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东科技》2006,(6):4-4
由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贸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圆满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科博会主题报告会并致辞。陈至立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加强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鼓励在中国设立重要的国际学术组织或办事机构;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加…  相似文献   

2.
对标北京“两区”建设要求,文章研究国际孵化平台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的实践路径,为进一步促进“两区”建设中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开放提供参考借鉴。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座谈获取丰富材料,按照资金、人才、技术、空间、信息等资源要素维度,对国际孵化平台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的实践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国际孵化平台是吸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要素的重要载体,需要进一步引导支持国际孵化平台做大做强,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政策,营造适宜于国际人才集聚发展的政策环境,增强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化服务能力,搭建国内外信息沟通交流的创新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3.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的第四职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背景给高职学生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文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分析、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我院学生工作的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阐述,认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进一步加深高职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理念、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拓宽高职学生的国际视野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外高校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国际化的环境,如何帮助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非政府组织走出去开展国际活动。本文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和不足,明确了社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中国社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技潮》2004,(3)
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始终以发展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为己任,密切与政府有关部门、科研机构、知名学府、制药企业及相关组织和学术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大力促进产业界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下设:项目培育与投资管理部、战略研究部、行政与信息环境部、财务部。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  相似文献   

7.
高校涉外管理干部队伍素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活动愈来愈广泛。正确对待国际交流,提高涉外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国际交流工作的效益,对促进我国高校与国际接轨,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际化形势下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国际交流工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面临着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任务。如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形成共同愿景,打造国际化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国际化,广泛使用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学生及师资来源国际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入国际教育组织,加快与发达国家进行学历学位互认的进程,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与国际接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9.
十年能代表什么?改变什么?十年,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到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科博会的发展可以用风风火火来形容。走过十年,科博会不但成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国际交流和产业合作的重要载体,而且已经成为展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沟通中国与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桥梁,促进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参与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0.
行政组织环境是行政组织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活动和内部管理活动时所面临的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组织存在、发展以及活动的各个因素之和。任何行政组织都是特定国际政治背景下的行政组织。都要和国际环境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换,认真分析和充分认识行政组织的国际政治环境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转变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首都科技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之路.首都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集聚优势突出,已经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之一.文章回顾了北京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客观反映北京科技发展的特点,展望首都科技事业的未来,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科技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下,不断推进体制改革、提高科技投入效率、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必将推动首都科技事业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2.
郑巧英  张浩 《科技潮》2010,(1):28-31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下.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占领一席之地是一个区域进行创新发展的主要基础和战略性选择。北京作为全国的知识资源高度集聚的区域.整合创新资源优势.提升创新能力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新科技的爆炸式发展和大科技时代的到来方面使政府成了科技创新最大的投资者与受益者.  相似文献   

13.
<正>高等院校外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在当前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形势下,高等院校的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将越来越重要。 我校的国际交流工作最早开始于1954年,当时,林业部邀请波洛文根、巴布斯金、沃洛兹科依等前苏联专家来校访问、讲学,介绍经验。 从1955年开始,我校先后选派了一批教师去前苏联留学。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回国的留学生均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为我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中坚力量,在我国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政策梳理和文本分析,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刻剖析了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在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方面的趋同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京沪深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体系具有高度趋同性和显著差异性,北京、上海的完备性和系统性更好,深圳的政策视野更加聚焦聚力粤港澳合作,更倾向于引进集聚国际化高端人才和优质要素。基于新时代新需求,文章提出京沪深三地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更加注重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设计、以我为主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进行制度型开放创新及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等,以持续深化开放创新。  相似文献   

15.
徐冠华指出,科学发展的动力在于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撞击。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吸纳他人的智慧和技术优势,这符合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自主创新要建立在不断扩大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战略思想之上。一是全球化的环境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可能。当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组织实施大科学计划,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这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科技全球化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  相似文献   

16.
刘思作 《科技信息》2010,(12):46-46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外事部门应当及时在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不断寻求新形式、新内容和新发展,为全校的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服务,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高效管理部门。文章简述了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职能及高校外事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外事工作应当强化外事管理职能,加强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为依托发展北京大都市商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的北京,既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都城,也是有着强烈现代色彩的商业大都市.近些年来,北京商业整体面貌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一些著名的国际商业大都市比,在商业的规模、布局、商业文化氛围、商业结构、市场定位以及商业形象等方面仍有欠缺.结合北京特色发展北京商业,这应该是北京未来商业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原则,而以文化为依托发展北京商业应该是未来北京发展国际型大都市商业经济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国际合作发表科技论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北京大学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贡献。对北京大学整体、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 SCI 论文发表情况作出分析, 说明国际合作对北京大学科研发展的作用, 并就深入发展 国际科技合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翻译工作是传播异国文化、沟通民族思想、建立相互联系、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高校作为开展国际交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国外智力引进工作相当大程度上是在高校进行的。翻译人员只有在语言、知识面、思维方法和道德品质上下功夫,才能顺利完成翻译任务,提高国际交流工作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第25届国际弹道大会”将于2010年5月17—21目在北京召开。是中国常规兵器领域开展的一项重要学术交流活动,是提高我国兵器科技学术水平,进而促进兵器工业创新发展,增进国际民间交往,寻求更大范围国际交流、合作的一次重要机会。详细信息见中国兵工学会网站:www.cos.org.cn,或第25届国际弹道会议专用网站:www.ISB2010.c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