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伽利略,艾萨克·牛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都确信,让两物体在真空中从静止开始下落,无论两物体的重力如何,都将以同样的速度下落。以前没有任何人对此结论发生过质疑,直到今年,才有人对此结论进行了挑战,珀德姆大学物理教授伊弗雷姆·菲施巴哈和他的三个学生以及纽约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物理学家阿伦森观察到一种使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物体以不同速率下落的力。假设这得到证  相似文献   

2.
会是黑洞吗?     
地球具有25000m/h的逃逸速度,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个物体比如火箭,在地球引力范围内必须至少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进入空间。特别巨大的行星,其引力越大逃逸速度也就越高。木星的逃逸速度是地球引力的350倍,为133000m/h。假定宇宙某处有一特别巨大的物体,其逃逸速度超过186000英里/秒(约300000km/s)——真空速度,  相似文献   

3.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人在自然环境中诞生和发展,也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着进游宇宙,但却无法离开地面分寸,其中自有奥妙。17世纪牛顿创立的万有引力学说.揭开了这个秘密。万有引力定律指出,物体都有引力,它们总是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人的质量与地球相比,相差十分悬殊,因而引力的大小显得一边倒,总是地球的强大引力吸引着人,把入束缚在地球上而无法进入宇宙空间。牛顿运动力学还告诉人们,速度是战胜引力的法宝,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  相似文献   

4.
传言在 2 0世纪早期 ,剑桥大学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Rutherford)曾经恼怒地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有人在我的实验室里谈论宇宙 ,那么我要告诉他 ,他该走人了。”研究整个宇宙的宇宙学自它诞生之日起 ,就被描述成从表面看来不合情理的推测与随后而至的验证所组成的混合体。爱因斯坦于 1 91 5年创立的引力理论不仅满足了建立一套与他的狭义相对论相容的引力理论的需求 ,而且它还是建立在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实验事实之上的———引力场中的所有物体都严格地按照相同的方式下落。凭借其无比的创造力 ,爱…  相似文献   

5.
广义相对论认为时空具有曲率,有挠引力理论进一步认为时空不仅具有曲率还具有挠率。挠率的引入使有挠引力理论的引力场方程及物体运动方程不同于广义相对论。寻找和分析挠率场的一些可供观测的效应是当前研究有挠引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反引力机     
自从艾萨克·牛顿看见苹果落地,突发奇想证实万有引力理论以来,人们一直幻想能有一种反引力装置。自从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由于航天器所携燃料有限,一直无法使航天器飞离我们的太阳系。科学家希望有朝一日能发明一种反引力机,可以利用宇宙中各恒星与行星之间引力,使宇宙飞船不靠任何燃料就能遨游太空。 这乍听起来有点儿像天方夜谭,但不久前,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NASA的一所研究中心就真  相似文献   

7.
科技前沿     
<正>日本科学家利用超声波使物体悬浮空中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出一项超酷的物体悬浮演示:细小的水珠浮在空中,然后以完美的形状环绕滑行;一根铁螺丝在空中旋转;塑料片、火柴头等都克服了地球引力……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精确的超声波应用。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试验声波悬浮技术,即利用声波使物体悬浮在半空中。这一演示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使物体能够在三维空间里移动。对于超声波的应用已经有很多,例如有人将其应用在风挡雨刷上,利用超声波振荡帮助汽车抵挡雨滴。或许在未来,空中滑板和飞毯也将  相似文献   

8.
博士殿堂     
飞行衣我想发明一种可以使人摆脱地球引力的飞行衣,衣服上有标有引力刻度的特殊装置。穿上这种衣服后,只要调节刻度盘上的指针,人体与地球的引力就会减小,行速大增,甚至可以完全脱离地球引力。那么我们就可以行  相似文献   

9.
刘琳霞  邵成刚 《科学通报》2014,59(4-5):323-327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认为引力场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是瞬时相互作用, 而广义相对论认为瞬时相互作用是不存在的. 因此, 在观测和研究引力潮汐时,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否需要修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说明在现有的广义相对论框架下, 牛顿引力定律是完全适用的. 后牛顿近似计算的结果表明, 引力传播速度的可观测效应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只依赖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一般来说, 这一可观测效应非常微弱, 目前的任何天文观测, 包括太阳潮汐观测均不能证实引力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都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是因为太阳对地球有引力作用。然而,地球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那么,太阳是如何把引力传递给地球的呢?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大到天体、小至尘埃,相互之间都存在引力。然而,物体之间的引力是如何传播的?爱因斯坦认为,引力像水波一样不断向外扩散,这就是引力波。在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概念将近100年的时  相似文献   

11.
牛津  雷宏刚 《科学之友》2008,(4):113-115
引力波是电磁波的反物质.来自另一物体的负电荷光子对物体中的带正电的原子核的电场引力就是万有引力,重力场的场量子就是负电荷光子。  相似文献   

12.
赵金明 《科学之友》2008,(11):113-115
引力波是电磁波的反物质,来自另一物体的负电荷光子对物体中的带正电的原子核的电场引力就是万有引力,重力场的场量子就是负电荷光子.  相似文献   

13.
引力的彩虹     
引力是人们熟知的、使我们得以站在地上的力,正如牛顿在十七世纪揭露的那样,它不仅在地球表面上,而且在宇宙的一切物体之间,以大小总是随距离增大而减小那样在起作用。如果没有引力,太阳就会爆炸,行星就会飞入星际空间,星系就会象一个飞轮破裂那样瓦解。  相似文献   

14.
如果引力强度能象光强度那样相加起来的话,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光和引力都以同样的方式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但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仅止于此。牛顿早在三百年前就证明,一个位于某一球形物质中心的物体受到的引力是零。因为其中一个半球的物质产生的引力将与另一半球产生的引力相互抵销。假如宇宙的确像某些宇宙模型那样是无限的,恒星和星系都均匀地分布宇宙空间,那么,整个宇宙作用于地球的全部引力不是无限大,而是相反,即引力为零。然而,光却不能象引力那样相互抵销。来自两个光源的光波,中途相遇时其亮度将会增加。众多的光线能叠加在一起的这一事实导致了著名的“Olbers悖论。”  相似文献   

15.
第六种力     
物理学家发现了自然界中另一种力他们把它称为“第六种力”。这个新的发现证实最近理论的猜测;有两种非牛顿的引力成分,一种是吸引的,另一种是排斥的。美国麻省地球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探测到一种力,在200米左右范围内使引力增强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弗兰克·斯塔塞(Frank Stacey)最近发现第五种力,在数米的范围内使引力削弱了。  相似文献   

16.
星系,特别是活动星系的研究,是当代天体物理的前沿。星系核活动,这一宇宙中最大的能量事件,其能源、机制是天体物理的一大疑谜。研究星系之间在引力影响下吞没、扰动及潮汐作用等过程对星系核活动及星系演化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十分热门的课题。这方面现有的研究集中在:(1)从理论上讨论在一定条件下,引力扰动如何引起物质向星系中心下落;(2)从观测上分析特殊星系的形态特征,并与潮汐扰动下这类特征的理论预言进行对比;(3)寻求星系核反常活动与伴星系存在之间可能的统计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科学信息     
.Nature Nol 319 No 6050 1.美国加拿大酸雨之争在会议桌上意见一致 2.聚变研究:美、日、欧洲合作 3.艾滋病病毒居病毒性癌肿中心 4.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控制了去英国的移民 5.牛顿引力被校正了。短距离间两物体间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可能是不正确的这个问题已被确认,但还需要进一步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只要你亲手一试,你就会发现——‘物体不论重量大小、体积大小、物质成分如何,在同一高度向地球表面坠落,如果除去空气阻力(真空中)其下落速度是一样的。"这种运动被称为是匀加速运动,也叫"自由落体运动"。据说自由落体运动理论,是17世纪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试验的结果。但史料记载,年轻时代的伽利略在比萨大学任教时并没有真正实施这项试验,只是后来伽利略当了教授才在斜木板上做了铁  相似文献   

19.
今年(指1981年——译者)是杰出的英国实验物理学家卡文迪什诞生250周年。卡文迪什曾首次以实验测定了两个质量的万有引力,在误差百分之几的精度下确定了牛顿万有引力常数。本文试图回顾从卡文迪什到现在引力实验发展的历史,并展望今后十年里它的未来。众所周知,引力相互作用是很微弱的。因此,要对引力效应进行新的、更精确的测定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也就是在实验物理发展史上只有很少几次重复卡文迪什所做工作的主要原因。引力研究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从十八世纪牛顿的实验开始的第一时期,基本上是验证等价性原理(即物体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以及点质量的引力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2月号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它评选的十大科技突破。 (1)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通过对超新星的研究发现,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反引力,正是这种力与引力相抗衡使得宇宙不断地加速膨胀。这种观点不同于宇宙“大爆炸”理论。 (2)科学家发现果蝇、老鼠和细菌具有类似人体生物钟的守时基因。 (3)科学家发现神经系统里有能够使化学信号以每秒100个离子的速度从一个神经元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