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种新的元素迁移形式及其地球化学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地壳中存在一种新的元素迁移现象 ,即由于地壳内存在的上升气流将非气态元素以纳米微粒形式垂直迁移至地表 ,迁移距离可达几百米 ,甚至几千米。通过室内模型实验证明 ,元素纳米微粒以上升气流垂向迁移形式为主 ,扩散迁移只占极小部分。列举了宣汉气田及成都平原隐伏断裂上汞污染的二个实例 ,初步讨论这种新的元素迁移现象对地表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于用十二烷基硫醇包覆的金纳米微粒,用Langmuir-Blodgett(LB)技术制备了二维金纳米微粒有序阵列.在单纯的硫醇包覆的金纳米微粒形成的LB膜中,由于硫醇分子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容易导致金纳米微粒的自组织而在LB膜中形成缺陷.为了改善金纳米微粒的成膜性能和提高金纳米微粒阵列的有序性,正十二醇作为添加剂和润滑剂加入到金纳米微粒的氯仿溶液中与金纳米微粒一起形成LB膜.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金纳米微粒的二维阵列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正十二醇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减少用LB技术制备的二维金纳米微粒阵列中的缺陷,提高金纳米微粒阵列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3.
《今日科技》2011,(10):18-19
瑞典查默斯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明一种散色装置,它的主要结构是玻璃板上放有相距约20纳米的一个金纳米微粒和一个银纳米微粒,当一束光从中通过时,其中的红光会偏向金纳米微粒方向,而蓝光会偏向银纳米微粒方向。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吸收性纳米微粒靶向选定细胞后,采用短脉冲激光照射可以得到局部的定位损伤,因此光吸收性纳米微粒作为媒介可诱导可控细胞微效应.激光照射结合有金纳米微粒的细胞可以暂时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激光照射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对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和碘化丙啶的吸收量来判断细胞膜的暂时通透性和细胞的死亡率.通过实验发现,对于Karpas-299细胞,最高的转染率可以达到6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细胞的死亡率和转染率受到金纳米微粒浓度、细胞抗原蛋白和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纳米金和磁性微粒合成纳米金磁微粒,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利用纳米金磁微粒的优异物理化学特性,作为固定葡萄糖氧化酶的载体,为研制新型葡萄糖氧化酶修饰电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采用乳剂和溶液的聚合技术制备了不同电荷密度和胶体性质的阳离子微粒聚合物(CPMP)。论文探讨了阳离子微粒聚合物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用阳离子或阴离子的聚合物与阳离子微粒聚合物联合使用可以改善纸张的匀度和留着率。其机理可能是由干阳离子微粒聚合物的加入产生了更有效的架桥絮聚。另外阳离子微粒聚合物也是一种良好的施胶剂,研究结果表明施胶效果与聚合物添加量.电荷密度和微粒尺寸有关。通过施胶张可以获得更好的光学和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的方法,模拟了球形和立方体金纳米微粒的最近邻原子间距以及结合能. 研究表明,原子数为108, 256的立方体纳米微粒的稳定结构是非晶态,而其他尺寸的球形和立方体形微粒则是面心立方结构. 对于晶态结构,在一定的形状下,金纳米微粒的最近邻原子间距以及结合能随着微粒尺寸的减小而降低;而在微粒原子数一定时,球形金纳米微粒的最近邻原子间距以及结合能的变化量分别要小于立方体形微粒的相应变化量. 由于晶体-非晶转变对于最近邻原子间距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最近邻原子间距可以作为晶态和非晶态纳米微粒的一个判据. 通过线性拟合模拟数据, 定量地给出了形状对于最邻近原子间距变化量的贡献为总变化量的2%,而对于结合能的贡献为总变化量的15%. 本文模拟的最近邻原子间距的数值与文献上报道的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8.
超铁镁岩(超基性岩)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通过红土化作用,可形成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风化壳硅酸镍矿床。其主要工业矿物为暗镍蛇纹石、镍绿泥石、绿高岭石和蜡蛇纹石等。矿床的垂直分带明显,由上而下主要为褐铁矿(赭石)带,中间绿高岭石带或硅质带,淋滤蛇纹岩带或腐蚀岩带,以及原岩带或蛇纹石化橄榄岩带。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巯基乙酸(TGA)-巯基甘油(TGOL)共包覆的胶体CdTe纳米微粒.采用FT-IR、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等现代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与巯基乙酸或巯基甘油单独稳定的CdT e纳米微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巯基化合物稳定的CdTe微粒中同时具有羧基和羟基两种官能基,对于相同尺寸的TGOL和TGA共同稳定的CdTe微粒比单独采用TGA、TGOL稳定的CdTe纳米微粒尺寸均一,有相对高的荧光效率和较窄荧光半峰宽.  相似文献   

10.
纳米Fe微粒的制备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纳米Fe微粒的制备及研究李发伸,杨文平,薛德胜(兰州大学物理系,兰州,730000)纳米微粒通常是指尺寸在10~102nm范围的微粒。近年来,由于纳米微粒在催化剂、微粒磁记录介质、磁性液体、高级陶瓷、粉末冶金和生物医学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国际、国...  相似文献   

11.
我国热带亚热带部分长石风化产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应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偏光显微镜等技术,研究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花岗岩和片麻醉岩风化壳中的长石风化现象。研究区内的长石风化形式主要为化学风化,所形成的几化产物有0.7mm埃洛石、高岭石、水云母类矿物、三水铝石、硅铝质凝胶等,其中以0.7mm埃洛石分布最为广泛,三水铝石仅见于个别地区。  相似文献   

12.
采用TiCl4水解法制备TiO2纳米微粒,并研究这种微粒形成的纳米晶薄膜电极的瞬态光电流特性.利用能带模型和循环伏安特性讨论TiO2纳米晶薄膜电极光生电荷的产生及转移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3.
采用 Ti Cl4 水解法制备 Ti O2 纳米微粒 ,并研究这种微粒形成的纳米晶薄膜电极的瞬态光电流特性 .利用能带模型和循环伏安特性讨论 Ti O2 纳米晶薄膜电极光生电荷的产生及转移动力学规律 .  相似文献   

14.
贵州峨眉山玄武岩区风化壳与成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矿床种类很多,有金,铜,锑,锰和稀土等许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大部分产出的部位包括玄武岩下部界面,上部界面及喷发间期的浅变质熔结凝灰岩层中.这些层位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发生了风化变质过程,出现了红土化,高岭土化,沸石化,硅化和沥青化,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风化壳.本文结合贵州地区玄武岩的特征,对这些矿床的富集层位给予归纳总结,统称为风化壳型的矿床,并且对于赫章和威宁发现的两个稀土矿床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Cr3+掺杂的TiO2纳米复合微粒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酸催化的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Cr3 掺杂量的TiO2纳米复合微粒.用XRD,TEM,UV-Vis等技术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利用该法所合成的Cr3 /TiO2纳米复合微粒尺寸小(约10 nm),粒度分布范围窄;在所研究的掺杂量范围内(x:0~0.1000),该纳米复合粒子的粒径随Cr3 掺杂量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但幅度不大.从XRD中,没有发现Cr2O3相的偏析和TiO2由锐钛矿向金红石的相转变;TiO2的衍射峰随Cr3 掺杂量的增加有宽化和强度减弱的现象.UV-Vis光谱结果显示:由于Cr3 的加入,该纳米复合微粒对光的吸收拓展到了可见区,同时随着Cr3 掺杂量的增加,对可见光的吸收强度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 微粒 ,并制成磁性液体 .研究磁性液体薄膜在不同磁场下的形貌变化 .用磁热重分析技术 (MTGA)研究纳米Fe3O4 微粒样品加热过程的相变 .初步测量在高频电磁场下纳米Fe3O4 微粒混合物的发热效应 .  相似文献   

17.
锡纳米微粒的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液相分散法制备的金属纳米微粒具有不同于单辊法或球磨法制备的纳米微粒的热性能。这种热性能主要依赖于粒子的表面特性而不是粒子大小。通过对锡纳米微粒熔点和凝固点降低的研究,提出了纳米微粒熔点(凝固点)降低的新机理。  相似文献   

18.
溶胶-凝胶法制备SnO2纳米微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几种SnO2纳米微粒的常用制备方法,其中溶胶-凝胶法应用较广泛;论述了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nO2纳米微粒的原理和过程,并对SnO2纳米微粒进行了表征分析,简要讨论了热处理温度对SnO2纳米微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表面修饰MoS2纳米微粒的合成及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液相分散法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二烷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PyDDP)为修饰剂成功制备了MoS2纳米微粒.用透射电镜(TEM)对MoS2纳米微粒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oS2纳米微粒平均粒径约为100 nm.利用四球试验机表征了MoS2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MoS2纳米微粒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无机纳米微粒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超声波分散和离心分离的方法分离出土壤无机纳米微粒.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土壤中无机纳米微粒的形态主要有圆球状、片状、柱状、锥状、核状,并且不同形态的纳米微粒由溶胶向非溶胶状态转化时呈线性凝聚.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组装团聚是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真正机制.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在矿物表面和气液界面能发生自组装作用,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在矿物表面的自组装行为与矿物表面的特性有关,在活化矿物表面容易发生自组装反应,而非活化矿物表面则不容易发生反应,活化矿物表面的自组装与气液界面的组装作用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