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姬慧民 《科技资讯》2013,(14):133-134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环保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为研究对象,论文从生态-生物方法和物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性探讨,全文是笔者阅读大量文件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城市河道水体修复技术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性探讨,根据河道水体污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修复技术十分重要,对于大型河道水体治理,常常采用几种技术组合进行处理。这些技术只是对被污染的水体采取的一种末端措施,最根本的还是要削减河道污染源的排入,保持河道清洁、清淤清杂,以减少污染源的人为性和外源性。避免污水直排河道,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对于超标排污者,严格依法查处。建立有主有从、有统一监管、有依法分管、职权和义务清晰、高度协调、高效运作的水环境管理体制,这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口的快速增长,河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水体质量的改善和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河道整治办法中,水体生态恢复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技术的施工效率高,施工过程较安全,能够有效节省施工开支,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本文主要围绕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相关概述、目前我国河道整治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将伊乐藻引入生态型河道受损水体修复中,通过室内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伊乐藻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伊乐藻是修复受损水体较理想的材料,伊乐藻对总氮(TN)、总磷(TP)和CODM。的累计去除率,在夏季分别为61%、89%和34%;在冬季分别为25.74%、26.59%和10.93%;伊乐藻对水体的净化能力高于菹草和金鱼藻。同时,探讨了修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通过宏观的质量平衡估算,1g伊乐藻在1a内可以从1L水体中去除TN、TP和CODMn分别达到44.57、15.42和31.13mg。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将菹草引入生态型河道受损水体修复的可行性,通过室内实验系统地研究了菹草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菹草是修复受损水体较理想的材料,菹草对总氮(TN)、总磷(TP)和CODMn的累计去除率,在夏季分别为66.45%、91.05%和46.06%,在冬季分别为25.74%、26.59%和10.93%;菹草对水体的净化能力高于金鱼藻和狐尾藻.文中还探讨了修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通过宏观的质量平衡估算,1 g菹草在1 a内可以从1 L水体中去除TN、TP和CODMn分别达到44.70、13.38和35.13 mg.  相似文献   

6.
蒿海磊 《广东科技》2014,(12):83-83,71
城市河道是城市水网的关键组成,城市河道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防洪排涝、抗旱救灾的重要功能。但是,近几年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有关部门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忽略了对于城市生态保护的关注,使得河道的生态功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通过研究目前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分析了城市生态河道修复与治理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复方案,为促进城市有关部门更好的做好城市生态河道修复与设计工作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河道,是城市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保障城市防洪泄水的重要水利设施,也是城市环境独特的风景线。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城市规划及建设的各种弊端,河道的生态系统受到了污染和破坏,对河道景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曹仲宏2010)。该文提出了城市河道景观的特征,并对城市河道景现存在的问题以荆州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河道生态修复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从国内现状对河道生态修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花椒种植已成为部分地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主要举措,但花椒的栽培品种混淆问题和地力维持问题却引发人们思考。文章概述了花椒属分类学上的主要种和栽培上的主要品种,就当今敏感的环境保护、地力维持方面概括分析了同行对花椒种植的生态功能表达研究的情况,同时针对我州发展的花椒产业,提出了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栽培发展方向和需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领域。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城市河道生态指数,促进其绿色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的分析与探讨研究.在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基础上,通过划分生态修复分区与生态单元、生态保护修复模式选择、生态修复工程布局与时序安排,提出一种全新的修复方法.通过应用实例分析证明,新的修复方案在应用到实际能够有效提高城市河道生态指数,促进...  相似文献   

10.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组成与生态修复指导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组成,包括计划编制、计划实施、效果评估、适应管理和成果宣传等5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并参考美国环保局总结的生态修复经验,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包括河道在内的生态修复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1.
城市河道生态驳岸多样性形式与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对环境的要求,提出城市河段生态治理的意义;结合城市河道的生态问题,对河道多样性生态驳岸形式的基本概念、其基本构造形式、工程适应性、技术应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技术探讨;结合组成结构,提出了生态构成典型驳岸的特点和生态功能的组成.  相似文献   

12.
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污染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污染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分析总结该技术治理效果,为今后类似河道治理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研究城市河道生态驳岸对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对国内外主要的生态驳岸进行了介绍,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工程应用和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优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阜新市区十条主要河道治理情况,对城市河道治理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大型水生植物对水体修复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大型水生植物对氮磷、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的吸附降解以及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的机理、效果和应用现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红枫湖、百花湖水体的生态修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姚俊杰  沈昆根  安苗 《贵州科学》2007,25(Z1):144-149
红枫湖、百花湖是贵阳市郊两个重要的淡水湖.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为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湖体水生生态系统受到较大冲击,水质变劣,湖体富营养化过程加剧,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湖体水污染的综合治理中,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控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技术,采用水体生态修复的方法,利用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微生物的补充,恢复两湖水体的水生生态系统,通过水体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将实现红枫湖、百花湖水体水质稳定、长期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河道是城市内唯一流动的、连续的元素,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依托与基础。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还要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点及水流的多样性。文章分析了城市河道生态被破坏的原因,并提出城市河道生态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这种技术具有投资省、能耗低、效果好、长期稳定等优势,因此在污水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主要方法,给出了利用此技术修复温州滨海园区蓄水河(10 000 m3/d)的工艺设计方案。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可达到应有的设计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9.
水体扰动对黑臭河道内源氮营养盐赋存形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套模拟河道底泥再悬浮装置,设定4个不同水体扰动强度的工况以及1个不扰动对照组,测量了不同水体扰动强度产生的流速以及溶解氧(DO)浓度变化情况,并据此计算出不同工况的雷诺数(Re).研究了不同扰动强度下氨氮、亚硝氮、硝氮和总氮在上覆水、浮泥层间隙水和黑泥层间隙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曝气扰动强度引起不同溶解氧梯度分布,并导致底泥中内源氮营养盐赋存形式之间的不同转化途径,其中流速为28.8~32.0cm/s时,Re为1810~2113,DO平均值为5.08~7.50mg/L,上覆水中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最好,表明曝气扰动对底泥内源氮中氨氮和总氮的转化行为影响最大.与不产生曝气扰动时相比,由于曝气复氧作用,浮泥层呈现较高的亚硝氮和硝氮浓度,这导致二者分别向上覆水和黑泥层扩散.对于扩散至黑泥层的亚硝氮和硝氮,会在缺氧或厌氧环境的黑泥层中进一步通过反硝化或厌氧氨氧化途径实现对内源氮的完全脱除.  相似文献   

20.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城市河流形态单一、污染严重、萎缩、景观缺乏等问题,提出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具体程序。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发展的3个阶段,最后提出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和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