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海英 《科技资讯》2009,(17):245-245,247
2009年4月29日至30日巴里坤大降水天气过程的分析表明,大降水的水汽源地在昌吉州东部地区,水汽自源地向大降水区域输送和聚集。对流层低层的辐合和高层的辐散,造成对流层的上升运动,为大降水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对流层中层的冷侵入,对大降水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应用常规实况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鄯善县2008年8月19—20日的一次大降水天气的环流形势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物理量场演变特征,得出了低层中小尺度的发生东移对降水的重要作用,结合上游台站的降水情况得出了一些大降水预报的经验,对今后的降水预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红外云图,对2005年6月2日至4日发生在东疆北部巴里坤的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中亚低槽是暴雨的影响系统,水汽向暴雨区的输送和辐合、对流层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暴雨主要由强对流天气造成。  相似文献   

4.
2006年4月9~12日出现一次影响北疆大范围强降温的寒潮天气过程,同时在奎屯至乌鲁木齐的天山沿线出现了中到大量的降水,根据预报图、地面图、高空图和地面实况图的变化情况,准确的预报了这次天气过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降水及强降温天气实况受西西伯利亚南下强  相似文献   

5.
1983年6月23—25日,长江流域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连续性暴雨过程。本文采用等熵面分析探讨了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结果指出,四股气流,两股暖湿气流分别来自太平洋副高西侧和孟加拉湾,两股变性的西伯利亚干冷气流分别经蒙古西部,甘肃和我国东北、朝鲜、黄海,在31°N附近汇合成东—西向的辐合带是这次暴雨过程产生的有利条件。110°E附近的低空南风急流和30°N附近的低空西南风急流对这一过程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暴雨过程中凝结潜热释放对低空急流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反馈作用。另外,在这一过程中低层水汽水平输送主要来自南海,而中下层水汽水平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6.
该文利用常气象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6月25日~7月2日月连续发生在四平地区的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过程降水性质不同,过程一以对流性降水为主,过程二以稳定性降水为主;过程一为暖区切变降水,形成了整层的不稳定层结,过程二为江淮气旋北上,不稳定能量较小;两个过程的水汽输送都以渤海为主,两次暴雨过程比湿都超过了10 g/kg;两次过程的动力机制不同,过程一为低层动力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的垂直上升运动,过程二是以高空强辅散为主,形成的垂直上升运动;各家数值预报对对流性降水偏差较大,对大范围稳定性降水预报的量级以及稳定性上都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18-19日山东潍坊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副高和贝加尔湖阻高的强大稳定,西风槽不断引导弱冷空气向东南方向移动,与沿台风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使位于副高西侧的潍坊地区发生强降水.此次强降水过程出现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上升运动区中,辐合层比较深厚.925hPa层是一关键层,不但提供充沛的水汽,而且该层较强的水汽辐合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正涡度中心区集中的时段,与强降水最集中时段相对应.大暴雨出现在相当位温陡峭密集区内的略偏北一侧.此次强降水是在对流层低层强对流不稳定(MPV1<0)的条件下发生的.降水落区与低层正MPV2分布相一致,低层MPV2的分布对暴雨落区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4月13日17时至24时发生在滇西、滇南和滇东南的大范围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产生飑线天气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并从短期、临近预报角度对这次飑线天气过程归纳出预报指标,得出了飑线所引起的强对流天气的落区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此次飑线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情况,以及飑线天气出现时天气和要素变化情况,为更好地提高预报飑线天气的准确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Vaisala RS-92型GPS探空仪加密探测和飞机云物理探测资料, 对2009年春季张家口地区一次层积云降水过程进行了研究。从准饱和区、位势不稳定区以及风场的演变等方面探讨了降水的宏观天气学特征; 从水汽输送、水汽总含量变化, 各高度水汽分布等方面分析了降水的水汽变化特征。同时, 对GPS探空和飞机探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6日河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和垂直螺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西南涡沿切变线移出是暴雨形成的诱因,中低层低涡与涡前持续的低空急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大尺度天气背景条件.700 hPa水汽通量变化对强降水落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暴雨区一般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附近和前端等值线梯度密集带内;水汽通量辐合增强增厚降水增强.强降水多位于垂直螺旋度正大值中心附近和长轴两侧.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3月9日至11日忻州市大范围的强降温和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横槽转竖并东移后,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是产生强降温天气的必要条件;高空横槽、地面冷锋和蒙古冷高压是寒潮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2.
李秋元  宋自福 《科技资讯》2009,(14):214-214
对2006年7月2~3日发生在焦作市的大暴雨过程进行热力、水汽,动力方面分析表明:低层强辐合,高层辐散层,强烈的上升运动,能量的积累和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大曩雨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尺度云团合并加强形成MCC是本次大量雨直接缔造者。  相似文献   

13.
对2021年8月23日天津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东移与低空切变线密切配合下产生的,强盛的上升运动、不稳定层结能量的释放与中低层充沛的水汽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李蓉  张晶晶  毛梦妮 《江西科学》2024,(1):182-186+205
利用地面自动站常规资料、再分析资料和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对发生在赣北九江地区2022年4月24日到25日的一次锋前降水的生成、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锋面过境前,当整层都处在上下一致的西南风时,庐山东侧鄱阳湖河谷地带会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地形通道,易触发局地对流,形成下游比上游先产生降水的现象。2)此次过程锋前暖区中,庐山东侧的地形通道有通过促进湍流增强加快雨滴凝结增长的方式增强降水的作用。3)幕阜山脉对此次冷锋降水在迎风坡有较弱的增强作用,在山顶及背风坡有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月重庆地区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降水相态的转换过程.结果表明:高层的横槽转竖和低层的切变线南下,引导强冷空气影响重庆,是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但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较弱,降雪量偏小.对流层低层的高湿区对应降雪落区,即重庆中西部、东南部地区.强冷空气造成大范围的降温,地面气温降至1℃以下,是雨转雪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1天气概况2006年4月23日上午11 ̄13时,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沿昌吉—莫索湾—新湖一线出现了雷阵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18日保定市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此次大风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偏北路径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地面冷高压以及冷锋;贝加尔湖冷高压分裂南下,河北地区气压梯度大,变压强;负涡度平流产生较强...  相似文献   

18.
以2013年梅雨期7月4-5日江淮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为例,利用FNL资料以及江淮地区226个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从降水概况、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条件、以及大气层结的稳定性等方面,对本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暴雨主要与低空西南风急流、副热带高压以及高空急流密切相关.在此次过程中,江淮地区水汽通量较大,且上升运动较强.对江淮上空K指数的计算发现,在暴雨过程中,江淮地区K指数值较大,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极易造成强降水.因此,有利的环流形势,充足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上升运动,以及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最终促成了此次暴雨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苏军锋  彭丽蓉 《甘肃科技》2013,29(10):49-53
冰雹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强对流天气,有局地性强、发展速度快、持续时间短、受地形影响显著、年际变化大及发生区域广等特征。基于以上特点,冰雹预报难度较大。通过高低空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卫星云图、层结稳定度等要素分析其天气形势及形成过程,来确定冰雹发生的特征,以期找到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2月19日至21日江苏省一次连续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通过对主要物理量的计算和分析,总结出了该次大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大雾动力和热力特征及大雾发生、维持和消散的天气学条件。结果表明:稳定的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弱高压的维持,近地层的辐射冷却和地面湿度大是这次大雾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低层西南暖湿气流的输入是大雾长时间维持的原因。使得大雾消散的原因是由于强冷空气入侵,出现偏北大风和降温,破坏了稳定的大气层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