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夜不同时段,对厦门市集美区海上栈道的视听景观质量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深入讨论日夜差异对海上栈道总体环境、视听元素及感知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海上栈道在日夜客观声压级及温度、湿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总体环境及视、听元素的声景满意度、视景优美度等指标的日夜主观评价结果呈显著差异;协调度是影响海上栈道视听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栈道日夜感知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日间评价结果优于夜间.  相似文献   

2.
通过植物的建造功能,将景观空间分为5种类型.运用实验研究法,将这5类景观空间的图像及常见声元素在实验室内组合播放.对比引入声元素前后受试者对景观空间的评价结果,探讨并验证常见声元素对5类景观空间景观感知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声元素的引入对不同类型景观空间的景观感知评价存在显著影响,常见声元素对景观感知评价的影响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善城市山地公园视觉效果,对视觉景观评价方法展开研究.GIS作为研究工具,以视觉生态、景观美景度、景观视觉敏感度作为评价指标,设计景观评价框架结构,并划分评价体系层次,赋予权重值.在金鸡山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评价中,评价方案可以清晰的显示出各个景点的景观评价结果,对公园景观改造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4.
摘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城市主体人的城市化,在此背景下,对城市内部公园系统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城市内部公园系统进行分类,并基于POI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最邻近距离法、标准差椭圆法及欧氏距离法等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空间句法理论,从公园系统空间布局分析、城市路网形态分析、路网形态对城市内部公园系统空间布局影响三个角度对区域公园系统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①公园系统总体呈多中心聚集式分布,形成四大聚集核心和若干次核心,分布格局总体呈西北-东南模式,与区域路网形态相适应。城市公园分布相对分散,自然公园分布较为集聚。②全局尺度与局部尺度上城市路网形态特征具有较大相似性,呈现出三大整合度核心,整体上较依赖于高速公路等城市通勤体系带动。③区域内公园系统空间布局依赖于全局及局部尺度上的路网形态。其中,城市公园与路网空间相关性高,说明城市公园系统较受区域路网影响较大,相比而言受全局路网影响稍大与受局部路网影响;自然公园与路网空间相关性较低,自然公园系统几乎不受城市路网空间的影响,相比而言受全局性通勤路网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从使用者与公园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兰州五泉山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得出了影响城市山体公园评价的5个主要因子,分别是地文古迹因子、水域风光因子、生物景态因子、公园管理因子和消闲求知因子.得出不同性别、年龄、消费趋向、文化程度和游园频率的游客在5个主因子上感知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现有关于响度的模型多基于双耳等响的假设之上, 但实际中, 人耳常处于双耳异响的听觉环境中. 在这种情况下, 双耳响度的算术平均值常用作总体响度感知的估计值, 即认为总体响度感知不受双耳间响度差异的影响. 我们通过主观评价实验, 对双耳异响条件下纯音信号的总体响度感知进行了初步探索. 实验结果显示, 总体响度感知在低频范围波动并不明显, 而在高频范围波动逐渐趋于显著;当双耳声级差增大时, 总体响度感知大于双耳间响度的算术平均值. 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双耳异响条件下总体响度感知的修正模型. 修正模型与实验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织物柔软性的感官评价中,没有讨论感知模式(感觉模态和触摸方式)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间没有可比性,且评价方法难以标准化.通过让实验者在不同感觉模态(触觉单模态、视觉单模态和触视觉双模态)和触摸方式(捏持弯曲、弯曲按压和平置按压)下感官评价织物样品,对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讨论感知模式对织物柔软性感官估值的影响及不同感知模式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总体上感知模式对织物柔软性的影响不显著,但不同的触摸方式对较厚且压缩性好的织物影响显著;而对薄且弯曲刚度高的织物,柔软感估值在视觉单模态和触觉环境之间有显著差异.另外,就任一织物样品而言,全体实验者对其柔软感强度估值服从正态分布规律.研究结果为织物柔软感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个岛国,地少人多且经济发达.为保护并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日本广泛建立了自然公园.昭和56年(1981年)时,全国自然公园已达370个,总面积约520万町(约合515万公顷)并在不断扩大.什么是自然公园日本的自然公园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凡是根据自然公园法而  相似文献   

9.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呈现沿长江对称集聚分布,且呈现汉阳、武昌双核布局模式,各级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垂直于长江走向.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形式以自然为基底,凸显了山水公园的特征.3)社区尺度下,基于步行出行方式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呈现沿江向内陆圈层式递减规律,并以地铁出行方式有效补充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应通过下移公园绿地布局尺度,发挥公园多元功能性助力韧性社区建设;从主题、空间、媒介等方面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绿地,推动公园绿地的文化转向;适时对接居民需求,将公园绿地空间打造成“可情感表达”“可感知体验”“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旨在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类型和拓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交通质量感知影响景区整体体验,满意度是衡量旅游景区交通质量感知最直接的反映。选取西安市三大不同区位的著名历史文化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景区为研究案例,采集游客调查问卷数据,应用李克特5点量表、等权均值加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城市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的满意度作出综合评价和对比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游客对三大景区的旅游交通满意度都达到满意程度,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城墙景区。满意度差异显著要素为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交通便利性、景区道路的设计和护栏、警示牌等旅游交通安全设施4个方面。2景区旅游交通满意度的感知差异和变化规律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上非常明显,而在收入上的感知表现规律则不显著。3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游客侧重关注的旅游交通要素不同。  相似文献   

11.
基于苏州农业旅游的问卷数据,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逐步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深入探讨苏州农业旅游游客感知评价,比较不同类型游客感知差异.研究发现,农业旅游游客感知划分为6个因子比较合理,总体满意度与感知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源环境因子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最大,游客感知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存在差异性.根据游客感知因子可以将农业旅游者划分为4种类型,不同类型旅游者总体满意度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性别是影响不同类型游客感知差异的主导因素.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建议供农业旅游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RS与GIS技术,结合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4.2,采用1993年、1998年、2002年、2005年、2009年、2013年6年的遥感数据从斑块、景观层次和景观空间格局上研究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后20 年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湿地面积快速减少,非湿地面积快速增加.2)湿地景观类型中水体与泥滩地变化最大,水体在湿地公园建设之后破碎度增加,形态变化复杂,而泥滩地与之相反,非湿地各景观类型变化不大,整体发展态势较好.3)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状变化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加.4)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水体及草滩地的景观基质地位没有改变,但整体上湿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呈现降低趋势,而非湿地特别是耕地景观在近几年优势度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3.
杂波环境下基于视听信息融合的目标跟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监控系统为研究背景,充分利用场景中视听媒体间存在的天然时空相关性,将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有效地融合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快速跟踪.利用机器视觉相关理论提取视觉运动特征,利用计算听觉场景分析技术抽取音频场景特征,建立视听信息特征级融合模型并进行联合场景事件判断.仿真结果表明,应用视听信息融合对目标进行跟踪,预测误差小于单独基于视觉的目标跟踪,同时听觉信息的引入有助于克服图像噪声.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观音湖为例,30名参与者以随机顺序安排到三个样地进行交叉实验,通过可穿戴眼动追踪技术及主观问卷来探讨不同声景感知下的校园景观的恢复性效益。结果表明:(1)在主观恢复性评价上,综合恢复性评分依次是水流组(5.43±0.75)>安静组(5.17±0.70)>噪声组(4.77±0.97),且三组声景类型存在显著差异(P<0.01)。(2)在视觉认知上,相较于噪声组和安静组,水流组的注视次数最少(302.25±70.93),平均注视时间最长(323.77±155.52 ms),而瞳孔直径在三组之间未发现统计学意义。(3)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发现,不同声景感知会影响视觉感知的过程,水流声会引导对水体的关注,噪声会引导对人工景物的关注,安静环境下对自然景物的关注较多。因此,校园声景观的营建,有利于创造更具恢复性潜力的环境,将水流声引入景观中是提高恢复潜力的较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听觉和视觉不是孤立进行的独立过程,而是相互关联的.如人们在观看一段视频的过程中,产生视觉刺激的图像和产生听觉刺激的音乐分别作用于人,对人的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两种刺激在作用于人的过程之中是否存在相互影响、进而影响人的情感的现象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探索性地给出了基于情感的视听关联的基本问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范围界定、研究方法等,试图确立视听关联研究的框架与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6.
自然的或人工的景物环境,被辟为文化休息的场所,向公众开放,则称为公园.把优美的园林与天文学的普及教育或观测研究结合起来,引导人类认识大自然、投入大自然,则是天文公园的建园宗旨.大概由于人类与大自然越来越疏远的缘故吧,再加上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分工,天文学逐渐成为只培养少数学者终生从事天文观测及研究的冷门学科,大多数人对每天可以看到的自然星象景观,在通常情况下反而不太去关心了.但是随着宇宙航行时代的  相似文献   

17.
在社区公园规划设计中,使用者的需求是公园设计的重点.常规的设计过程中使用者并未直接参与项目设计程序,而使用状况评价可以让使用者参与到设计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重庆市北碚区城市文化休闲公园的使用状况,了解公园内使用者的使用情况,总结使用者的活动特征和行为偏好,并分析其满意度评价情况,发现该公园存在部分功能空间设计不合理、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和公园管理水平不足等问题.最后,从活动场地、景观质量、服务设施、环境氛围和管理维护5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为城市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史晓峰  刘宇峰  梁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4):14471-14483
由于兼具人文性和自然性,现代公园越来越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心态的绝佳场所,其声环境的质量成为实现公园潜在功能的重要保障,中国现代公园声景的研究内容大致表现为对不同类型公园自身声景的研究及其与周边环境影响关系的研究。从公园声景研究中的三个运用阶段对常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了各自的利弊,并分别以森林、水和人为公园主体的声景进行归纳,凝练出各类公园的声景特征,指出中国现代公园声景构成不良和人声互动不足的问题,对目前公园声景设计中采取的策略进行总结,就此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一种可持续的声景发展理念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道是维系城市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的重要空间场所,提升绿道景观感知的丰富性,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绿道已逐步成为现代城市研究的热点和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选取合肥市新老城区3个绿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分析使用者对绿道景观感知的满意度,辅以Person相关系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整理出影响城市绿道景观感知满意度的核心因子,并建立满意度回归方程.研究表明:总体上使用者对于城市绿道景观感知较不满意;测度体系中有6个评价因子与绿道景观感知满意度关系密切,且触觉感知在景观感知满意度影响因子中占有较大比重.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探讨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2014年10月底到2015年3月初,采用瞬时观察法对河南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中越冬的大天鹅的行为进行观察,并统计各个行为所占比例.结果表明:在越冬初期(11月份、12月份)大天鹅的游动行为占所有行为的49%,且受人为影响较大;在越冬中期(1月份)因受禽流感影响,没有人工投食,大天鹅食物匮乏,游动减小到25%,睡眠行为增加到49%;越冬末期(2月份、3月份),公园解除戒严,在3月1日开始投食,大天鹅取食、理羽行为增加,睡眠行为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