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世知告白     
读者张亚伟来信(见上期)希望开辟一个专为普通读者表达想法的专栏;刘文强同学则建议开办读者专栏回答读者的疑问。这两个意见都非常好。我们非常欢迎读者把你们对国际问题、中国国家安全和外交等问题的看法写给我们,也欢迎读者提出你们对有关问题的疑问,我们请相关编辑或专家予以解答。当然,也欢迎读者写来你对杂志的看法和建议。其实“世知”一直有不定期的专为读者开辟的栏目,读者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在杂志上发表。“世知”发表的文章,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听取读者要求后约请专家撰写的。我们一直强调,杂志是读者、作者、编者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2.
<正>我是中国最西部城市喀什的退休干部。1994年,我第一次在书报摊上看见世知,便被它吸引,20年来年年订阅,从未间断。世知使我学到许多世界知识。世知上发表的都是我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撰写的文章。他们就某一专题作潜心研究,研究得很深很透,读来深受启发。世知杂志每期都有一个"封面话题",针对当时国际重大议题作深入剖析与解读,都是当时热点话题。杂志中,我最爱读"封面话题"、"世界态势"、"中国周  相似文献   

3.
我谈世知     
我是一名军校大学生,作为一名军人,作为一个充满求知心与好奇欲的青年,我有极大的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就这样,怀着一种特有的目的,我结识了《世界知识》,以及《世界知识画报》,可以用“相见恨晚”来形容我第一次读完本年度第3期“世知”时的心境,那天我把图书馆还有的(也不知一共有多少期)一下午加一晚上全阅读了,没有感到累,有的只是莫名的快感与喜悦。现在,“世知”已成了我最最要好的朋友。我是一个爱好思考与分析的人,每当我读完一篇文章,尤其是时事评论性的,都觉得自己也有满肚子的话要说,我想“世知”的其它忠实读者也有和我类似的情…  相似文献   

4.
<正>在世知工作多年,也对世知往事深为关注。我知道,世知的历程并不只是苦难与辉煌,世知的往事并不只是值得自豪和夸耀。一本杂志,由于一些人、一个团队或一个更大的团体的作用,可能会比许多同代人看得远些,并且引导读者看得远些。在一些历史的拐点上,世知多次有过这样的辉煌。但是,一本杂志终究总是属于一个时代,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当社会只有并只允许有一种意识的时候如此,当社会对世界、对世界趋势的判断出现整体偏差的时候也如此。即使是一本倡导"睁眼看世界"的杂志,一本立志充当一个窗口的杂志。它甚至会加  相似文献   

5.
在龙源期刊网上,“世知”在线阅读量在亚洲排名第四——这是“世知”12月20日参加龙源期刊网“期刊网络传播数据分析排行发布会”时得到的消息。龙源网是全球最大中文期刊网站,“世知”网络电子版全球总代理。目前中国大陆出版的各类期刊共9490种,其中1330余种人文社科类期刊可在龙源网在线阅读。根据龙源公布的数据,“世知”在亚洲的在线阅读量排名第四位,在欧美的在线阅读量排名第27位。“世知”并获得龙源“亚欧美阅读排行前100名双入选杂志”证牌。“世知”在线阅读亚洲排名第四  相似文献   

6.
提起资中筠老帅,“世知”的许多读者都小陌生。她是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世知”的老作者。这次她写来的上面这篇短短的文字,虽是对一篇文章有关内容的质疑,但依然显示r她一贯的严详学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读者也许会对石渝的文章和资老帅的质疑有小同的看法。但我们想说的是,在}感谢资老帅的同时,我希望“世知”的所有读者,都来向资老帅学习。恰巧在上期,我们在读者来信后附语,希望读者提出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有助于改进杂志的批评性建议。这也是对读者的负责、对社会的负责。日_我们都来学学资老帅吧。都来学学资老…  相似文献   

7.
最初看到“世知论坛”的消息,我并没有特别在意。我是“世知”多年的读者,熟悉这份杂志的风格,也深知其中每一篇文章的分量,以为“论坛”大概就跟“世知”常常采用的学者座谈的形式差不多。不过既然邀请读者参加,我就报了名,参加了“论坛”的第一讲——就是吴建民、龙永图、沈国放谈中国国际地位那次。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想不到这次活动一下子吸引了我。不但第一次与三位外交名人近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高见,还深切感受了那么多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的极度热情。所以第二次论坛(就是李开复胡启恒谈互联网那次)的预告一出来,我立即就…  相似文献   

8.
读者会看到,本期“世知”在形式上又有所变化。“世知”与读者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随时根据读者的要求对杂志进行调整。今年下半年的改版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对改版持理解和支持态度的占大多数,我们在每期的“我谈世知”栏目中摘编了他们的一些来信。由于版面关系,发表出来的来信只是很少一部分。还有一些读者对改版有疑虑,或干脆持否定意见。对此,我们几次在“编辑絮语”中做了解答,也多次对一些栏目和内容做了微调。我们曾提出,希望读者对改版后的杂志“读几期看看”。相信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多数读者已不再担心“世知”是否会失…  相似文献   

9.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学习国际政治专业的大学生。去年我看到贵刊招募“世知人”的消息,激起了埋藏在心底的良久愿望——加入“世知”,做个“世知人”。我第一次接触“世知”是在初中。开始是出于好奇心,但它逐渐吸引了我。从高中开始,“世知”就是我惟一长期订阅的杂志,直到现在。高中学习压力大,看“世知”成了我最喜爱的放松身心、了解世界的方式。我在高中读的是理科,强项也是理科,按说我会报大学理科类专业。但是,是“世知”使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国际政治专业。当时的理由很单纯,就是读国政、进“世知”。在大学,面对外企高薪的诱…  相似文献   

10.
我要为“世知”今次改彩版叫好。2002年,“世知”进行的栏目调整就甚为新颖,内容丰富,信息量更大,很受大家欢迎;今次改彩版,又图文并茂,大家更喜爱。接连的这两次举动,是与时俱进的表现,突出了“世知”所倡导的“平实理性看世界”的宗旨。两次改版,是编辑们的苦心,又曾多次征询读者的意见,这种做法十分得体。这种编者、作者和读者三方共同办刊物的做法,应该发扬和推广。这次改版值得肯定的是什么呢?我陈述自己的管见:它符合时代的要求。一份杂志就像一个人,倘不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就要落伍,要受时代摈弃。这是人所共知的。办刊物,要做到内…  相似文献   

11.
首先向你道一声:“你们辛苦了!”我是“世知”的一位忠实读者,觉得这本杂志非常好。我是一位高三住校生,对每天发生的事情一概不知,多亏了“世知”,它让我及时了解到国事、天下事,所以我每天都盼下期“世知”快点来。只要“世知”一来,我就把它从头至尾看一遍,总觉得心里非常舒服。有时候我会向同学们讲一些国事,在他们面前感觉自己像一个时事评论员,感到自豪骄傲。心里非常舒服$陕西省神木县第四中学@李志明  相似文献   

12.
<正>我与世知结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迁回杭州,我考入外文系就读。等待开学期间,前往上海与正在经营《民生》周刊的兄长相叙。他要我务必常读四种期刊:《民主》、《周报》、《文萃》和《世界知识》。这都是当年蒋管区有名的进步刊物。国际问题名家荟萃、图文并茂的世知顿时深深吸引了我。自此,我成了它的忠实读者。是世知开拓了我的国际视野,增长了国际知识,培育了我对国际问题的兴趣。七十年再回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知是我日后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13.
编辑絮语     
为情所动,为情所累这里所要说的“情”,是指读者对《世界知识》杂志的情。先说“为情所动”。改彩版后的“世知”已出了三期。对于“世知”改版,有读者叫好,也有读者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支持者认为,“世知”改版使她变得更好看了,彩色版的表现力总是会更丰富一些,况且,新东西的融入并没有影响杂志原有的内核。然而,反对者的声音也很强烈。有读者对“世知”改版后的“花里胡哨”、“广告充斥”、“美女亮相”颇为不满,有人激烈地批评我们“也学会卖广告了”。还  相似文献   

14.
“世界知识”创刊后不久,我刚从动荡的欧洲归来,便兴冲冲地给“世知”写稿,以后更成为“世知”的经常撰稿人。日本问题和关于一些小国的问题是我比较爱写的题材。逐渐我的兴趣也由文艺、经济史转移和集中到国际问题方面去。应该说,“世知”不仅培养了我对国际问题的兴趣,而且成为推动我研究这门学科的鼓舞力量。在这二十五年中,我曾经两度参加“世知”的编辑工作。第一次是在抗战期间,1939年“世知”在香港出版的时候,第二次是在解放后的1957年初,虽然为时都很短,自惭对于“世知”工作并无建树,但我同“世知”的历史渊源却因此加深了。  相似文献   

15.
我谈世知     
看了改版后的彩色版,又看了你们为改版的声明,以下的话不吐不快。1、广告的增加可能是改变最大的部分吧,让人不明白的是:广告属于期刊的内容还是形式?你们改变的到底是内容还是形式?2、彩色版对眼睛是否有害?彩色版的杂志不管是放在桌面上还是捧在手中,反光均较强,也就是很晃眼,要不停地挪动杂志避开反光,眼睛极易疲劳,精神不能集中。如果是看广告也就忍了,因为不用仔细看;而“世知”刊登的恰恰都是严肃认真的文章,如不用心仔细阅读,就等于白看,而这种反光晃眼的彩版却使读者的注意力尽在躲避反光上而集中不到文章的内容上,根本谈不上视觉上…  相似文献   

16.
陈自善 《世界知识》2014,(18):80-81
<正>1944年我在重庆北碚读高中,在书摊上买了一本《世界知识》(以下简称世知),为上面详实的报导、精辟的分析所吸引。我对世知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好感。当时尚是学生阶段,费用拮据,只能从生活费中挤点钱买世知阅览,乐在其中。当时还是抗战期间,物资匮乏,世知纸色浅黄,纸质粗糙,当时人们叫这种纸为土纸或毛边纸,全市报刊  相似文献   

17.
如果问近20多年来登上“世知”封面最多的人是谁,那一定是萨达姆;如果问20多年来名字在“世知”上出现最多的人是谁,萨达姆肯定是其中之一。因为他不断地制造着新闻,不断地成为新闻的主角,不断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但是当他这次再次成为新闻主角的时候,我们却不想再让他充当“世知”的主角了,我们只是把他以前担纲主演在“世知”上演的一幕幕大戏来一次“演出海报回顾展”,算是对他、也对“世知”有关他的报道进行一次“盘点”。———主持人手记  相似文献   

18.
回望·沉思     
在本期,我们向读者介绍老“世知”几篇精彩的国内时评。1949年春寒料峭的时候,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到来了。光明与黑暗的对决马上就要见分晓,“对方(———解放军)的饮马长江,为期已经不远了。”国民党反动当局正在进行垂死挣扎,白色恐怖愈演愈烈。而就在这个时候,身处“国统区”中心之一的上海、一度改为周刊的“世知”,却几乎期期都在首页发表这样尖锐而精辟的时事短评,其意义自不待言。也正是这些短评,使“世知”终于遭到反动当局的封杀。但是这一纸“永久停刊令”,却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随着上海解放,“世知”又再生了!长江流日夜在本刊新春…  相似文献   

19.
我谈世知     
我选择了国际政治专业从初二开始第一次看到“世知”,到初三第一次在“世知”上发表文章,再到高三做为全国第一位受外交部新闻司邀请参加外交部首次公众开放活动的中学生,到现在上大学选择第一志愿国际政治专业,足以见到对“世知”的深厚感情,及“世知”对我的深刻影响。是“世  相似文献   

20.
##正##虽然孑然一身,一生坎坷,一事无成,特别是下岗后生活无着,孤苦无助,但再困难我也没有放弃购买《世界知识》、阅读《世界知识》,毕竟我在"睁眼看世界",没有被世界抛弃。世知是我的人生支柱。1979年,我下乡插队回家过年时结识了《世界知识》。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我参加了世知举办的"世界知识竞赛",得了优秀奖。后来我还在世知社订阅过一年的《世界知识》。每年单位报刊征订时我都订《世界知识》,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