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日政策是美国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经历了由"扶日抑俄"向"美日对抗"的转变,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实施"均势战略",确保中国"门户开放",以便利用经济优势,巩固和扩大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中叶美国出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需要,迫使它在亚洲建立起一个以日本为核心的稳固的联盟体系。针对当时日本国内形势,美国政府制定了“支持温和的保守政府”,。建立日、韩、台、菲组成的利益共同体的策略。为保证其战略意图的实施,美国在经济、军事上实行了一系列援助日本的政策。这些政策的调整,虽然加强了美国对日的的,量由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实力逐步增强,也为日美新一轮冲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根据其全球,特别是亚洲战略的需要,在日本没有彻底清除军国主义及其存在的基础,反而在经济、军事多方面实行扶植政策,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始终阴魂不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5.
日美贸易摩擦于20世纪50年代拉开序幕8,0年代达到高峰。为解决贸易摩擦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及其影响不仅波及到日本的金融、投资等领域,也改变了日本农业政策的基本方向。从战后超保护的农业政策逐步走向自由化与国际化,是以贸易摩擦为直接契机并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实现的,因此日本农业政策的改变具有被动性、消极性的特点。同...  相似文献   

6.
随着冷战向亚洲扩展和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杜鲁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东南亚的政策文件,在美国历史上首次制订了系统、完整的东南亚政策,为美国东南亚冷战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对这些文件的研究,探讨杜鲁门时期的美国东南亚政策.  相似文献   

7.
日美贸易摩擦于20世纪50年代拉开序幕,80年代达到高峰.为解决贸易摩擦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及其影响不仅波及到日本的金融、投资等领域,也改变了日本农业政策的基本方向.从战后超保护的农业政策逐步走向自由化与国际化,是以贸易摩擦为直接契机并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实现的,因此日本农业政策的改变具有被动性、消极性的特点.同时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开放具有显著的美国倾向性,导致其农业政策取向越发追随美国.  相似文献   

8.
胡本良 《世界知识》2014,(15):58-59
<正>7月7日,马英九在台北市举办的"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特展"上发表讲话,称日本还没有把钓鱼岛归还中国,"领土主权一寸不能让",言语间显露出对日的强硬立场。然而,马当局又多次宣示"不会与中国大陆联手保钓",让其所谓捍卫钓鱼岛"主权"的决心不啻一句空话。实际上,马英九实施的对日政策是:在向日本展现强硬姿态的同时,避免过  相似文献   

9.
杨竹  刁凤德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97-1401,1406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问题凸显,亚洲作为世界经济新的引擎,出现整体性复兴的迹象。在新的国际局势下,积极寻找经济复苏途径、重塑美国领导形象的奥巴马政府与以和平发展为目标的复兴中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关系,就不仅仅是中美的双边关系,或是亚太区域的国家关系,而是涉及到全球政治战略、经济秩序、安全生态的大国关系。奥巴马上任不久,就提出美国会提高对亚太区域的关注,随后,美国重返亚洲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迫切需要利用中国战场牵制日军,继而,美国又提出与中共合作的主张,中共抓住时机努力开展对美外交工作,既坚持了革命的原则性,又注意了斗争策略的灵活性,这一时期是我党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开始。为尔后我党开展外交工作,积累了经验。本文分三部分集中论述了抗战后期中共对美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美关系可以概括为:联美反苏与中美关系的解冻.  相似文献   

12.
对美、法、日三国的农业土地政策目标、产权政策、流转政策和保护政策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阿以争端中担当调停人,以获得阿以双方的好感、削弱苏联在中东的影响,是美国自杜鲁门政府以来的基本政策取向.1967年六日战争结束后,约翰逊政府在应对阿以争端中所采取的平衡政策,也是美国传统外交政策的反映.为此,美国积极促动与苏联在解决阿以问题上的合作,推动安理会242号决议的通过.而对阿以双方,约翰逊政府则采取了拉拢约旦、与埃及保持联系及对以色列进行规制等措施,试图构建美国对阿以的对等平衡政策.然而,由于美苏争夺等因素的制约,美国这一时期的平衡政策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4.
战后初期,由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处理日本战争赔偿问题成为美国对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东亚战略的需要,美国对日赔偿政策呈现出从严厉的的惩罚性赔偿,转为缓和赔偿、放弃赔偿、劳务赔偿的蜕变趋势。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对日政策是妥协退让;至华北事变后,国民党的对日政策,则由软弱趋向强硬,由退让妥协开始进行有效抵制。这种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出于对苏冷战的需要,美国对德严惩政策逐渐转变为扶持政策。美国为了增强对抗苏联的实力和稳定西欧,扶持建立联邦德国,从而造成了德国的分裂。联邦德国成立后,美国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使其经济迅速复苏,主权得以恢复,并在北约框架下实现了重新武装。与此同时,为了使德国不再成为欧洲力量平衡的破坏者,美国努力用条约体系将联邦德国维系在西方阵营之内。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之后,美日同盟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以遏制、围堵中国为核心内容成为美日同盟的战略目标.这势必触及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攸关中国的国家安全.然而,由于美日两国的利益冲突、海洋战略碰撞、文化差异、世界格局以及中国的发展变化,导致美日同盟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因此,中国应抓住机遇,妥善处理中美、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8.
1876年签订的<朝美条约>是清政府为维护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外交政策(即李鸿章将传统的以夷制夷和西方的均势外交相结合的政策)的产物.通过分析李鸿章对朝政策出台的背景,及这种新的外交政策的形成和<朝美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来阐释清政府这一时期对朝政策的矛盾心态,客观认识、评价这一时期对朝政策.  相似文献   

19.
王建民 《世界知识》2013,(17):58-60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亚太地区格局的变化,美国国内在对台政策与战略上、以及两岸政策上也出现了新的论述与争论,其中包括了“弃台论”、 “脱美人中论”、 “两岸军力失衡论”、 “不会必然协防台湾论”、 “两岸维持现状错觉论”等.通过对这些论述的解读不难发现,其宗旨是敦促台湾加强自我防卫能力,增加台湾对美军购,以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现状,达到“以台遏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郭拥军 《世界知识》2008,(18):44-45
马英九上台后,台湾问题进入新阶段,随着两岸关系开始出现重大突破。美国对台政策也在基本政策框架内进行调适。 布什明言对台政策“红线” 7月30日,即将出访韩国、泰国并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布什总统在白宫接受媒体联合采访。为亚洲之行吹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