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阿格里帕三难问题是当代知识论的核心难题之一,以克莱因为首的无限主义者认为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都不能解决该难题,只有无限主义才是解决该难题的唯一路径。本文介绍了无限主义的主要思想之后,回顾了针对无限主义的"有限心灵"与"辩护何来"两个核心反驳与无限主义者的回应。最后本文指出,无限主义错误地把对于信念理由的无穷追问当成是我们的认知模范和理性精神的体现,这个错误导致命题辩护与信念辩护的巨大鸿沟,并且我们有理由反对说,对于理由的无穷追问并不是我们的认知模范。最终看来,无限主义并未圆满解决阿格里帕难题。  相似文献   

2.
认识论的辩护主要分为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针对两者各自的理论困境,哲学家们提出了基础融贯论、无限主义、文本主义(contextualism)等理论,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而将融贯主义的辩护运用到经验科学领域中会出现最大的难题--"辩护的循环".哈索克·张(Hasok Clrang)从早期温度测量的案例研究着手,揭示出此段科学史中融贯主义的"辩护的循环"难题可以通过认知迭代得以解决.认知迭代的两种机制--丰富和自纠的交互作用,使创造温度显现出一种传统主义和多元主义结合的科学进步图景.  相似文献   

3.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一直坚守着对心理因果性的辩护,近年来,一种新的辩护策略是从因果关系切入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大研究趋势:第一,对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存在符合法则学特征的规律要求逐渐被弱化;第二,因果关系在本体论上的实在性要求逐步被弱化甚至消解。干预主义因果理论同时符合这两大趋势,根据这一因果理论,心理因果性是能够成立的。本文以干预主义因果论为基础,分析了因果排他性论证从前提到结论的多个不合理之处,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立场做辩护。  相似文献   

4.
知识的信念假设指出信念的辩护性取决于认知者所持的信念。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在辩护的过程中均容易陷入无限后退的困境。从实践理性考虑,可将信念的理由归为行为。信念的行为保证即S应当知道/相信p,如果S实施与p一致的行为;但这一规则不具有逆向作用。它是对知识"三元标准"的补充而非取代。信念的行为保证旨在验证信念度,具体的运用需要区分辩护视角的"我者"与"他者",避免"第一人称错误"。  相似文献   

5.
数学虚构主义在当代数学哲学中是一支影响很大的反实在论。这篇文章讨论的虚构主义主要是启发性的虚构主义、算子(或元)-虚构主义、对象-虚构主义和比喻性的-虚构主义。这几种虚构主义都面临着不完全性的问题,虚构主义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回应。这篇文章在指出这些回应不成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解决不完全性问题策略:释义性办法,就不完全问题,对各种形式的虚构主义提出一个统一的辩护。  相似文献   

6.
表征主义认为经验的现象性特征可以由其表征内容得到说明。布洛克援引心理学中卡拉斯科等人关于隐性注意会改变经验现象性的实验结果对表征主义提出了独断性论证。文章将考察两种有代表性的对该论证给予回应的理论:注意—指示理论以及不确定解释理论;通过分析指出这两种理论都不能实现对表征主义的辩护,同时也指出布洛克的独断性论证本身也并非一个很强的论证。  相似文献   

7.
认知渗透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认知状态有时会反过来影响知觉经验。认知渗透似乎对知觉辩护构成了威胁。西格尔以独断论为例,说明了认知渗透是如何给知觉辩护带来问题的。她的结论是,独断论无法应对来自认知渗透的挑战。本文表明,独断论之所以会面临认知渗透的问题,是因为它被理解为承诺了认识论的现象主义,即知觉经验可单凭它的现象特征提供辩护。但新独断论抛弃认识论的现象主义,因而不会有认知渗透的问题。相反,认知渗透恰好表明,新独断论是适切的。  相似文献   

8.
简单性原则,有时候也称为"奥卡姆剃刀",是科学和哲学中均被广泛接受的一个认知规范。然而,传统上针对简单性原则的哲学探究往往集中于美学的、神学的或实用的分析中,而缺乏充足的以认知理性为基础的辩护依据。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辩护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认知辩护,但只局限于其证伪主义科学观之下作为一种挑选研究假说的方法论规范,且仅适用于可证伪的科学命题。本文给出的潜在检验辩护则试图从理论采信的角度指出,理性的认知主体应当采信简单的理论,因为更简单的理论经受住更多的潜在检验。  相似文献   

9.
“倾向”在当代哲学讨论中,特别是形而上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使得倾向的形而上学有必要得到严肃对待。不过,倾向的形而上学问题一直富于争议,本文尝试用关于倾向、性质以及倾向性质的三个问题,展示倾向的形而上学研究的基本图景:倾向与非倾向是对世界的真实区分吗?这种区分是针对性质的吗?倾向性质是实在的吗?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示了形而上学领域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争。其中,作为一种彻底的和统一的反休谟主义进路,倾向本质主义对以上三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回答;而且,从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两方面的理由来看,倾向的本质主义进路是最值得辩护的。  相似文献   

10.
过去四十多年来,索萨为一种复杂和深刻的知识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辩护,开辟了一个新的知识论流派,即德性知识论。这是一种基于理智德性的知识理论,它试图从信念形成的过程可靠性转向认知主体能力的可靠性,从而为知识寻找一个更为宽泛和稳定的基础。然而,一方面它可能具有可靠主义的通病,例如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他的德性概念过于单薄,而且基本上是后果论式的,在解释力上存在缺陷。尽管如此,这是一条通向知识的希望之途。  相似文献   

11.
Cauchy’s contribution to the foundations of analysis is often viewed through the lens of developments that occurred some decades later, namely the formalisation of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epsilon-delta doctrine in the context of an Archimedean continuum. What does one see if one refrains from viewing Cauchy as if he had read Weierstrass already? One sees, with Felix Klein, a parallel thre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alysis, in the context of an infinitesimal-enriched continuum. One sees, with Emile Borel, the seeds of the theory of rates of growth of functions as developed by Paul du Bois-Reymond. One sees, with E. G. Bj?rling, an infinitesimal definition of the criterion of uniform convergence. Cauchy’s foundational stance is hereby re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2.
Two fundamental approaches to the comparison of classifications (e g, partitions on the same finite set of objects) can be distinguished One approach is based upon measures of metric dissimilarity while the other is based upon measures of similarity, or consensus These approaches are not necessarily simple complements of each other Instead, each captures different, limited views of comparison of two classifications The properties of these measures are clarified by their relationships to Day's complexity models and to association measures of numerical taxonomy The two approaches to comparison are equated with the use of separation and minimum value sensitive measures, suggesting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n intermediate sensitive measure to the problem of comparison of classifications Such a measure is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separation sensitive and minimum value sensitive componen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intermediate measures is contrasted with the two extremes The intermediate measure for the comparison of classifications is applied to a problem of character weighting arising in the analysis of Australian stream basinsWe thank Bill Day, Mike Austin, Peter Minchin and two anonymous referees for many helpful comments We also thank P Arabie for useful discussion of consensus methods and character weighting  相似文献   

13.
传统技术理论无论是工具理论还是实体理论,都视技术为一种天命,认为人类无法干预技术,只能"接受它或抛弃它",因此人类无法解决技术问题。在芬伯格看来,任何一种技术都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技术具有社会性。技术的社会性决定了技术不是天命,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技术的民主转化来变革技术,从而解决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芬伯格通过技术的变革来解决技术问题,不仅为我们思考技术的本质和解决技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为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华莱士与达尔文共同发现了自然选择原理并引发达尔文革命已经成为我国公众理解进化论历史的常识之一,这种理解带有辉格史色彩,在皮特.鲍勒的非达尔文革命视角下可以也值得得到重新的审视。华莱士与其他有可能成为共同发现者的生物学家一样,其思路与达尔文存在本质差异,达尔文对华莱士事件的反应主要也是出于一种学术之外的考虑。19世纪进化论的主线是斯宾塞主义而不是达尔文主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是独树一帜的,并且是早熟的,澄清这一点有助于理解国外非达尔文产业的前沿动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和评论了近40年来国际上众多科学家研究生物能量沿蛋白质分子传递的机理、理论及其实验验证情况。生物能量传递理论是迅速发展的非线性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和结晶,是生命科学中第一个从微观原子分子水平上建立起来的一个系统理论,也是分子生物学和复杂生命现象作定量描述的第一次试验,从而引起了国际科学界极大和广泛的关注。可以说,生物能量传递理论是生物学向理论生物学迈进的重要一步,它将推动生命科学从实验生物学向理论生物学发展,不但可推动包括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电磁学和电磁医学等在内的生命科学的发展,而且能加快高分子物理、波谱学和现代物理仪器的发展步伐,其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于索萨关于默认假定的理论所存在的一个潜在问题,即索萨所声称的其理论与闭合原则的不相容性。基于索萨的"默认假定"概念与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枢轴承诺"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本文试图从两种流行的枢轴知识论--怀特的资质论和普理查德的非信念论--中为索萨理论寻找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本文主张默认假定属于"接受"这一非信念命题态度,因而索萨可采用非信念论对与闭合原则相容性问题的解决策略,同时又可规避非信念论所面临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无表征智能是美国著名机器人制造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提出的一种智能理论。布鲁克斯认为,传统人工智能在建造机器人时,采取的是"感觉-建模-计划-行动"框架,这种框架在表征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实际上,机器人的行动方式完全不必如此复杂,只需要两个步骤就可以:即感觉,然后行动。我们在建造机器人时,完全可以放弃表征范式所要求的那些复杂的计划、映射和认知等表征内容,而采取基于行为的包容结构。在包容理论指导下,布鲁克斯制造了"艾伦"、"赫伯特"、"成吉斯"、"考格"等机器人。布鲁克斯的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遇到一些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在劳丹之后,科学哲学似乎沉闷了一段时间,但现在终于出现了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型的科学哲学。从次协调逻辑的视角来解读,作为科学哲学中心问题的合理性、进步、真理三者统一于协调。科学的直接目标是增强理论的协调力,间接目标是真理。科学是在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运用中发展的。冲突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进步。进步在于理论协调力的不断增强。合理性在于协调性,协调是进步的理想状态,是间接逼近真理的手段。一个理论被称为真理,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协调力。因此,合理性标准、理论进步标准、真理标准三者实际上可以统一于一个标准,即协调力标准。这就是次协调逻辑的哲学精神,也是协调合理性模式的精髓或本质。  相似文献   

19.
The main aim of this work is to contribute tothe eluci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by comparing three different views about thismatter: the view of Fred Dretske's semantictheory of information, the perspective adoptedby Peter Kosso in his interaction-informationaccount of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thesyntactic approach of Thomas Cover and JoyThomas. We will see that these views involvevery different concepts of information, eachone useful in its own field of application. This comparison will allow us to argue in favorof a terminological `cleansing': it is necessaryto make a terminological distinction among thedifferent concepts of information, in order toavoid conceptual confusions when the word`information' is used to elucidate relatedconcepts as knowledge, observation orentropy.  相似文献   

20.
随着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发展,塞尔对专名的研究由前期的"簇摹状词"理论转到"簇意向内容"理论,其研究方向也由语言哲学转向心灵哲学。塞尔认为专名的含义就是意向内容,指称是由一根意向内容的,因果历史链条决定的。本文指出,由于塞尔忽略语境因素,且意向内容本质上是心理的因而是私人性的,这使专名的意义在其理论中失去公共性。本文对塞尔、克里普克和陈晓平三人的因果历史理论作了比较和评价,进而指出,在语境中两种因果历史链条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