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暖季室内外细颗粒物关系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 年2-3 月和11-12 月对室内外环境中细颗粒物进行采集和分析, 研究通风条件、大气污染水平以及温、湿度等因素对细颗粒物室内外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 通风条件和大气污染水平是影响细颗粒物室内外关系的重要因素, 对细颗粒物的 I/O、室内外相关系数、细颗粒物的渗透因子以及大气细颗粒物对室内的贡献率均有影响, 通风条件越好, I/O 越高, 室内外相关系数和室外贡献率也越大; 随着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升高, 细颗粒物 I/O 比值有升高的趋势, 且其波动范围逐渐减小, 室内外细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增强, 室外贡献率逐渐增大, 但增速逐渐减缓。温、湿度均对细颗粒物室内外关系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大气细颗粒物的酸度及其与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上海宝山区和徐汇区内两个采样点采集不同季节的大气细颗粒物样品,用酸性提取液测定其强酸度,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主要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并用气溶胶无机离子模型计算细颗粒物在大气中的真实酸度.结果表明,市区大气细颗粒物存在明显的酸性,且酸性与颗粒物中矿物质的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性.细颗粒物在大气颗粒物总量中比例的增加可能是近年来上海酸雨频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室外空气污染和污染空气中的颗粒物是一类致癌物,而近年中国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仍然维持在较高浓度水平。通过综述中国近年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和开展的颗粒物致癌机制研究,分析中国研究中颗粒物有关实验动物致癌性的证据和颗粒物致癌的人群流行病学线索,阐述大气颗粒物与癌症的关系,提出中国亟需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颗粒物污染已成为我国的首要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的来源复杂、危害较大,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颗粒物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研究情况,以及所研制的、基于滤膜称重法的、可同时测量PM10和PM2.5的DJ3-1型六工位自循环式大气颗粒物浓度自动监测仪。利用具有无限远光学系统的微分干涉相衬显微技术对该系统所采集到的颗粒物进行了显微观察,得到粗颗粒和细颗粒的粒径分布,与Andersen公司240型双通道采样器的切割性能十分接近。与国内外部分监测仪器进行了同步的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的比对测试,结果表明其性能已基本达到国外同类监测仪器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大气颗粒物已成为我国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物, 其中PM2.5备受关注,如何有效降低PM2.5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阐述了城市森林植被对大气颗粒物的减尘、滞尘、阻尘等的作用机制,从植被个体层面讨论了植物叶表面形态特征对阻滞大气颗粒物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大气颗粒物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不同树种对大气颗粒物(尤其PM2.5)的滞留能力; 从森林植被层面分析了森林植被对大气颗粒物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植被类型阻滞大气颗粒物的效益。总结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筛选区域代表树种,对各代表树种阻滞吸收颗粒物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明确各个树种单位面积吸附颗粒物的滞留量,并根据区域大气颗粒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针对性地挑选易于吸收相对应化学物质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6.
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空气细颗粒物(PM2.5)引起的大气污染现象频发,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综述了PM2.5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控制对策的相关研究进展.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与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的二次颗粒物是PM2.5的主要来源.长期暴露在PM2.5环境中,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健康造成伤害.PM2.5还会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针对中国PM2.5的污染现状,提出了PM2.5污染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点为例,研究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现状和相关性.结果表明: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尤其是在春、冬季节易导致污染天气.大气扩散条件不佳,颗粒物质量浓度越高,细颗粒物(PM2.5)在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的比重也越高.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具有较好的统计相关性,两者可能具有同源性,在环境空气污染中的变化规律相似,有可能遵循相同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以进行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城关区大气颗粒物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兰州市大气颗粒物监测条件,分析了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从该区污染状况考虑。利用化学平衡法将主要污染源对大气粒物的贡献率,分别就采暖期与非采暖期进行了计算。对该区的污染特征及其在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的变化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校园大气环境不同高度PM_(2.5)的物理化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细颗粒物(PM2.5)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和人们身体健康的首要污染物.作为青少年集中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的空气质量状况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热点.为研究校园环境大气细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物理化学特征,在不同高度(5,40 m)设立采样点,同步采集大气PM2.5样品,利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SEM-EDS)分析了不同高度和不同时间段校园大气环境中PM2.5的微观组成、化学组分,得出如下主要结论:校园环境PM2.5的微观组分主要有燃煤飞灰颗粒、矿物颗粒(原生的和新生的矿物颗粒)、烟尘集合体以及无法鉴定的颗粒物;5 m高度处采集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均高于40 m高度处,5 m高度处PM2.5的矿物颗粒相对较多,而40 m高度处PM2.5的烟尘集合体相对较多;晚上样品中颗粒物数量和种类都比白天要多.  相似文献   

10.
颗粒物污染已成为我国的首要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的来源复杂、危害较大,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颗粒物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研究情况,以及所研制的、基于滤膜 称重法的、可同时测量PM10和PM2.5的DJ3-1型六工位自循环式大气颗粒物浓度自动监测仪。利用具有无限远光学系统的微分干涉相衬显微技术对该系统所采集到的颗粒物进行了显微观察,得到粗颗粒和细颗粒的粒径分布,与Andersen公司240型双通道采样器的切割性能十分 接近。与国内外部分监测仪器进行了同步的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的比对测试,结果表明其性能已基本达到国外同类监测仪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评述了修复大气臭氧耗损的化学法和物理法,某些化学法如在南极旋涡中注入烃类可能由于生成另外的活性氯原子而不能有效地抑制大气臭氧耗损,某些物理法如利用大气电子电荷修复大气臭氧耗损,这是令人感兴趣的方法,它没有其他的化合物生成,但是会遇到技术和光电子材料的难题。在此,提出了另一类修复大气臭氧耗损的新方法,观测到卤代烃在细颗粒物渗溶冰晶表面的低温粘着系数比在冰晶上的粘着系数大2个数量级。因此有可能利用细颗粒物特性和低温非均相反应消除平流层的卤代烃及氯氟烃等达到阻断大气臭氧耗损的链反应。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长春市周边地区生物质燃烧对市区细颗粒物污染的影响,采用2013年秋季至2014年冬季长春市劳动公园和净月潭公园2个监测点位的细颗粒物成份谱分析数据,以K~+为指示性指标,OC为参考性指标确定了长春市区细颗粒物污染在春秋季与生物质燃烧呈现强相关关系。而对于长春市市区,生物质燃烧影响为外来源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农田秸秆的露天焚烧。应结合长春市自然经济区域特点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应对春秋季节的秸秆集中大量焚烧,以减轻对长春市区细颗粒物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厦门市大气颗粒物化学元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机化学元素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化学构成成分。Al、Si、Ca、Fe、Zn和K等化学元素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的主要地壳元素成分.重金属元素As、Cd、Sb、Pb和Hg等尽管浓度较低,但其毒性较大,容易富集在细颗粒物表面.且能长时间停留在空气中,对人体及生物体会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4.
李晓燕  吴洁 《科技资讯》2013,(10):222-222,224
大气能见度是衡量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受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的双重影响。在空气污染因素中,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空气中悬浮的大气颗粒物对可见光散射和吸收所产生的消光作用。大气能见度低不仅会迫害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还会造成人们呼吸系统发病率的急剧上升。本文对上海市大气颗粒物的粒度粒形、PM10质量浓度、总碳质量浓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人为活动排放的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燃料的燃烧过程,以及裸露地面扬尘、交通道路扬尘、工业粉尘等。PM2.5被称为细颗粒物,主要来自煤炭、汽油、柴油、煤油、天然气和生物质的燃烧过程。针对大气颗粒物PM2.5的污染问题,本文总结提出7项战略性控制对策和16条基本治理措施,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风云  张秀娟 《科技信息》2011,(20):393-394
可凝结颗粒物是微细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缘自其物理形态和化学组成。本文论述了可凝结颗粒物的定义和国内外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并就可凝结颗粒物的量级和危害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可凝结颗粒物是被忽略的固定源颗粒状污染物,揭示出中国现存颗粒物采样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雷 《科技信息》2012,(18):457-458
可凝结颗粒物是微细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缘自其物理形态和化学组成。本文论述了可凝结颗粒物的定义和国内外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并就可凝结颗粒物的量级和危害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可凝结颗粒物是被忽略的固定源颗粒状污染物,揭示出中国现存颗粒物采样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探究大气中碳颗粒物浓度为目的,应用IMPROVE热光反射的实验方法,对影响碳颗粒物浓度的气象因子湿度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2005年TC浓度比2004年下降10%,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碳颗粒物浓度与气象因子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研究了厦门城区秋季(2013年11月)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微观形貌及其元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厦门城区的大气颗粒物主要有烟尘集合体、飞灰颗粒、矿物颗粒、生物颗粒等.在粗粒径范围(>2.5μm),不规则矿物颗粒占多数,主要来自路面或建筑扬尘;细粒径颗粒物(<1.0μm)主要为大气二次反应产生的含硫、含氮颗粒,以及燃烧排放的烟尘集合体.飞灰颗粒和烟尘集合体在不同的粗、细粒径段都有存在.2013年秋季厦门城区大气污染以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扬尘为主,是今后大气环境防治中的主要控制对象.  相似文献   

20.
六种城市绿地内夏季空气负离子与颗粒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有益于人们户外活动,研究了6种类型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和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空气质量的差异,分析了负离子与不同粒径颗粒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空气负离子和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均较明显;不同类型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其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阔叶乔草、乔灌草、阔叶乔木、篱草、针叶乔草、草坪;不同类型绿地空气颗粒物浓度没有显著差异。由枝叶茂盛的高大乔木组成的林地,其空气负离子水平和空气质量较好。总体上空气负离子与颗粒物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相比之下,空气负离子对细颗粒物的中和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