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何文进 《世界知识》2014,(18):87-87
<正>笔者从事中学教育,退休后成了"海外背包客"。通过阅读《世界知识》等期刊,博览了全球风云及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文化,见习了"入境问俗",从中受益匪浅。于是我充足了电,背上了行囊,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今年9月是《世界知识》杂志80周年的华诞。《世界知识》于1934年9月在上海创刊,这一年恰好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始的日子。《世界知识》生于忧患,艰苦创业,还饱受反动势力的封锁与打压,历经  相似文献   

2.
黄书海 《世界知识》2014,(18):75-76
<正>我与《世界知识》的接触,时间并不算短。我出生第二年,便迎来《世界知识》的诞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胡愈之老先生和其他同仁分别于1934年在上海和1945年在新加坡创办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性杂志——《世界知识》和《风下》。  相似文献   

3.
高从香 《世界知识》2014,(18):83-84
<正>记得2008年的11月份,我把邮递员邀到我家,想再订购一份关于时事政治的期刊,我接过邮递员带来的报刊订购目录,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邮递员看我一时拿不定主意,马上给我说:"大姨,他们订的《世界知识》都说很好。"我觉得憨厚的邮递员说得有理,便下决心订了《世界知识》。当我拿到2009年第1期《世界知识》时,我一眼看到了《海洋权益和  相似文献   

4.
胡孝文 《世界知识》2010,(18):70-71
<正>何老,"世知"的老朋友88岁高龄的何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党史研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我最早听说何老,还是刚到《世界知识》编辑部不久,听老编辑们提及的。老编辑们回忆说,2000年为纪念《世界知识》  相似文献   

5.
宋明江 《世界知识》2014,(18):75-75
<正>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后,《世界知识》复刊,世界知识出版社也恢复了业务,而且创建了《世界博览》、《世界知识画报》等新的刊物,并出版了大量的国际问题图书,使整个出版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我就是在这期间有幸于1978年9月来到《世界知识》杂志工作的。忆及当年到《世界知识》编辑部报到后开始工作的情景,一幕幕往事如在目前。报到后我接的第一个任务是修改一篇介绍拉美某国(我已忘记哪一国)的文章。当时编辑部的两位领导许鲁野和朱烈同志令我先写一份修改提纲,经他们审批后再动  相似文献   

6.
萧扬 《世界知识》2014,(18):73-74
<正>《世界知识》创刊80周年了。我曾任职30年(在杂志和在出版社),加上离休后编外交辞典的10年,一共40年,正好是80年的一半,算得上老世知人了。我毫不掩饰,我为此无比自豪。40年中,历史在耄耋老者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但是有些事情却还清晰,其中有些骄人,光彩夺目,也有些属于遗憾,甚至味带苦涩。质疑大战危险1979年第18期杂志(9月16日)发表了我的文章《世界舆论关于第三  相似文献   

7.
杨修根 《世界知识》2014,(18):86-86
<正>上世纪60年代初,我还是一名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初中生。在那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我们接受的是"身在教室、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革命理想教育。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读到了由周恩来总理题写刊名的《世界知识》。这份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刊物深深吸引了我。从"半月谈"、"国际札记"到"外论介绍";从"列国志"到"新闻人物",浅显易懂的"小知识"和"问题解答",多彩的世界各  相似文献   

8.
黄佰维 《世界知识》2014,(18):83-83
<正>广阔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希望与失望,因而变得丰富多彩。《世界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认识了解这个世界的窗口。在高校期间,我知道了它,总是盼望自己能够经常阅读,来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工作之后,有了经济条件,但因为其他原因,不得不中断对它的阅读。但我外出活动,只要看到它,就购买并贮存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也在于民相知。《世界知识》伴随着我们  相似文献   

9.
罗洁 《世界知识》2010,(19):31-33
<正>从中学时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起,就向往着去朝鲜看看,那是一片与中国有着太多纠结的土地:"唇齿相依"、"鲜血凝成"、"牢不可破",这些词是那么耳熟能详。而自从做了《世界知识》杂志朝鲜半岛的栏目主持后,又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却阴差阳错一直没能走进这个被西方人称为"神秘国度"的地方。终于在2010年的夏天,我有机会向它靠近了。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订阅《世界知识》的。当时正值十年动乱结束,党中央提出"拨乱反正"的正确方针、全面进行改革开放之时。在此之际,《世界知识》复刊了。算起来,到现在已有30多年了。30多年来,我一直都在订阅着《世界知识》,并且几乎保留着每一期,积攒到现在。(在单位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刊于上海的《科学世界》之物理学和化学知识传播作全面研究,为梳理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史脉络提供新线索。方法原始期刊文献调研和考证。结果《科学世界》虽仅出版17期,但为晚清仅有的几份综合性科学期刊之一。其科学可救国强国,"实无形之军队,安全之爆弹"的思想,以及对电磁学知识的传播、对化学名词术语的确定和对中国化学实验基础的奠定等均为重要的传播贡献。结论《科学世界》为20世纪初年代表中国人办刊新理念或新思想的重要科学期刊,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引入西方科学研究成果后,立足本土的重要创新,大大拉近了我国物理学、化学、地学与世界前沿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晚些时候,《世界知识》杂志将迎来她的85岁生日。在中国的出版史上,很难找出另一份期刊像《世界知识》这样拥有如此延绵的生命力。从最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宣传抗战救国为使命,到解放战争时期以普及国际知识、推动民族觉醒为己任,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在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架设相互了解的桥梁,《世界知识》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亲自关心、指导了她的发展。现在,《世界知识》作为中国国际关系领域的权威出版物,位列"全国百强期刊"。本着"平实理性看世界"的宗旨,《世界知识》坚持不懈地为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变迁留下注解,在  相似文献   

13.
吴龙飞 《世界知识》2014,(18):82-83
<正>上个世纪60年代,我读初中时,在学校阅览室看到了《世界知识》。我喜欢其中的《列国志》和首脑人物简介。我还依稀记得介绍首脑人物时,配了一幅小漫画。那时的文章是和当年的政治形势相配合的,现在看来,自然免不了"左"的痕迹。本世纪初,办刊的方针是"平实理  相似文献   

14.
李长远 《世界知识》2014,(18):85-85
<正>接触《世界知识》纯属偶然。有天在旧书摊淘宝,随手翻了一本旧杂志,顿时被其内容吸引,蹲在地上一口气把一本杂志读完,当即毫不犹豫花五角钱买下这本叫《世界知识》的杂志,同时一元钱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如获至宝。恰逢报刊征订期,于是赶到邮局订阅,这一订就是30年,从未间断。上世纪80年代,我在哈尔滨一个外贸公司任董事兼副总经理,开展对苏边贸。不论是国内出差还是出访苏联,是商务洽谈还是在苏中友好馆演说,《世界知识》随身必带。因为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这样一个特定空间出发,重新解读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此作围绕着1975—1985年改革开放这一复杂的特殊时期,以民族志的书写方式向世界文坛展现了黄土高原变革中的人们和精神世界。小说主人公孙家子弟身上的"劳动"和"现代知识"教化,投射出路遥对中国融入世界、拥抱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想象。和全盘否定黄土地拥抱西方"蓝色文明"的纪录片《河殇》相比,路遥则对黄土地葆有充分的肯定和敬意。但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古老的黄土地的子民,在"勤劳革命"的同时拥抱现代文化,才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世界知识》80华诞系列纪念活动之一,杂志社邀请众多学者,举办以"中国外交新思想及建立国际话语权的努力"为题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闵永年大使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他说,胡愈之先生在《世界知识》创刊词里作出了"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这一著名论断。80年来,《世界知识》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周恩来同志亲自关怀和指导下、在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她永远站在传播世界知识的前沿。她为传播世界知识、让国人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如今,她的办刊理念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认知世界,打造外交文化,传播世界知识"。  相似文献   

17.
如何使莎剧为中国当代观众所接受并喜爱是近年莎剧研究关注的课题之一。《夜宴》就是《哈姆莱特》在中国影视解读中异化的例子。通过分析贯穿《夜宴》全剧的"面具",从主要人物戴上面具到摘下面具,再联系莎翁剧作《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形象,指出《夜宴》对《哈姆莱特》中"蒙面的王后"形象丰满后表达了新的主题:欲望。这是搬上中国银幕后的超越,但美中不足是对王子形象刻画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18.
##正##虽然孑然一身,一生坎坷,一事无成,特别是下岗后生活无着,孤苦无助,但再困难我也没有放弃购买《世界知识》、阅读《世界知识》,毕竟我在"睁眼看世界",没有被世界抛弃。世知是我的人生支柱。1979年,我下乡插队回家过年时结识了《世界知识》。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我参加了世知举办的"世界知识竞赛",得了优秀奖。后来我还在世知社订阅过一年的《世界知识》。每年单位报刊征订时我都订《世界知识》,现在  相似文献   

19.
喜闻警钟     
读《世界知识》2007年第24期发表的车耳先生文章《中国的房价也会大跌》,我的感觉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喜闻警钟!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4月10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主办,《世界知识》杂志社协办的"万隆精神与国际秩序——纪念万隆会议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外交部、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世界知识》杂志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社联学会等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