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和谐"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极为丰富,特别是儒家的和谐思想最具代表性,其"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以"重义、崇仁、讲诚信"为核心的人际和谐观,及"修身内省"的身心和谐观对当前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具体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以及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的生态实践观等观点,有深厚的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底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璇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65-1467,1472
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和谐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价值。它不仅是一个文化体系,更是一种价值范型、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源头活水。在当代,我们应当对其去粗取精、积极继承和发扬,传播传统和谐思想的正能量,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善"的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活力的文化创见,它具有和谐的意蕴,且分为三个维度:与己善、与人善、与天善。这些意蕴在当今社会诸多领域都有着现代应用价值。而"和谐之善"又可在个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双管齐下下实现重构,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现代体育生态观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传统养生文化蕴涵着生态体育几大构成要素,传统养生文化同现代体育生态观的融合是现代体育和谐与发展的要求,其目的是能够把体育生态理念推向社会,进而演变成人们的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文心雕龙》既是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文化思想史著作,它隐含的世界观、文学观、审美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解读《文心雕龙》的和谐思想对当今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仍能提供多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发轫于宋室南迁,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民族危机深重之时的浙东学派,以解决社会问题、振兴经济为出发点,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主张已经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社会和谐发展观。这一社会和谐发展观既有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础,又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巨大超越,具有立足于经济社会整体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内涵。其形成有着与南宋商业经济形成同步的历史必然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进步价值;其先进性正是浙江文化传统现代价值的核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庸》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它所极力推崇的"中和"思想是儒家和谐教育理念的方法论,而其"天人合一"的人性化思想体现了和谐教育的终极追求。传承民族文化精华、认同《中庸》和谐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对建立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达到道德教育"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地发掘和发挥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科学价值,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崇尚和谐的精髓。中国文化在传统形式上并不缺少和谐成分,缺少的主要是对竞争创新的高度重视及开拓,并且这是中国至今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克服中国文化传统重和谐轻竞争和创新的倾向,积极建构有竞争创新活力的和谐文化和社会。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的思想,对于探索解决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模式和世界竞技运动发展出现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克服“无道德的竞争”的极端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唐君毅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阐释儒家学说之思想价值为己任,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肯定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之现代转换的最佳途径。他关于孔子思想的阐释,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体系,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气的宇宙观,具体化为整体功能,决定了中国艺术和谐美的特征就是整体的和谐,这种整体的和谐是容纳万有的和谐观;是把时间空间化的和谐观,是对立而不相抗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气的宇宙观,具体化为整体功能,决定了中国艺术和谐美的特征就是整体的和谐,这种整体的和谐是容纳万有的和谐观;是把时间空间化的和谐观,是对立而不相抗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4.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合文化"所要求的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等各种思想,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文斌 《科技信息》2010,(26):64-64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管理要人性化,要顺应学生发展的天性,要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智慧之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和谐、世界文明的共处以及终级价值的构建等角度,将传统和谐思想古为今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包含丰富的和谐思想底蕴和精华,对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本文以现代法治视角,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传统儒家和谐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不相适宜,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现代民主法治理念为指导,对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转换和科学构建作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科学地在社会实践观基础上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是关于人的理论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是最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本主义思想,本文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浅析了人类实践活动在定义人的本质和"以人为本"实践观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突出实践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它使中国传统的实事求是实现了由学风到思想路线的提升,使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转换,使中国传统的小康思想实现了新的飞跃,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推向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科学地在社会实践观基础上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是关于人的理论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是最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本主义思想,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浅析了人类实践活动在定义人的本质和“以人为本”实践观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突出实践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