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作为广义自然的一部分,只能在遵循自然整体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存在和发展;相对于宇宙整体运行的无限造化,人类的所谓无限创造力仅仅是一个无限小量;从心理和行为的表现方面来看,成熟形态的劳动、语言和意识使人成了一个具有新质的自然存在物,使人类社会成了“人化自然”的核心部分;在人类化的各种形式中具体实现着“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无论是心理模式、心理过程还是行为模式、行为过程,或是精神产品、物质产品,它们都是人的世界对自然世界的展示,也都是自然世界在人的世界中的实现;人是一个自然与社会,生理、心理与行为的多维存在的统一;人的遗传结构中编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体发育的信息程序:一种是保证个体最一般的基础性生理、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第一维结构生成的决定论式程序;另一种是规定某些可能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第二维结构建构的非决定论式程序;人的本质是非决定的、开放的,人只能是一种在多维的综合中生成、建构和创造着自身本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关于系统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向自然攫取的强度和速率与日俱增,进而产生了全球性的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因果生克关系,构成一个“问题群”。要对这样的“问题群”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运筹,任何传统的单一学科都显得无能为力,因而必须采取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式。最近,由国际高等研究机构联合会(IFIAS)、国际社会科学协会理事会(ISSC)和联合国大学(UNU)联合制订的“全球变化中的人类作用计划(HDGCP)”明确提  相似文献   

3.
用系统思想解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各执己见、相持不下。长期以来,人们从人的主体性角度解读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螺旋式发展过程。系统思想则从生命有机体以及多学科角度,以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思想探讨世界的“平衡-非平衡-平衡”、“有序-无序-有序”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4.
竞争协同律是系统论的基本规律之一,从这个规律来看,人类与自然自始至终存在竞争协同关系。不过,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竞争协同经历三个阶段:原始竞争协同、对立竞争协同、能动竞争协同。发挥人类的能动竞争协同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网络比比皆是,从互联网、万维网到神经网、生态网,从交通网、电力网到经济网、疾病传播网.网络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以发现无标度网络为新启端的复杂网络研究在国际科学界蓬勃开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对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复杂网络的研究,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定于2 0 0 4年9月上旬在杭州举办“复杂网络研讨班”.研讨班的主要内容:( 1 )讲述无标度网络、小世界网络、随机网络方面的经典性文献,有关文献的中英文本均已汇编成册;( 2 )国内外复杂网络研究的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人 -机 -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市海淀人 -机 -环境系统工程研究会定于2 0 0 2年 1 0月在广东省湛江市 (海南省海口市 )联合召开第三届全国人的可靠性和人 -机 -环境系统可靠性专题研讨会。现将研讨会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征集论文的范围凡涉及“人的可靠性”及“人 -机 -环境系统可靠性”(以下简称“系统可靠性”)的论文均可参加本次专题研讨会 ,主要内容包括 :1 )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2 )人的可靠性评价方法 ;3 )人的可靠性测试方法 ;4)人的可靠性模型 ;5 )影响人的可靠性的各种因素分析 ;6 )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经典生态学与现代生态学 生态学一般被定义为研究生物及其环境关系的科学。在Odum所著的《生态学基础》一书中曾以蛋糕模型表明了“生态学是生物的一个基本分支”。(图1)但是,现在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远远超出了生物学。它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提出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图2)我们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以研究一般生物及其环境为主体的生态学称之为经典生态学,  相似文献   

8.
世界1必然突破自己的"界",由螺旋式演化和发散-收敛生成新的自然界。世界3的演化路径,其一跟随由世界1生成世界2的脚步,行将突破;其二,以某种方式延续发散-收敛-发散的周期,新的收敛已出现在地平线。世界2,人类之好奇推动科学,控制欲推动技术,科技推动历史,对善的追求遏制本能,共同把人类带到今天的境遇。与此同时,世界2也逐步显示出自身的有限性。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道路上,存在强、弱和量子范式等相互竞争的技术范式,弱人工智能较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技术范式。目前有一段人与奇点人共存的窗口期,窗口期的关键是人机回圈。沿弱人工智能范式,可能走向"人心机脑"。正如人类既以已经存在的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基础,又超越自然界;奇点人既不会"消灭"人类,因为这会毁去奇点人生存的基础;也不会与人共舞,因为人类和奇点人已不在一个维度。虽然如此,人类依然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面临新的螺旋和收敛,人类可能因认知行为系统差异,以及利益和观念的冲突而发生分化。只要人类一息犹存,就不会停下好奇与控制的脚步;只要人类不停下探索与支配的步伐,最终的征服对象就是人类自己。"征服",也意味着升华。  相似文献   

9.
汪洋 《系统科学学报》2007,15(2):63-67,71
公司治理是人类经济社会中一个开放型子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的特性。治理系统必须借助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与人类经济社会系统和物质自然界大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对流交换,以增加各个子系统的负熵流。公司治理系统必须完善其构件的开放性及其交互效应,优化治理结构,完善治理功能,提高治理绩效,使公司治理进入“无为而治”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对人类 -环境系统作了较为深入的层次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社会活动的性质以及目前社会各界在“社会”与“经济”的概念及关系上的混乱认识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n(n-1)律,自聚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一类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给出一个网络模型,由此导出f(n)=n(n-1),用以在某种程度上定性地描写演化过程中聚集与功能变化的规律。这里n表示agents的聚集数量。熟知的关系式1+1>2是n=2时的特例。当n为小数时,n的增减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显著,此情况将称为“小n机制”。当n充分大时,系统的整体功能将有大跃升,并可用n2度量,称此为“n2效应”。一般情况下,n(n-1)描写聚集-相互作用-功能跃升的模式,用此模式可对不同领域的演化过程作某种解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界置于人的现实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中,批判性地考察了以往的哲学自然观成果,以唯物主义的能动性方式将现实的自然界理解为人类实践的造物。实践的观点是使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别于以往自然观的核心特征,由于将实践引入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使人类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在实践基础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放眼当下,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总观点,对我们驳斥以激进生态中心主义思潮为代表的西方各色错误生态思潮、树立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观念、加快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利 《系统工程》2012,(3):117-122
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汇率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本文构建汇率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计量模型,从影响渠道的角度考察了汇率变动的产业结构效应。总体来看实际汇率变动可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和贸易渠道影响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产值比重,但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弱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FDI渠道的作用强于贸易渠道。  相似文献   

14.
对大庆市宝责的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除采取一些常规的对策和措施外,尚需在客观分析认识大庆市湿地资源问题和大力弘扬生态道德观的基础上,应用新的理念和高科技手段,采取一些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建设大庆数字湿地;开展“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开展受损湿地人工修复工程建设;适度增加人工湿地的规模;充分发挥大庆湿地科学研究的功能。参7。  相似文献   

15.
杨伟国 《系统科学学报》2002,10(4):62-67,77
大脑思维被比拟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西方认知科学家认为计算机操作系统与位于脑的高级部位的意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但未有更学学者从这方面深入探索问题,借助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历史的新认识,强调从操作系统软件可以固化到芯片硬件的深层意义,着眼从信息与其载体的内在关系,尝试由一个新视野去探索人类思想的产生;大胆建构人类“脑操作系统”的若干个发展阶段;推论大脑意识中的语言亦可相似于操作中不同级别的计算机语言。脑操作系统、脑语言和意识表达三者应有的相关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出人类意识的脑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级别结构:第一级别为可遗传的颜面处我认识语言;第二级别为需要学习的时序管理语言;第三级别为群体思想交流语言-这后一个才是人们一般观念中的“语言”。  相似文献   

16.
整个生命界是大自然千百万年不断演化发展的成果,在宇宙中十分罕见,而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大自然中生态系统的演化由自在走向自觉成为可能;自觉生态系统的关键性要素是人;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特别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谋求的生态文明的实质内容;有利于人类的现时和长远的生存发展,是自觉生态的基本功能特征。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生态化”是新式的生态文明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与自然二者并非相对独立的实体,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逻辑上合理的问题。实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人类在自然中的角色"的范式转换,将为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提供不同的形而上学根基和理论框架。范式转换直接表现为"语词系统"以及世界观的变革,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转向"人类在自然中"的复杂系统图景。不同的提问方式直接决定着不同的"问题域",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在"人类在自然中的角色"研究中,复杂网络因果将取代简单的线性因果。贝叶斯因果网络和下向因果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探索复杂系统的运行,以及准确理解人类在自然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68年奎因用自然类的概念破解了著名的亨普尔归纳悖论和古德曼的“新归纳之谜”后,关于自然类和自然律的哲学研究有了迅猛的发展,1994年埃利斯和其他人提出新本质主义的世界观后,哲学界有大批研究科学本体论的论著的出现,论证自然界是由客观存在的自然律支配的自然类等级系统,使科学实在论发展到一个的新阶段,这个趋势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9.
依据耗散结构理论,社会系统作为耗散结构系统,必须不断地从自然中获得“负熵流”实现其不断有序化。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熵”的流动形成了两者“共序”及“偏序”的发展状态.人类社会与自然经历了“低度偏序”——“低度共序”——“高度偏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社会走向不可持续的发展历程。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应是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高度共序”,真正发挥社会系统耗散结构的特点,在与自然的互惠互利共同有序中实现良性循环,使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谢惠媛 《系统科学学报》2004,12(1):63-66,74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国内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主要流派。从两者的争论入手 ,比较和分析两种理论的异同 ,进而阐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