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正> 一、一般情况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上游,境内河道纵横,湖库、坑塘众多,分别属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全省有大型水库21座,中型水库84座,大小河流1500多条,以黄河及淮河为主。黄河横贯河南省北部,淮河横贯东南,西南部的白河、丹江向南流入汉水,北部的淇河、卫河汇入海河水系。全省可供养殖的水面达300万亩。在这些水域中栖息着十分丰富的枝  相似文献   

2.
京杭大运河,这条从历史深处流过来的河流,千百年来沟通着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贯通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它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着的重要人类遗产.  相似文献   

3.
频繁的水旱灾害和严重的水污染是治理淮河的两大难题,入洪泽湖口以上的淮河干流区尤其突出。通过分析近年来淮河干流区的水质情况,对淮河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从总体上看,淮河流域的水污染仍十分严重,防污治污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牛大庆 《创新科技》2002,(11):38-39
<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黄河又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频繁的水旱灾害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因此,对黄河的研究和治理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人民治黄5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黄河存在的三大  相似文献   

5.
古洪水研究—挖掘河流大洪水的编年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洪水尤其是大洪水资料是国土规划、江河治理和减轻洪涝措施等的依据,然而,现有实测洪水仅有几十年,历史调查洪水也仅有数百年,对重要水问题工程所需要的稀遇洪水而言远远不充分,兴起不久的古洪水研究方法可以获得河流上全新世以来的大洪水系列资料,在我国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的部分河段上得到了实际应用,是一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河流上近万年来已发生过大洪系列信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古洪水行洪断面面积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四大江河(长江、黄河、海河、淮河)古洪水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在冲淤变化型河床上进行古洪水行洪断面面积估算的方法,即将估算的断面面积分为三个部分;现代均衡断面面积、古洪水均衡断面面积和次洪水冲刷断面面积。应用结果表明,次洪水冲刷断面面积往往占总过水断面面积的比重较大,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8大河流(长江、珠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雅鲁藏布江)中,淮河具有特殊性,表现在:自然属性方面,水系不完整,至今没有独立入海口;经济属性方面,淮河流域是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的"凹陷地带",流域没有形成独立城市群;文化属性方面,淮河没有形成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北部属于黄  相似文献   

8.
影像志     
《世界博览》2023,(10):88-89
<正>大运河,一条穿越于原野的浩荡长河,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见证了自春秋以来的王朝兴衰,沟通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大运河苏州河段,河水穿城而过,串连起两岸百姓鲜活的世俗生活。格雷戈里(Stanley O.Gregory),拍摄于江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党中央一贯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解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二十六年来,我国在城市和农村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荒山、荒地基本绿化了,对防止风沙和空气净化起着良好的作用。我国水利建设成绩异常巨大,黄河、长江、淮河和海河等流域建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库,出现了无数风景美丽的“人工湖泊”,洁净的库水对广大地区水质起着净化作用,大大改变了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0.
关于研究和控制长江枯季入海流量下降趋势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黄河的断流已受到国家的极大关注,但是对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长江枯季入海流量下降问题的严重性,似仍认识不足.长江水资源总量虽然丰沛,但是年际与月际间变化极大,月均流量变化在84 200m3/s与6 800m3/s之间,最低时流量仅4 620m3/s.长江入海流量的下降直接导致长江口盐水强烈入侵,成为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季节性与水质型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早予以重视,势将对21世纪长江三角洲水资源供给产生重大影响.国外某些传播媒介已把长江比作我国经济的生命线.如果考虑到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以及目前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已呈现的困境,这一比喻绝非是夸大之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华东水利学院水动试验室近几年来,为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第三抽水站设计的水泵——水轮机组和为江苏高良涧水电站设计的水轮机——水泵机组以及为南京市秦淮新河抽水站设计的排——灌两用轴流式水泵的有关技术问题的总结。一、前言江苏省地处长江、淮河下游。境内沟渠纵横。水源充沛,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但由于淮河水位高于长江水位加之在解放前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泛滥成灾,侵占了淮河的出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历史干湿气候的世纪振动及其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干湿指数方法对近2000年来湖北干湿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一本地区的气候湿润状况波动明显,气候的相对干燥与湿润大致以2个世纪为周期反复交替出现,近代尽管水旱灾害频繁,但仍属于近2000年来气候演变过程中的正常振动,气候的干湿状况总体上维持在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上。湖北气候干湿变化与我国海河流域的干湿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加入古洪水资料后的设计洪水成果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长江,黄河,海河及淮河的部分河段上古洪水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按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洪水计算的方法,将有古洪水资料的洪水计算成果与无古洪水资料的设计洪水成果相比较,从参数区域协调平衡、相同控制面积下设计洪水成果等的合理性检查方面论述加入古洪水资料后其设计洪水成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一、流域及治理概况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中原腹地,介于长江、黄河之间。流域总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跨豫皖苏鲁四省34个地市和182个县市,有2亿亩耕地,1.4亿人口,耕地面积及人口均占全国的1/8,人口密度及耕地率居全国各大流域之首。广阔连片的淮河平原占全流域面积的2/3,占黄淮海平原的3/5。流域内以废黄河为界,分为淮河及沂、沐、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由京杭大运河及淮沐新河贯通其间。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概况河南地处祖国中原,介于我国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地理座标为北纬31°23′——36°22′,东径110°21′——116°39′。本省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过渡性气候的特点,年均温多为14℃左右,年降水量为600——1300毫米。水资源较丰富,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500余条,分别属于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四大水系,此外还有许多江湖沟渠、坑塘堰库等,总计水域面  相似文献   

16.
董义军  王友功 《科技信息》2008,(34):383-383
黄河治理一直是我国的安民大计。这里针对“水少沙多”这一黄河难治的症结,展开讨论。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相似文献   

17.
淮河     
概貌淮河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我国东部地区一条很重要的河流。淮河(千流)发源于河南省的桐柏山,自西向东流经豫、皖、苏三省,注入洪泽湖后,大部分水量过三河闸,穿高邮湖后在扬州东南的三江营入长江。小部分水量又分成两路,一路经苏北灌溉总渠入黄海;另一路经过淮沭新河先入新沂河,再通过新沭河入黄海。干流长约一千公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季风气候是水旱灾害多发和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独特的阶梯状地形地貌也加剧我国空间上降水的不均匀,导致了西北多干旱、南方多雨涝的格局,进而会影响我国次一级的灾害发生.全球变暖和周边海气振荡周期变化导致的气候异常加剧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时空差异,是引发各级水旱灾害的主要胁迫因子.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们有这样一个观点:长江大水后的1~4年,黄河有可能出现洪峰。1658年长江大洪水;1662年黄河的洪水大于3600立方米/秒,暴雨过程持续17天。1931年,长江、淮河大洪水,汉口淹了100天;1933年黄河大洪水,花园口流量20400立方米/秒。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与黄河分别是我国的第一与第二大河 ,向来被喻为中华民族的生命线。但是 ,出乎意料的是到了1972年 ,黄河断流了 ,并且自70年代以来 ,黄河断流越来越频繁。事实上 ,它已经从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逐步演变成一条名副其实的间歇河了。黄河断流已经危及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对人畜饮水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黄河断流 ,举世瞩目 ,举国震惊!为此 ,1998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名院士联名签署了“行动起来 ,拯救黄河”的呼吁书。在此 ,拟根据黄河断流的教训和长江的水资源问题 ,提出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并对长江的水资源承载力予以探讨 ,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