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分析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还包含着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农民进城务工虽然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农民工市民化受阻却影响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从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两个层面,分析了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政策障碍和农民工自身障碍。提出从制度创新、政府引导入手,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城市集体土地与农民保障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葵  刘胜军  孙克  秦伟  房兴柱 《科技信息》2011,(33):I0036-I0038
在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城市集体土地和城市农民人口的特殊现象。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口生活保障现状和土地对于农民生活的特殊保障意义的概括总结,探讨在现行法律法规条件下,集体土地应怎样纳入城市建设区域,才能继续为农民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以使此类土地和农民顺利实现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化,减少这种特殊的城市化形式可能引发的经济与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人口城市化的内涵及意义入手,研究探讨我国人口城市化面临的问题,提出应采取的措施,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城市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农村人口的流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现阶段中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科学、准确地度量城市化发展水平将对我国各项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国城市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还包含着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农民进城务工虽然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农民工市民化受阻却影响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从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两个层面,分析了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政策障碍和农民工自身障碍,提出从制度创新、政府引导入手,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产生原因入手,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畅将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随后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人口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模式.最后对一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城市的政策措施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社会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不断地加强,这些都为中国大多数的农村青年提供了机遇。同时,大量的人口仍然留守农村,无论流动人口输出地有多么偏僻,它们仍继续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农村居民对城市和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发挥着同等重要的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户籍制度改革牵涉大量人口流动,目前为止这项政策改革只是单向流动,即从农村往城市流动。近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6月20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户籍制度改革牵涉大量人口流动,目前为止这项政策改革只是单向流动,即从农村往城市流动,还没有从城市往农村流动,因为涉及土地问题。"土地制度改革目前在很多方面进行试点和探索,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等入市等。从  相似文献   

9.
通过收集数据和调查研究,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对农村人口转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目前农村人口大规模的跨区域向城市转移,已给中国城市化和不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二次大战后,科技革命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同时也使许多国家的无地、少地农民更加贫困,加上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浪潮。近几年,由于人口流动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从世界范围看,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个总趋势。据联合国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本世纪末,世从1950年到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已从占其总人口的17%增长到30%;预计到本世纪末将  相似文献   

11.
张红翠 《科技信息》2009,(16):343-343
目前,我国多数区县公共图书馆都设在实以农业为主、以农民居多的农业人口为主的中小城市,而这些中小城市均被广大的农村所包围。这些区县公共图书馆的实际业务活动主要是针对居住在中小城市的一小部分城市非农业人口服务,而广大的农村读者或进城务工的农业人口却被忽视了,因为他们的住地或城市边缘人的身份,使他们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这与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是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是帝国的世界,二十世纪是民族国家的历史,二十一世纪将成为城市的世纪。 有专家表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中国经济未来20年发展的两人主线。2013年前后,中国的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越农村人口,未来40至50年内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净增6亿。这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少有机遇的同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与全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密切相关,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因素驱动着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的流动则又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鉴于国内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不利于我们更完整、深刻地认识我国农业人口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也不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转移的健康发展,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现象作为研究重点,以期对更完整地认识我国农业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建设》2010,(1):12-13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中国经济未来20年发展的两大主线。2013年前后,中国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越农村人口,未来40至50年内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净增6亿。这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发展带来少有机遇的同时,也对城市规划和管理、社会稳定与安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因素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能够自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体制中接受市场规律的基本调配,这使得大多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暂时改变其农民的身份而以一种工人的行为方式生活和工作在远离自己家乡的城市,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之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笔者通过对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乡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来解读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现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隔代抚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些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制度对城市化的制约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宅基地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已凸显出一定的问题。现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宅基地制度不仅影响城市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规模,而且阻碍了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的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变革,促使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把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作为农村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变迁的重要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展.先是“有市无城”、“日中为市”,人口早集晚散;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有市也有城墙的城市才逐渐形成,但规模都不太大,城中虽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但人口仍然是早集晚散;一直到了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代,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才大发展起来,出现“城市膨胀”,城墙的保卫作用丧失以及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逆城市化”发展过程.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人类社会将向更高级阶段发展,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城乡差别逐步消灭,城市化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人口自由流动,集散自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逐渐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巨大的流动人口之中,既有大量成年劳动力,也有很多未成年的孩子。但这些孩子与他们的父母一样并没有被城市所接纳,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并不如意。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流动儿童正面临的种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逆反、自责等等。本文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我国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对于将束缚在土地上的众多人口解放出来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出现了乡村发展资源匮乏、传统乡村结构的延续和乡村秩序失衡的困境,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需要实现由人口流动到土地流转的体制创新,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的跳跃,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本位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厦门市外来人口状况与外来人口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口空前地、大规模地流向城市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最为复杂的难题之一。中国的乡—城人口流动潮始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厦门市是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自然成了全国各地人口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