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社会的不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目前,我国已经是教育大国,人民群众享有较多的受教育机会,但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仍然是教育公平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关乎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的长远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情况、提出解决其受教育不公平困境的措施,对于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如果解决不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可能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有所改观。但总体而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由于受到政府政策、社会层面、学校教师及农民工家庭及学生自身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教育不公的现象。该篇文章对此加以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审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权的不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的体制性障碍和不健全的教育法制等,使农民工子女难以享有同城市居民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本文着重从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的现状出发,进而分析其成因,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社会歧视等。因此,研究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从政府、学校、社会层面深入分析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铭 《科技信息》2013,(8):332-332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以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为切入点,凸显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严峻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受关注不够,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缺乏,家庭经济贫困是影响其受不公平性体育教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冯英 《当代地方科技》2011,(3):95-95,97
目前,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发展特点及"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和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导致了大量失学儿童的存在,进入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也是参差不齐。应重点破解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问题的障碍,通过对户籍管理体制及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来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现行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义务教育起点不均等、适龄入学率低,辍学率高,教学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提出了打破义务教育领域关于户籍制度的壁垒、规范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过程等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注"三农问题"时无可避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市农民工的日趋增多.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等方面.文章就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作了阐述,对如何解决素质教育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注“三农问题”时无可避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市农民工的日趋增多,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等方面。文章就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作了阐述,对如何解决素质教育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分析了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别从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和政府合理统筹协调等几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在我国非常普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流动儿童的教育连续性问题。随着城镇拆迁改造的推进,以及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流动性增强,大量流动儿童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拆迁、家长工作地点变迁等原因不断转学甚至辍学,这对学龄流动儿童的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和分析了对流动儿童教育连续性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因素以及家长对流动儿童教育的低期望使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职能被弱化,托管职能增强,学费、学校声望较之于学校拆迁对流动儿童教育的连续性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应做好流动儿童的分流工作,还要出台关于社会资金办学的行政方案以及相关法规,使得流动儿童教育更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农民大规模流向城市的同时,也给其子女教育带来诸多问题:一方面,随迁子女并不能享受和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待遇;另一方面,流动不仅导致其家庭对留守子女教育功能的缺失、对随迁子女教育功能的弱化,还破坏了随迁子女教育的连续性,造成了他们接续教育的问题,同时,部分"发财"的农民工还对农村青少年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国家应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并确保义务教育公平的切实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从价值认知和期望认知两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在对子女教育的价值认知方面,农民工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在对子女教育的期望认知方面,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一般较高,而影响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工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子女的成绩。虽然农民工重视子女的教育且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也较高,然而,经济的贫乏决定了他们为子女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困窘;知识的有限决定了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地引导子女,如何理性地设计子女教育计划的盲目。  相似文献   

15.
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592名进城农民工子女进行问卷调查。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除父因子1(温暖理解)外,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其它因子与社会支持在学习适应性上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高社会支持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发展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因其受教育程度的制约,能有效使用网络技术的还很有限。我们通过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网络技术的因素分析,努力寻找一些解决农民工使用网络技术的新途径,从而引导农民工健康使用网络,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融入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在对目前上海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除了应继续改善在沪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学校硬件设施之外,更应该注重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体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性,研究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对在沪农民工随迁子女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留守儿童问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对农民工、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逐步认可.在建成我国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通过建构科学、合理的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可以塑造出留守儿童特有的积极人格、积极情绪、积极行为的积极心理.  相似文献   

19.
对南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融入教育研究发现,其实施有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的特点,也存在财政支出压力大与公办学校接纳能力有限的劣势;既有南宁市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与国家政策上重视、地方响应迅速有效的机遇,也面临随迁子女教育质量难保证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强、教育规划与管理难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并存中,利用区位优势,借鉴毗邻地区成功经验;巧用文化凝聚力,推行社区融入教育;紧追经济发展劲头,增加财政收益,缓解教育支出压力;挖掘公办学校接纳潜力,规范民办学校管理等方式促进南宁融入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作为一个名词和群体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问题研究的中心关键词,但这种关注和研究却是在一种城市背景下进行的,如农民工给城市带来的问题,他们在城市中的状况等等。农民工返乡研究略呈缺失状态,其中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因经济发展中心论的大背景而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与推崇。对农民工带来的乡村社会变化只是稍有提及,而对他们返乡后的适应性以及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却未能列入研究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