"源于"伦",经历"伦"→"理"→"道"→"德"的发展演进,最终成就孝行与孝道,它起源于自然的天伦关系,经过形式化的价值抽象,最后在主体的践履中复归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管理(HRM)伦理是HRM实践过程中所应遵守的普遍价值原则与伦理导向,是HRM实践的价值基础。HRM伦理的研究,首先应明确HRM过程中所涉及的伦理因素,主要包括招聘、培训、评价、报酬等工作过程中所内含的伦理元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HRM伦理原则与伦理导向,通过正确的伦理原则与导向,寻求组织公正的产生与组织员工普遍认同,从而促使组织成员个体伦理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明确了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必须遵循的 5项科技伦理原则——增进人类福祉、 尊重生命权利、 坚持公平公正、 合理控制风险以及保持公开透明, 如何理解这 5项科技伦理原则是科技伦理治理机制建设和相关规范、 政策及方针指南制定的关键环节。以生命伦理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例探讨这 5项科技伦理原则, 为它们的贯彻落实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路径, 目的在于阐释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中的伦理冲突, 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原则协调这些冲突, 应对不同的伦理困境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在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中,家庭伦理教育思想居于重要的地位.孝悌乃家和之方,勤俭乃兴家之本,谦敬乃交接之要,知足乃自保之术这四个万面是曾国藩家训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它对于社会主义家庭伦理道德的教育有其独到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揭示哈代的自传诗植根于诗人自己以及其家人的生活经历,把个人伦理身份定位于整个家族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历史性环节之中。在完成自我伦理定位后,哈代的自传诗通过对已故姐妹的深刻怀念,传达出珍惜手足之情的亲情伦理观。在追忆母亲和悼念其第一任妻子的自传诗中,阐释了追求感情永恒的动态爱情观。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和修齐治平的人生抱负与发展跨度,引发我们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生活的社区化走向的若干思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学生政治生活理应走进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学生立足社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需要大学生成为社区人;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大学生投身社区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0.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有着“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特征,实践中要遵循求同存异、主体间性、多维互动和包容的原则。此教学法的特征与实践原则传递出的教学伦理价值,促使思政课中教学关系必须以“互主体性”为特征、教学行为要呈现民主特性、教学价值取向要体现学生利益、教学环境要呈现多样性,促进思政课回归遵循教学的最高道德标准,充分释放思政课的德育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