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Cu(I)和Cu(Ⅱ)在气态、固态和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以及两的相互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室温下,通过[(PPh3)2Cu(NO3)]与二硫化碳在甲醇和二氯甲烷混合溶剂中反应合成了铜(Ⅰ)配合物[(PPh3)2Cu(S2COMe)],研究了配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光谱性质,并经X-射线结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心铜离子分别与来自三苯基膦的两个P原子和S2COMe-阴离子中的2个硫原子形成四面体结构.配合物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212121,晶胞参数如下:a=0.951 3(2)nm,b=1.807 5(4)nm,c=1.996 8(3)nm;V=343.34(12)nm3,Z=4,F(000)=1 440,Dcalcd=1.345 g.cm3,μ=0.880 mm^-1,R=0.048 7,Rw=0.093 5.  相似文献   

3.
以1,2-(1H-1,2,4-三唑)乙烷为桥联配体(L)和[Cu(dien)](ClO4)2),Cu(en)2(ClO4)2反应(dien为二乙烯三胺,en为乙二胺),得到二个一维链状配合物[Cu(dien)L](ClO4)2(1)和[Cu(en)2L](ClO4]2(2),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热合成技术,成功合成了2种基于Keggin阴离子{XW12O40}4-(X=Si/Ge)的Cu(Ⅱ)配合物:H2[{Cu(4,4′-bipy)3/2(OH)(H2O)}2{XW12O40}].4H2O(X=Si,1;X=Ge,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分析及电化学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基本的性质研究.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它们互为异质同构体,晶体结构可描述为Cu(Ⅱ)离子通过OH-基团和4,4′-bipy分子连接形成了一维Z形链,链与链之间进一步通过Keggin阴离子的两个端氧原子与Cu(Ⅱ)离子桥联,形成二维层状结构;沿b轴方向观察1和2的晶体结构,发现邻近的层与层之间距离为14.9.  相似文献   

5.
本文合成与表征[Cu(gly)(phen)Cl]4H2O新的配合物(gly=甘氨酸;phen=1,10-邻菲罗啉),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差动热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室温液相合成Cu(OH)2纳米线及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室温下于水相溶液中大规模合成Cu(OH)2纳米线的新方法.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研究了所合成的Cu(OH)2纳米线的成分、形貌和结晶性.结果表明Cu(OH)2纳米线的尺寸分布均匀,平均直径约为9nm,长度达数百微米.HRTEM研究表明Cu(OH)2纳米线是含有多晶成分的晶体.根据Cu(OH)2的结构特征和溶液中Cu^2+与配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Cu(OH)2纳米线的形成机制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Fe(Ⅲ)和Cu(Ⅱ)-EDTA螯合物的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作柱中衍生剂,研究了分离、测定Ve(Ⅲ)和Cu(Ⅱ)的EDTA螯合物的最佳条件.在Waters Spherisorb ODS2色谱柱上,以甲醇-水(体积比40:60)作流动相(pH=5.29),在265nm处检测,Fe(Ⅲ)和Cu(Ⅱ)的最小检出限分别为0.053和0.176ng.常见阳离子和阴离子均不干扰测定,用该方法测定了人发中铁和铜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Cu(en)2][KFe(CN)6]}n可通过配阳离子[Cu(en)2]^2+和配阴离子[KFe(CN)6]^2-自我组装而成.这是一种既有磁性又能导电的聚合物,因此可作为磁性材料、化学电源、电子器件、特殊涂层、传感器和电催化作用.本实验利用水热合成的方法制备一个铜配合物{[Cu(en)2][KFe(CN)6]}n,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该化合物的溶解性,并讨论了配阳离子和配阴离子的配比对{[Cu(en)2][KFe(CN)6]}n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和溶剂热方法合成了2个Cu(Ⅱ)配合物:[Cu(C3H2O4)(phen)(H2O)]2·3H2O(1)和[Cu(inic)2(H2O)3]·H2O(2)(phen=邻菲啰啉;inic=异烟酸根).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IR、UV-Vis-NIR吸收光谱、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物性测试.结构分析表明,2种配合物均为单核Cu(Ⅱ)配合物.配合物(1)中Cu(Ⅱ)离子为五配位,配位环境为畸变的四方锥构型;配合物(2)中Cu(Ⅱ)离子为五配位,配位微环境为畸变的四方锥构型.丰富的分子间氢键将它们网联成了2D配位超分子.2种配合物的SPS在300~800nm范围内都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表明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分析讨论了2种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和SPS谱.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散聚合法合成壳聚糖-聚丙烯酰胺P(CMTC-AM-DMC)絮凝剂,研究了该絮凝剂投加量、pH、搅拌强度和时间等因素对Cu2+的絮凝捕集性能,并与聚合氯化铝(PAC)以及实验自制的羧甲基硫脲基壳聚糖(CMT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Cu2+质量浓度为20 mg· L-1,pH=6~8,搅拌强度为150 r·min-1时,投加20~40 mg·L-1的P(CMTC-AM-DMC)絮凝剂对Cu2+的捕集率即可达到90%,PAC的用量为240 mg·L-1,pH为6时,对Cu2+的捕集率为90%.CMTC的用量为1~2 mg·L-1,pH为6时,对Cu2+的捕集率为80%~90%.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不对称双Schiff碱配体N-(3-羧基水杨醛)-N’-(5-氯水杨醛)缩乙二胺(H3L)及其Cu(Ⅱ)单核配合物HCuL(L3H,L的脱氢阴离子,氧化数为3)合成了Cu—Ni异金属三核配合物(CuL)Ni(CuL),并通过IR谱、电子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和性质研究,其组成为Cu2NiC34H27O95N4Cl2;在5-300K温度范围,测定了该异金属三核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并拟合了测定结果,表明该三核配合物的Cu—Ni金属离子间为反铁磁偶合,磁偶合因子J=-88.7cm^-1,g=2.23.  相似文献   

12.
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束对Cu(110)表面进行连续照射,随着电子束辐照时间的增加,Cu(110)表面形貌和结构不断变化,当辐射时间足够长,样品足够薄时,高分辨电子显微术观察像中可以观察到一些条状衬度,我们认为,这些条状衬度是由Cu(110)表面化学吸附O形成Cu-O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该文定义了一族随机集的本性(凸)闭包并研究了它的性质,利用它证明了更广泛的集值(上,下)鞅的可选标样定理。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以聚偏氟乙烯膜为支撑体,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N503)为载体的支撑液膜体系中Cu(Ⅱ)的迁移行为。考察了搅拌速度、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解析相NaOH浓度以及Cu(Ⅱ)初始浓度对Cu(Ⅱ)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搅拌速度为350-400 r/min,料液相pH为5.0-6.0,膜相载体浓度为20-25%,解析相NaOH浓度为0.10mol/L,迁移时间为120min时,Cu(Ⅱ)迁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具有性质(*)和具有性质(**)的模的推广,引入了具有性质(*)和具有性质(**)的模序偶的概念,得到了若干性质,并证明它们是一对Morita对偶序对,最后利用它们给出了自同态环环为除环的模的一个刻划。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文献合成了2,2′-联苯酸,并以其和联苯胺为配体,通过水热合成制备了Cu(Dpda)(Benzidine)2微晶颗粒(dpda=diphenicacid).通过元素分析、IR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TG分析对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机理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η5-C5Me5)2Mo2(μ-S)2S2 和Cu(MeCN)4(ClO4)在乙腈中回流并与PPh3反应得到了簇合物[(η5-C5Me5)2Mo2(μ3-S)4Cu2(PPh3)2 (ClO4)2·H2O.对其进行了红外、紫外光谱和X射线晶体结构测试.并使用Z扫描技术在532nm处测定了其在CH2Cl2溶液中的三阶非线性光学(NLO)性质.结果表明:该簇合物具有立方烷结构的簇阳离子,在溶液中表现出较强的三阶非线性吸收和自散焦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氧化亚氮(N2O)分子单层膜在Cu(100)表面吸附的原子结构。CASTEP计算表明当覆盖度为0.5ML时,N2O分子单层膜在虚拟Cu(100)表面稳定。当N2O分子自组装单层膜吸附在Cu(100)衬底上时,最稳定的吸附位是顶位,此时吸附高度是1.98A,分子与衬底法线之间的夹角是54度,而分子内部的键角是174度。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9.
在乙醇水溶液中以4-氯苯氧乙酸、邻菲啉、Cu(NO3)2.3H2O为反应物合成了配合物[Cu(phen)2(H2O)](NO3)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行表征.该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264 2(5)nm,b=0.728 10(15)nm,c=1.661 4(3)nm,β=123.76(3)°,V=2.277 1(8)nm3,Mr=566,Dc=1.648 g/cm3,F(000)=1 152,Z=4,最终偏离因子R1=0.052 6,ωR2=0.143 1.配合物中Cu离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啉配体的4个N原子以及来自水分子的1个O原子配位.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由CuI和1,4-双(二苯基膦)丁烷(dppb)合成的双核配合物Cu2(μ—dppb)2(μ-I)2,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a=1.8206(4)nm,b=1.5219(3)nm,c=1.8280(4)nm,V=5.0650(19)nm^3,Z=4,R=0.0443,wR=0.0832,S=1.086.该化合物是一个双核结构,对称中心位于两个铜原子连线的中点处.其结构特点为一个双环骨架:外环由Cu—dppb—Cu—dppb组成一个十四元环,内环由两个Cu^+和两个I^-离子组成一个四元环,两环基本相互垂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