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美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因此,苏联历届领导人都把苏美关系问题放到其对外政策的首位,苏联对美国的基本政策在他们的言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研究此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窥视出苏美关系发展的一些基本线索.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苏美关系的发展是极为重视的,他认为“苏联和美国是当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国家,全世界的政治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美两国的关系。”(《勃列日涅夫言论》第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p.341.以下同书只注页码)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勃列日涅夫的对美政策在其任内的不同时期也显现出其…  相似文献   

2.
关键在行动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7月28日在苏联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就苏联国内外政策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广泛地谈了亚太地区形势、苏联关于亚洲安全体系的主张、中苏关系、苏美关系、苏日关系、阿富汗问题以及柬埔寨问题。同过去苏联领导人以及同他自己过去的讲话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当政后,特别是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概念。他在阐述苏联对外政策时明确提出,要“采取新的态度、新的方法和新的形式”。据苏联领导人说,这是他们“饱经痛苦”和进行“严肃而大胆的思考”后提出来的。人们还注意到,去年12月以来,苏联报刊对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或不指名的批评。看来是苏联尝够了勃列日涅夫在外交上留下的苦果,正对勃列日涅夫外交进行反思。那么,勃列日涅夫外交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世界知识出版社最近正巧出版了《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一书,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据此作出回答。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人员编著的这本书,以多达65万字的篇幅收录了勃  相似文献   

4.
苏联这次调整对外政策的思想基础同前两次有很大区别。在改善苏美关系,缓和国际形势的主观条件中有不少新因素。  相似文献   

5.
3月11日,即苏联最高领导人契尔年科病逝后的第二天,在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国际上普遍注意到,戈尔巴乔夫的当选同宣布契尔年科逝世相距不到5个小时。戈尔巴乔夫今年54岁,是自勃列日涅夫去世以后相继担任苏联最高领导职务的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一个大国的最高领导人更迭,国际上自然都在认真观察新领导如何处理当前的内外事务。戈尔巴乔夫上任后立即履行了他的职责。他在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中央非常全会上发表了讲话,阐述了内外政策的大要;紧接着便主持了紧张的契尔年科葬礼活动。葬礼期间,他连续会见了27个国家和  相似文献   

6.
关于苏美争夺战略重点是否东移问题,近来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本文拟就此略抒浅见,供共同探讨。苏联有没有全球战略? 要回答苏美争夺战略重点是否东移,首先要弄清苏联有没有一项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西方某些战略家认为,苏联对外政策是“机会主义的”,“只是临时应付”,没有什么全球战略。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诚然,要想拿到克里姆林宫的一张  相似文献   

7.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苏联外交部作过多次报告,谈苏联对外政策和苏联外交的改革。今年7月,他又在苏联外交部的科学—实践会议上作报告,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精神以及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对苏联对外政策和苏联外交的反思,就这一领域中的一系列原则问题提出了批评性的意见。下面是这篇报告的摘译。标题和插题都是本刊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8.
1991年底苏联发生剧变以来,我国对苏联剧变原因的研究日益深入,出版了不少论著。但随着研究的深化人们发现,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与苏联兴亡关系的研究,远不像对斯大林、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研究那么重视和深入,似乎这个时期与苏联社会主义兴亡的关系不很密切。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长期以来,勃列日涅夫时期给人们的表象是稳定。一些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  相似文献   

9.
全世界一切善良的人们都热烈欢迎苏美两国政府于8月3日同时宣布的两国首脑互相访问的消息。人们认为,苏美两国首脑的互相访问有助于和平,并认为这是苏联和平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成果。苏联一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一贯主张消除冷战、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信任,并为此采取了许许多多重大的步骤。长期以来,苏联在为改善苏美关系上,一直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然而美国却并不如此。现在,形势不同了,美国如果继续执行死硬的政策,势必丧尽人心。形势  相似文献   

10.
人们都知道,在苏联历史上曾有过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时期”。这大体上指的是70年代到80年代中的勃列日涅夫时期。近一两年,苏联学者公开发表文章深入地探讨“停滞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并对当时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提出新的评价。现将苏联学者一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命运的恩赐在象苏联这样一个具有高度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一个人要登上权力的顶峰,一般要付出巨大的努  相似文献   

11.
1945年8月-1946年4月,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政策是动态的.导致苏方不断改变政策的根源是苏蒋和苏美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关系.为了确保东北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斯大林不仅利用中共对付国民党,也利用国民党对付美国,目的是阻止美蒋共同控制东北.苏联的东北政策有其民族利己主义的因素,也有与中共共同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45年8月-1946年4月,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政策是动态的.导致苏方不断改变政策的根源是苏蒋和苏美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关系.为了确保东北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斯大林不仅利用中共对付国民党,也利用国民党对付美国,目的是阻止美蒋共同控制东北.苏联的东北政策有其民族利己主义的因素,也有与中共共同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安德罗波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前后,苏联国内外形势是严竣的。国内,农业歉收,经济增长率下降,机关、企业纪律松弛。对外,苏美关系紧张,军备竟赛压力很大,同西欧、日本甚至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都有很多难题。在第三世界,由于入俊阿富汗,苏联的声誉也在走下坡路.  相似文献   

14.
《信赖》一书是苏联资深外交家阿纳托利·多勃雷宁撰写的一部回忆录。多勃雷宁在苏联外交界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中,他曾连续25年担任苏联驻美大使,先后和6位美国总统打交道,结识了一大批美国政要和各界名流,亲身经历或直接参与处理过战后苏美关系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在回忆录中对苏美关系发展状况的分析不仅颇有独到之处,而且还披露了苏美在许多重大国际事件中进行幕后谈判交易的情况。1995年,《信赖》一书在美国出版,当年即被《纽约时报》评为1995年欧美最佳图书。该书已被翻译成中文并于今年1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我们从中选出部分内容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5.
天南地北     
释“没有一项政策”最近,美国前国务卿万斯在谈到苏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问题时,指责里根政府“对武器控制问题没有一项政策”。这话颇有些令人费解。人们知道,苏美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由于美国参议院的拒绝批准,早已成为一堆废纸。里根政府曾多次宣布要重新谈判,至于何时重开谈判,要视苏联在全世界的行为而定。目前,他不打算同苏联谈,而是努力扭转美国在同苏联战略对比上的不利趋势。这项不同苏联谈判或推迟同苏联谈判的政策被万斯称为“没有一项政策”。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只有立即重开谈判才是“有一项政策”。当年万斯辛苦奔走于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终以对苏节节让步而达成了限制战略武器协议。这在万斯看来,就是“有一项政策”。著名记者埃文斯和诺瓦克一语道破这项政策的真谛“万斯的判断似乎是基于这样一种标  相似文献   

16.
9月12日由主席洛敦·林钦率领的蒙古议会代表团抵京访问我国。 13日布基纳法索外长让一马克·帕尔姆开始访问我国。 14日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昨今访问欧洲议会。 15日匈牙利和以色列总理在布达佩斯举行非正式会谈。塞浦路斯希土两族领导人在尼科西亚开始正式会谈。国际“反饥饿计划”组织授予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1988年度非洲杰出领导人奖。 18日中国特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访问斯里兰卡。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就同亚太国家关系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新建议。欧共体和欧洲自  相似文献   

17.
10月6日萨达特总统遇害逝世的消息震惊了世界。由于埃及在当前世界的主要热点——中东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苏联正把萨达特的去世看作它重返中东的良机,国际舆论对今后埃及对外政策的动向亟为关注。为了有助于观察今后埃及的对外关系的发展,需要认识它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它的由来和发展。本文主要想就这方面介绍一些情况。萨达特惊人之举今年9月15日,埃及政府宣布驱逐苏联大使,关闭苏联武官处,废除所有苏联专家在埃及工作的合同。原因是苏联克格勒和驻埃使馆人员操纵埃及反政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工会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宣布,苏联单方面暂停在欧洲部署中程核武器。苏联宣传机器立即全力开动,把这项建议吹嘘为“裁军的良好榜样”,是“对爱好和平活动的重大贡献”,等等。其实,只要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和苏联建议的实质,就不难看出,它不过是苏联的一个以退为进的和平攻势;同时,它又是苏联霸权主义者虚弱本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1983年,里根总统要对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作出抉择。这些抉择可能使美国进入局势日益紧张的阶段,也可能使美国进入扩大国际合作的时期。苏联:超级大国的对抗仍将继续1983年苏美两国紧张关系会出现某些松动的这种最好的可能性只占一半。苏联新领导人安德  相似文献   

20.
自戈尔巴乔夫去年3月执政以来,苏联的对非洲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它改变了以往僵硬死板的作风,既抓住在非洲的既得利益不放,又表现出一种新的灵活性和积极性。苏联对非政策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美苏军备竞赛的状况,苏联领导人对世界形势的新看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苏联总体新战略。非洲在苏联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前,非洲在苏联的对外战略中并不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斯大林几乎没有过问非洲的情况;从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