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文学批评家都曾注意到《春秋》“石五六鹢”之句对我国古典诗文产生的深远影响,但是却忽略了它最为重要的影响其实是基于两种不同读法而形成的。一种是由《春秋穀梁传》而衍生的解读,强调“石五六鹢”的语法性修辞功能,即修辞史上的“交蹉语次”,这使古典诗文在句法安排上出现新变;一种是由《春秋公羊传》而衍生的解读,强调“石五六鹢”语义形成的时间线性发展顺序,这开启了古典诗文“感官优先”法则的先河。两种读法的诗艺意味在唐宋时被广泛发掘出来,从两方面影响诗文艺术技巧,都具有积极的文学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韦庄《又玄集》文学旨趣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又玄集》重清丽的文学思想在晚唐有独树一帜的意义韦庄《又玄集序》云:“谢玄晖文集盈编,止诵澄江之句;曹子建诗名冠古,唯吟清夜之篇,是知美稼千箱,两歧爱少,繁弦九度,《大》殊稀。入华林殊树非多,阅众籁而紫萧唯一。所以撷芳林下,拾翠岩边,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宝;载载琢,方成瑚琏之珍。故知颔下采珠,难求十制;管中窥豹,但取一斑。自国朝大手名人,以至今之作者,或百篇之内,时记一章,或全集之中,微征数首。仁摄其清词丽句,录在西斋;莫穷其巨派洪澜,任归东海,总计其得者,才子一百五十人,诵得者,名诗三百篇…  相似文献   

3.
数字从一至十,只“三”字为平,馀皆仄声。考“十”字,前人曾作平声,但一般字典、辞源、辞海以及韵书皆以为仄。兹举数例,以证“十”之可平,读“忱”音。如杜牧《江南春》:“十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诗首四字“十里莺啼”,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一首之中两“十”字,且五字连仄,人皆喜诵此诗,均以不协平仄为病。此诗完整无疵,失粘之处,皆已救活。第三句第五字“八”应平而用仄,由结句第五字“烟”字救之。“十”字读“忱”音,则全首平仄皆协,不愧名作。此诗“十”读忱音,孤证不足取信,兹再举蔡…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地形训》部分语辞的解释或可商榷:“陆径三千里”当作“陆注三千”;“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不必疑误;“沙棠、琅玕”并为树名;“渤海”为西域塞外之水名;“倍”即“照原数等加”之意,不必训为“陪”;“竹箭”为大名冠小名之例;“蛤”字不必疑误作“蚧”;“菽,豆”之训以汉时语释古语;“菽夏生”之注当作“菽,火也。火旺而生,水旺而死也”。  相似文献   

5.
拗体三论     
拗体是汉语诗律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拗体的讨论,由来已久,从来到清,直到今天,都是一个未了的话题。本文结合杜诗中的拗体,就三个问题略陈管见,请方家指正。一、拗体的定位:律古之间较早注意到诗中之“拗”,并给予理论界定的,当数编纂《流奎律髓湖方回。他专列“拗字类”一卷,并在《序》中说:“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相愈峻峭。”方回这段话有三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一是提出“拗体”即“吴体”;二是指出杜诗拗体的数…  相似文献   

6.
“唧唧”表“叹息声”曾为主流说法。由于没解决入声字可表示叹息声等音韵问题,而受到质疑,以致1979年版的《辞海》把释义由旧版的“叹息声”改为“织机声”。本文从语音的角度补证叹息说,认为: 入声字能表叹息声;“叹息声”、“虫鸣声”来源于不同的反切,后来合流;释为“织机声”在音理上无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7.
论王延寿赋     
王延寿是西汉时代一位特出的文学天才。《后汉书》本传及李贤注言其生平甚略,大致云:延寿为楚辞学家王逸之子,字文考,一字子山,有隽才。年二十余时渡湘水溺死。这位早熟而早夭的慧星式人物,在辞赋史上留下了《鲁灵光殿赋》、《梦赋》和《王孙赋》三篇杰作①。其中“延寿《灵光》”与“相如《上林》”,“孟竖《两都》”、“张衡《二京》”等巨制并称,为他赢得了魏晋以前十家“辞赋之英杰”的殿军地位(《文心雕龙·诠赋》)。而《梦赋》、《王孙赋》作为赋史上同一题材的开山之作,也是文质兼胜,才情特出的名篇。如着眼于赋史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句法上,量词一般不单独运用,常要同数词或指示代词结合起来作为语言的运用单位,历来有“数量词”之说,其丰富的修辞效果是由二者共同组合展示出来的。如“一叶轻舟”、“两撒胡子”,设想去掉数调,其“轻舟”的单个数量与形象、“胡子”的“撇”状如何显示?或者去排量词,只有数,而无具体类别与形象,都不能达到预定的表达效果。因此,一些论著中单独论述为数词或量词的修辞作用,截然分为一种因素的功效,是不够科学的。数词与量词的组合,在表达中,不止表示一种数与量的意义,还能表达出比喻、比拟、层递、夸张、对比、数诺…  相似文献   

9.
《老子》全书仅用5534字,就将宇宙万物的本原──“道”,形象、生动地阐述得明了透彻。本文特从(一)譬喻,(二)感叹,(三)顶针,(四)回文,(五)重言,(六)连问不答,先问后答,(七)正反相衬,(八)数字排列,(九)“不而”与“而不”,(十)排比,(十一)对比等方面的修辞艺术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说过:“讲析课文,无非是把语句讲清楚。”句子教学在中学语文课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句子是由字、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逻辑形式、修辞手段组合构成的。它是字、词、语法、逻辑、修辞等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产物。因此,在句子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上述语文知识去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句子的内容和特点,从而巩固并加深对上述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句子也是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因此句子教学在分析文章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更有重要的作用。总之,抓好句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1.
漳州方言的语气词“啦”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词“啦”是漳州方言典型的特征词之一,根据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对其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探讨是必要的。“啦”可用于各种句类的句末和句中,起着加强某种语气或增添某些感情义素的作用。其形成时间当在清末之后,是由句末语气词“哪”变音发展而成的。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闽方言之中有不少语词(尤其是单音词)往往写不出适当的汉字。此一现象,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字现象,语言学界称之为“有直无字”。严格地说,则应称为明白某词语的音、义,而不明其对应的汉字形体符号当作何表示。而对此类字词(或语词)的考订工作(即我们通常所谓的“考本字”),对汉语方言调查与研究来说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对于存在大量“有音无字”语词的闽方言来说,尤属一项值得探索的有意义工作。先师黄典诚教授的遗著《闽南单词语典》①,及其所主持编纂出版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护,采取传统语言学中…  相似文献   

13.
西周宗法制度与《诗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王国维先生分析殷周制度不同时说:“故夏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文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观堂集杯·殷周制度论》453-454页)他后来还对此制度初始的情景作过…  相似文献   

14.
王、裴高下     
画面化并不是王维独家之秘,与之同咏辋川的裴迪也时有佳作如画。如《白石滩》云“日下川上寒,浮去谈无色”;如《辛夷坞》云“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至如《木兰柴》云:“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一个“乱”字将鸟鸣之碎与溪流之飞溅打成一片,更是一幅有声画,直逼王维。王维高明在不泥实事,能以心境净化环境耳。以《宫槐陌》为例,工作云:“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裴作云:“门南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裴作极力要写出幽栖之寂静,故云:“落叶无人扫”,但意味也止于此。…  相似文献   

15.
一学界对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的问题历来探讨颇多,但仍不出两个方面:一、认为归隐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归宿,出仕只是解决温饱问题;二、认为出仕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归宿,归隐只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二论都确凿有据,但问题也在此。认为归隐是陶渊明伯人生理想和归宿的,可以从陶铸中的“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①、“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②“凄迟固多娱,淹流岂无成?”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句中轻易地找到依据;然而,此论不能解释存在于诗人归隐生活中的另一面:人生伪孤独、失志和贱贫之悲⑤。尤为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6.
宋代赵次公的《杜诗先后解》,除字词的音义、典故的出处之外,还增加了诗学批评与研究的内容。受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等创作理论的影响,赵次公注释中的研究内容包括杜诗的用典之法及诗格、对仗、倒装、句眼等诗歌技巧等方面。其中,对用典的分析包括专用、借用、直用、翻用、用其意、展用、倒用、抽摘渗合而用、用事之祖孙、暗用、化用、贴用方面。赵次公《杜诗先后解》寓批评于注释中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诗学阐释,在诗歌注释史上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汉俳是在借鉴日本俳句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可以带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年轻的汉语诗体,其体裁特征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从与日本俳句、中国其他古典诗体的比较以及汉俳自身建设的角度看,汉俳应该成为这样一种具有古典韵味的新格律体汉语诗歌体裁:十七字,三句“五、七、五”式;参照古典诗词规则押韵并遵循一定的平仄规律;可以考虑如何探索季语的运用;所采用的声韵系统可以遵循“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原则,既可以用旧声韵,也可以用新声韵,但同一首作品中不可混用。  相似文献   

18.
元人周德清,向以所著《中原音韵》为世所知,时谓“德清之韵,不独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见地位之显。然其在曲学界影响最大者,则莫过于该书自序中如下一段话:乐府之盛,之各、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绅及门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现其所述,日忠日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寥寥数语,却颇有认识价值。首先,末二句为今天判定关汉卿等元曲大家之生卒年提供了重要佐证,确属不可多得。其次…  相似文献   

19.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反对词中隶事(用典),对代字深恶痛疾;对于化句式的用典,却表现得颇为宽容。在词创作实践上,王氏对事典和代字的使用虽有所节制,但并未达到《词话》所倡“不使隶事之句”与“忌用代字”之高标;大量化用前人诗词之成句,则是《人间词》创作上一大特色。王氏主要基于其以康德、叔本华哲学为根柢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反对用典,其晚年的词作,与这种词学用典观已经完全异趣。  相似文献   

20.
漳州方言句首常有个语气动词“啊”.这种句首加语助词的情况在先秦典籍中不乏其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则已匿迹,在汉语诸方言中也属罕见。本文就此语言现象进行讨论。一、“啊”的语音形式句背语协调“啊”有两种读法.1.1“啊”读作〔ag‘’〕。在心理节奏与外在言语节奏都较快的情况下,句首常出现短促的喉塞音“啊(ag”)”,近似本方言的阴人声。然阴人调值是“32,因句首“啊(a?53)”处于发言之端,发音时发音器官校为紧张,调型必然由低变高。例如:(为减少排版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