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探讨了单色线偏振光源的形状、尺寸和取向对检偏棱镜光强透射比的影响.由于检偏棱镜结构误差的存在,使得棱镜空气隙间光的干涉条件发生了改变,引起透射光强分布的变化,入射光束尺寸越大,光强透射比变化就越稳定,圆形光源入射时,光强透射比对空间入射角和入射点的变化比线光源稳定,偏振线光源入射时,光强透射比随其取向的不同敏感性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格兰-汤普森棱镜胶合剂的膜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Glan-Thompson棱镜两半块之间的光学胶合层作为一层薄膜,利用薄膜光学理论,考虑反射光的多光束干涉对棱镜透射比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胶合层的厚度以及光学胶折射率对入射光在胶合界面上反射率的影响,得出s偏振光经过Glan-Thompson棱镜后的透射比,结果表明:胶合层的厚度以及光学胶折射率对棱镜的透射比均有影响,且厚度对棱镜透射比的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而光学胶折射率则对透射比的振荡幅度产生影响.对长度孔径比为3的Glan-Thompson棱镜为例,光学胶折射率为1.510时,棱镜的透射比在92.5%-90.8%之间振荡;光学胶的折射率在接近e光主折射率1.475-1.495之间取值时,棱镜透射比的振荡幅度较小.这一结果对优化Glan-Thompson棱镜的性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空气隙型格兰泰勒棱镜的透射率,改善其使用性能,针对空气隙型格兰泰勒棱镜出射偏振光的特点,利用合适的光学薄膜材料,借助于薄膜设计软件,设计了棱镜斜面增透膜,633nm处单面的剩余反射率由3.365662%降低到0.000009%,并且在579-686nm范围内剩余反射率均小于0.009%.采用Al2O3做过渡层,既增加了薄膜和晶体的附着性能又使目标波长处的光谱更加平坦.讨论了入射角度和薄膜的光学厚度对剩余反射率的影响;薄膜的厚度误差控制在±8%以内,剩余反射率小于0.05%  相似文献   

4.
用双棱镜测波长的实验是一个典型的用分波前方法的二光束干涉实验。做这个实验测得的数据不稳定,计算出的结果往往误差很大,同时,实验中观察到亮条纹和暗条纹宽度并不相等,从理论上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它对测量有何影响,下面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空气隙偏光镜对不同束腰半径的单模高斯光束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光在格兰-泰勒棱镜和格兰-傅科棱镜空气隙胶合层中的干涉效应,分析了空气隙偏光镜对不同束腰半径的单模高斯光束光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某-波长的入射光,束腰半径越小,光强分布受偏光镜的影响越明显;另外,随着束腰半径的减小,高斯光束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比较而言,格兰-泰勒棱镜产生的影响要小于格兰-傅科棱镜,这说明前者的综合性能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对空气隙型偏光镜中存在的干涉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出了干涉条纹宽度、干涉深度与棱镜结构参数及入射角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干涉影响的具体方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以实验室常用光学元件双棱镜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自准直法、折射法和等厚干涉法三种测量双棱镜楔角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实际的测量.其双棱楔角值分别为29.7′±0.1′,30.0′±0.2′,30.4′±0.1′,每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误差,误差来源于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两个方面.测量精度更高的两种方法是等厚干涉直接测量法和激光干涉法,测量精度可达到0.1弧秒的数量级.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激光双棱镜干涉实验进行了改进。针对使用光强探测器测量干涉条纹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采用光学组件代替光强探测器,解决了激光光强较大易致观察者视力疲劳、光强探测器测量操作易出错等问题。改进后的实验没有引入附加误差因素,不需要降低激光光强,并恢复了测微目镜的优点。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干涉图像清晰易辨,实验测量操作简易,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双棱镜实验中两虚光源间距的最佳测量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推导,找到双棱镜干涉实验中虚光源间距的最佳测量位置,从而减小间接测量引入的误差,提高测量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理论分析与实验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双棱镜干涉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双棱镜干涉实验存在干涉条纹调节难度大、与实验误差大的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了快速调出干涉条纹的方法,采用拉大棱镜与狭缝、目镜与狭缝之间的距离,与一次成像测两虚光源间距的方法,减小了实验误差。  相似文献   

11.
12.
讨论了四面体光学棱镜(包括立方体角锥棱镜)的几何光学特性和光偏振特性,给出了四面体光学棱镜内空间走向光线的传播和反射规律;叙述和证明了立方体角锥棱镜的光学不失调特性和光偏振特性.设计了两组由四面体光学棱镜构造的单块非平面单向行波环形激光谐振腔,分别用于LD泵浦产生1.064μm和1.319μm两个波长的单频固体激光.给出了谐振腔的设计方法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反射棱镜特征矩阵ST,2φ可作为"角矢量传递矩阵"的新意,对反射棱镜调整理论中分别与棱镜微量转动ΔθP和棱镜微量移动ΔgD相对应的两条法则的定义,甚至是法则本身的名称,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以求得完全透彻地掌握棱镜调整的内在规律,从而提升了两条法则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李普奇棱镜设计中在切割介面上反射的部分 e 光传播方向的分析,给出了分束李普奇棱镜的设计.样品棱镜的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公布一条关于棱镜调整的新定理——反射棱镜调整定理。讨论始于作者早在40年前创建的一条隶属像倾斜的“余弦律与差向量法则”,该法则可视为定理之雏形。然后,逐个地介绍了法则后续发展中的五次提升。最终给出了新定理准确明了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广义棱连通度的一个注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将广义棱α(G)的定义推广到m+1个同构图的情形,定义了图a^m(G),得到广义棱矿(G)的点连通度和边连通度的几个性质.  相似文献   

17.
冰洲石红外偏光棱镜设计及性能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冰洲石偏光棱镜工作波长为2.4—2.9μ。根据对冰洲石红外偏光光谱及色散特性的研究,对格兰·汤普逊和格兰·泰勒型两种棱镜的参数进行特别设计后,将使用波段拓宽到5.1μ,本文给出两种红外偏光棱镜的设计参数及测试方法,并将测试结果与线栅式和布儒斯特角式红外偏光镜的参数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光在格兰-汤姆逊棱镜胶合层中的干涉效应,分析了棱镜对单模高斯光束光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正入射的单模高斯光束,若棱镜结构角、光学胶折射率和胶合层的厚度三者固定其二,透射光束光强分布将随另一参量的变化作周期性振荡,同时,透射光束的形状也会发生改变;但当固定胶合层厚度及棱镜结构角时,透射光束光强分布随光学胶折射率变化的振荡曲线存在一个平坦区,即当胶合层折射率在1.4655—1.5153时,棱镜对单模高斯光束光强的影响小于1%.  相似文献   

19.
反射棱镜制造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误差的反射棱镜经展开后已不再呈现为一块平行玻璃板,取代它的是一块楔玻璃板。如何求得楔玻璃板的光学平行差(一个综合性的参量)无疑是一项头等重要的任务。为此,本文提出了求解此种棱镜的反射部像空间的总量像偏转△μ'的一个普遍适用的公式。参量△μ′ 与光学平行差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同时利用这一参量再经一些简单运算,便可得到所需的光学平行差,即一个具有二自由度的矢量△N或PΔN 。上述方法表明,基于刚体运动学理论的反射棱镜调整原理同样也可用于反射棱镜制造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本方法还彻底揭示了存在于这两个主要参量PΔN和△μ'之间的紧密关系,有利于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文明确指出,玻璃板楔形角的作用将会造成一直线物在成像中的像弯曲缺陷而并非像倾斜。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和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矿体赋存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多变。为探究真实地质体情况,通过对现有各类地质体建模方法的分析,尤其是对TIN模型构建、实体(solid)构模的特点进行探讨,提出一种基于工程棱柱体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结合钻孔数据特点和地层分布规律,根据勘探工程的钻孔平面位置将勘探区域划分为若干棱柱体。对每个棱柱体侧面进行矿段对比连接,完成棱柱体线框图搭建,随之逐面、逐层、逐柱构建三角网,直至形成整个地质体的三角网。将实体构模方法结合其中,实现了三维地层实体模型的建立,既能充分反映矿体的三维形态,又能使所显示的三维矿体进行实体描述。使得矿体属性连续并可计算,同时模型能够结合工程师经验自动推理尖灭、分叉、断层和褶皱等复杂地层构造。其具有三维显示又具有实体描述的特点,尤其便于按储量级别进行储量估算等矿量计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