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我们的身体由数以亿计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也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体内环境,它们对这些环境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它们能否感受到快乐或忧伤,能否感受到香味和声音?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告诉我们,受体知道细胞的感受。我们感知外界环境的系统是感觉系统,包括皮肤、眼睛、嘴巴、耳朵、鼻子、大脑等多个器官。而对细胞来说,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感受器是受  相似文献   

2.
每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类感知外界事物的重要器官。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眼睛,也许从表面看起来,动物的眼睛没有人类那样明亮,但其视觉却比人类更复杂。  相似文献   

3.
最近,鱼类学家发现,在东南亚附近的海域中,有一种尖腹鱼。在它们的眼睛里,有一种特殊的感光细胞。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这些感光细胞可起到调节视力的作用。当尖腹鱼处于黑暗环境之中的时候,它的眼角膜是无色的。然而,一旦有色,它的眼角膜就会变成深黄色。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动物千千万万,动物的眼睛更是各式各样.如蚯蚓没有眼睛,但它靠散布在皮肤上的感光细胞能感到光的强弱:如水蛭的身体里,感光细胞聚集成群,形成"眼点".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意思是说,只有眼睛才能让人看到真实的世界。情况果真如此吗?身体的其他器官是否也具有眼睛一样的功能,只是人们没有充分利用而已呢?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一项前所未有的人体实验正在进行。科研人员试图通过实验证明,人类感知外界信息的途径可能不止视觉一种。受试者是该学院三年级学生威廉·莫勒尔。  相似文献   

6.
卞骥 《自然与人》2012,(5):31-33
颜色和光,是破解寒武纪生物进化之谜的钥匙。感知颜色和光线需要什么?需要感知器官,就是眼睛。 今天,地球上的大多数动物都有眼睛、从澄江发现的化石告诉我们,在寒武纪早期,许多动物已经拥有了功能完备的眼睛:眼睛,如此精密复杂的器官,是揭开寒武纪大爆发的关键。让我们再做一次想象之旅,去拜访一位专门研究古生物眼睛专家,日本群马县自然史博物馆的田中源吾博士。  相似文献   

7.
我们人类感知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也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去了解和观察世界。那动物通过什么感觉器官去感知世界呢?研究证明,和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主要凭借视觉来观察世界,但同时,它们还拥有某些比我们人类更敏锐、或者我们人类不具备的感知世界的器官,因此它们"看"到的世界比我们人类看到的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而这一切都是它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跟动物一样,植物也能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形态。植物的感觉大都不同于动物。除了光、热之外,植物对声音、压力、电气、磁性等的刺激几乎都能感知。下面是日本早稻田大学三轮敬之教授所做实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科学24小时》2014,(7):1-1
鸟在天空自由翱翔,鱼在水中欢快游动,阳光穿过树林,落叶铺满城市的林荫大道,最爱的你在对我微笑……从降临人世间开始,我们就在不断感知着这个世界,进而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人的生存依赖于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我们80%以上的感觉信息都来自于视觉,可以说,视觉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系统。而眼睛,是视觉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眼睛,是大部分动物接收光线并在大脑中形成影像的器官,它非常精细,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对自己的具体形态进行改变,以便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本期“锐·聚焦”将详细介绍眼睛如何工作,它的结构和功能,甚至视觉欺骗、眼睛的仿生学意义等等,让你从此对眼睛有一个新的认识。只有全面认识眼睛、了解眼睛,我们才能更好地科学用眼,保护眼睛,让它健康地陪伴我们一生。  相似文献   

10.
<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意思是说只有眼睛才能让人看到真实的世界,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身体的其他器官是否也具有同眼睛一样的功能呢?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生命科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一项前所未有的人体实验正在进行。科研人员试图证明,人类用以观察外界信息的器官可能不止肉眼一种。  相似文献   

11.
正当我们还在母体肚子里的时候,身体各个器官就已开始运转。随着时间的推移,辛勤工作几十年的器官不可避免地开始老化,甚至发生病变。为减缓其衰老速度,小编综合多位专家意见,开出了一份"活力处方",只要按照处方坚持锻炼,并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多加注意,各个器官就会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眼睛:转动眼球,凝视远方眼睛是我们与外界联系最有利的"开关",正常人80%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由于人  相似文献   

12.
眼睛,是一个可以感知光线的器官。简单的眼睛结构可以探测周围环境的明暗,而复杂的眼睛结构可以提供视觉。 在动物王国中,眼睛大概是所有感觉器官里差异最大的。数百万年的进化,形成了10多种动物视觉系统。长久以来,科学家从动物的眼睛中获得灵感,设计出了各种高性能的人造眼睛以及人造光学系统,解决了不少高科技难题。  相似文献   

13.
辟谣     
<正>谣言吃鱼眼能明目。真相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由眼球及其辅助结构组成的,它负责接收光线并在大脑内形成影像。眼睛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器官,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改变自己的形状,使得人类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所以,保护视力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正>有些动物,包括你的宠物,可能会是部分色盲,但它们的视力在某些特定方面超过人类。生物对周围环境的视觉感知取决于眼睛对光线的处理。人类拥有三色视觉,意味着人眼中有3种光受体,也就是视锥细胞,能够感知红、绿、蓝3色;还有一种光受体,叫视杆细胞,可以感知少量的光,让我们在黑暗中也能看见事物。动物们处理光的方式大不同,有些生物仅有2种光受体,让它们变成部分色盲;有些动物则有4种,这让它们能够看到紫外光;甚至有一些能够侦测到偏振光——在同一平面振动的光。  相似文献   

15.
邓兴旺 《自然杂志》2018,40(6):391-399
地球上的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目前的动物和植物。通常,动物可利用眼睛感知光线,然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传送到大脑来解释所看见的东西。此外,动物还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需求自主移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方式与动物存在显著差别,它们没有眼睛和大脑,终生固着在一个地方生活而不能自主移动。然而,植物拥有自己的优势。它们生命力旺盛,繁殖力超强,可拥有动物难以企及、高达几千甚至几万年的超长寿命。除了使地球丰富多彩以外,植物还为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植物虽然不会动,却也能洞悉世间万象变化,并且不同植物之间还存在着竞争与合作。更神奇的是,植物虽然没有眼睛,但也能看见光,甚至能看见我们人类眼睛看不到的光,并对不同的光照周期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16.
动物的眼睛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眼睛是最宝贵的感觉器官。只有一些海洋动物,眼睛在深海的黑暗环境中退化,依靠其他感觉器官来寻找食物。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00万种,尽管它们千姿百态,它们的眼睛却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我们最敏感的感觉器官极易受到伤害。眼睛睁开的时候,受到从灰尘、烟雾到指向面部的某些辛辣物体和侵袭等任何东西的影响。当然,眼睛的大部分受到颅骨的保护:每个眼窝都由7块互相嵌合的骨头组成,周围附有脂肪,除了最严重的损害外它可以忍受一般的侵袭。不过,大体上来讲,眼睛整个表面的十分之一,即用以观察外界和收集光线的桃仁状的部分,在其本身和空气之间没有任何其它媒介。人体通过眨眼来保护这个极其重要的器官。  相似文献   

18.
夜光鱼     
红海里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中,有一种十分奇特的闪光鱼类———光脸鲷。这种小鱼体长只有7cm~10cm,生活在距海面不到10m深的海里,能发出十分明亮的光线。在水下活动的人,距离它18m处就能发现它;黑夜里,距离它2m远能看清手表上的时间。潜水员常常把它们放进透明的塑料袋中,作为水中照明之用。到目前为止,光脸鲷的发光亮度是所有发光动物中最亮的,故有“壮观的夜鱼”的美称。为什么光脸鲷能发出如此强烈的光?原来在它的眼睛下缘,不仅有一个相当大的新月形发光器官,还长有一层暗色的皮膜附在发光器官下面。当皮膜上下翻动时,便会像电灯的开关一…  相似文献   

19.
无论对人还是动物来讲,听觉器官——耳朵的作用都至关重要,因为眼睛不能觉察的声波信息,得由耳朵感知。不过,人耳对自然界中的超声波、次声波、电磁波、引力波等物质也无所反应,没有作为。人们要想从这些物质中获取信息,必须建造胜过耳朵的装置去接收监听这些脉冲。有趣的是大自然中的动物,早给我们做出榜样,不信请看大象脚上的装置。  相似文献   

20.
汪云九 《科学通报》1965,10(4):356-356
以前我们对于相互抑制网络的稳态性质做过一些研究。Hartline提出的公式: r_p=e_p-sum from i=1 to n K_(pi)(r_j-r_(pj)~0)(1) (p=1,2,…,n)能够很好地反映一定光照分布下网络的稳态反应[公式(1)中符号的意义见参考文献[1]]。外界物体可以是经常运动和变化的,许多动物的眼睛本身也可以是经常运动的,在这种情况下,视网膜上物体图象的投影对于视网络来说是不断地运动着的。因此,研究视觉系统对运动图象的信息加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动物生活来说,感知运动的图象往往地感知静止的图象更为重要。从Ratliff等人的实验资料看来,光照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