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心雕龙研究史》堪称新世纪“龙学”的一部力作。该著将《文心雕龙》产生以来一千五百年的研究历史作了一个全面的介绍,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具体地指出还没有解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无疑是非常必要与及时的,为新世纪的《文心雕龙》研究提供了一个良性的操作平台,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重“求实”,主要体现在讲求实证,合乎实际,提倡实践,注重实质四方面,这是与刘勰的社会责任感相关的,这种“求实”的态度品格为后代文学批评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3.
论文在概括论述刘勰以前及齐梁时人对诗、骈中声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 ,全面地分析了《文心雕龙》声律论对诗、骈内声律运用的革新性、拓展性见解 ,并以《文心雕龙·声律》等篇的写作实践为依据 ,深入探讨了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论尤其是“浮切相调、飞沉交错”说对后世格律诗文制式形成的导向、定位作用与深远、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文在概括论述刘勰以前及齐梁时人对诗、骈中声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 ,全面地分析了《文心雕龙》声律论对诗、骈内声律运用的革新性、拓展性见解 ,并以《文心雕龙·声律》等篇的写作实践为依据 ,深入探讨了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论尤其是“浮切相调、飞沉交错”说对后世格律诗文制式形成的导向、定位作用与深远、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不少专著中偶有涉及,但还不曾有专篇论文作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海内外《龙》学界的朋友们.通观《文心雕龙》全书,刘勰曾多次论及《荀子》,以篇章次序排列,可见如下数条: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作为经典著作,为其做注的很多。但对于一些字词的注释,由于时代、各家学识和经历的不同,注法也不尽相同。现选取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王志彬的《文心雕龙》、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郭晋稀的《文心雕龙注释》、王运熙和周锋的《文心雕龙译注》和詹锳的《文心雕龙义证》,就所发现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字词,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证,以得出最合适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和萧统的作品集《文选》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理论标准来表达自己的文体分类思想。文章从两书各自专列文体入手,具体辨析两书文体分类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并从中管窥两书作者的文体观。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从“文以明道”的哲学高度和“文变染乎世情”的现实层面,论述了文学的德育功能;从文学“陶铸性情”、“顺美匡恶”和“社会教化”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功能的具体发挥;从个体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政治、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的目的,从而在继承传统儒家文教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变观念本身有经学方面的历史渊源。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其提升为一种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文学理论。从“正”的方面讲,刘勰认为它是一种经典式的思想情感和行文风范,是作家进行创作时应予以严格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作家应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变”。“变”是在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上的推陈出新,刘勰所主张的“变”。是对“正”的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只有合理地“变”,才能体现出“正”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用“变”的态度对待经典,用“正”的原则指导创新,才能在经典与新变的理论维度上确立作家自身的文学存在和创作个性,才能实现继承和创新的动态平衡。因此,“正变”理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起着联系有关继承与创新、“名理”共性与“变文”个性等理论文体的纽带性作用。这是进行《文心雕龙》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后世历代学者对《文心雕龙》进行注释时,不同学者由于自身思想和理论观念的差异,在对同一文本进行注释时有着不同的解释。通过对“梗概”、“少算”、“嚣俗”、“黎献”、“技诈”五则词语的注释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文心雕龙》的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王永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3):130-134
金代女真族的民族性格浸染到北方地区作家散文创作之中,使得散文的风格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要而言之。其间关联主要有勇悍猛鸷的个性与气骨格调的劲健、纯朴质实的旧俗与剀切直言的追求、纵酒聚谈的嗜好与叙事传奇的倾向这三个方面。这种从民风到文风的漫染,展现了充满新鲜活力的女真文化对传统散文中雄健质朴气质和叙事谈辩传统的激活。并为文学由中古向近古转变注入了先导因子。 相似文献
13.
周氏兄弟纯散文均表现出从容的审美特征,究其原因是行文旁征博引、善“跑野马”,和闲话幽默、抑扬相问、遣词造句等也有关。周氏兄弟对此各有擅长。周作人纯散文多了几分和谐文雅,从叙述行文的层面来看,体现出一种雍容的风格;鲁迅纯散文多了几分激越恣肆。呈现出一种洒脱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冯晓莉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6,9(1):5-8
散体大赋《二京赋》与抒情小赋《归田赋》是张衡赋作中的代表作品。从大赋到小赋,从写都市到写田园,张衡完成了汉代赋作从文体到题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换。通过研究这两个转换,可以发现汉帝国由盛到衰的过程中赋家心态和儒家精神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李标晶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13-116
散文诗既不是诗的散文 ,也不是散文的诗 ,散文诗是具有完整性、独立性、特殊性的文体形式 ,有它自身的外在形式、内在本质、内容表现特征、结构特征、表现特征、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在以蒙田散文精神为内核的"自我表现"审美理念的导引下,现当代散文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生着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蒙田散文观念的先天性缺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