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磁后效测量,研究了处在不同相变阶段的Fe735Cu1Nb3Si135B9合金的微观结构和稳定性·发现在450~750℃间退火时,非晶相体积分数和磁后效对退火温度有类似的依赖关系·此外,在550℃退火1h的样品虽具有均匀的纳米晶结构和优异的软磁性能,但也显示出值得注意的磁后效  相似文献   

2.
测量了制备态和经不同温度(ta = 450 ~750 ℃) 退火的Fe73-5Cu1Nb3Si13-5B9 合金的室温磁后效和正电子寿命·发现在600 ℃以下退火,随着退火温度升高,磁后效和正电子寿命都单调下降;在650 ℃以上退火,磁后效基本被抑制,正电子寿命出现两个值,它们分别对应自由体积和空位聚集体,且后者显着增大·实验结果表明,磁后效主要由材料中的非晶相所贡献,这是由于非晶相中存在大量自由体积的缘故·  相似文献   

3.
测量了制备态和经不同温度(ta=450~750℃)退火的Fe73-5Cu1Nb3Si13-5B9合金的室温磁后效和正电子寿命·发现在600℃以下退火,随着退火温度升高,磁后效和正电子寿命都单调下降;在650℃以上退火,磁后效基本被抑制,正电子寿命出现两个值,它们分别对应自由体积和空位聚集体,且后者显着增大·实验结果表明,磁后效主要由材料中的非晶相所贡献,这是由于非晶相中存在大量自由体积的缘故·  相似文献   

4.
测量了制备态和热处理状态的Fe基非晶合金的磁后效。发现在150℃时效对非晶材料的稳定性是不利的,然而在居里温度以上退火却显著地抑制了磁后效。用非晶磁后效理论对热处理效应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用HP4294A型阻抗分析仪测量了经不同温度预退火后再540℃退火的Fe73.5Cu1Nb3S i13.5B9纳米晶合金薄带的巨磁阻抗,并结合XRD衍射图谱和AFM图谱,研究了预退火对纳米晶介观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200℃、300℃和400℃预退火处理40 m in对随后540℃退火的Fe73.5Cu1Nb3S i13.5B9薄带-αFe(S i)纳米晶介观结构产生了影响,颗粒团聚优势明显减弱,横向各向异性场减小,巨磁阻抗比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在250℃退火温度下非晶FeCuNbSiB薄膜的巨磁阻抗效应.X-ray谱和Mossbauer谱显示样品为非晶状态.导电层的厚度为2 μm,磁性层的厚度为1 μm.三明治结构的最大阻抗效应为20%.为了提高巨磁阻抗效应,在两磁性层之间加入了绝缘层SiO2,在250℃退火温度下最大阻抗效应为62%.随着驱动电流频率的增大,磁阻抗效应曲线由随磁场的单调下降变为出现峰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研究在250℃退火温度下非晶FeCuNbSiB薄膜的巨磁阻抗效应.X-ray谱和Mössbauer谱显示样品为非晶状态.导电层的厚度为2μm,磁性层的厚度为1μm.三明治结构的最大阻抗效应为20%.为了提高巨磁阻抗效应,在两磁性层之间加入了绝缘层SiO2,在250℃退火温度下最大阻抗效应为62%.随着驱动电流频率的增大,磁阻抗效应曲线由随磁场的单调下降变为出现峰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非晶FeSiBCu合金系的磁后效,结果表明淬态Fe基非晶合金的磁后效主要来自磁致伸缩相互作用,然而还发现磁后效和感生磁各向异性对Cu含量有类似的依赖关系,这显示还应考虑感生磁各向异性磁后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交流初始磁化率仪测量和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研究了NdFe11TiCx(x=0.2,0.4,0.6,0.8)合金的磁有序结构的转变。发现铸态样品快淬后,随着退火温度从660℃升高到960℃,NdFe11TiC0.2合金由1:7型结构相逐步转变为1:12型结构相;NdFe11TiC0.4合金由1:7型结构相逐步转变为高温1:12型结构相和2:17型结构相之间的过渡结构;C含量x≤0时,合金的居里温度随退火温度连续变化,合金中磁有序相的结构转变也是连续的。NdFe11TiC0.6合金仅形成2:17型结构相;NdFe11TiC0.8合金没发现任何磁有序相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FePt纳米薄膜退火过程中晶粒团聚长大,进行了在外加强磁场条件下退火实验。对化学法制备的FePt纳米薄膜,经热处理后外加磁场,并使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表征薄膜的结构、晶粒尺寸和磁性能。实验发现:外加7.96MA.m-1磁场450℃退火,样品即开始有序化相变;外加7.96MA.m-1磁场600℃退火,样品有序度要高于常规退火样品;外加1.59~6.37MA.m-1磁场550℃退火,样品晶粒明显细化、矫顽力明显提高。因此,强磁场退火能降低FePt薄膜有序化相变温度,提高有序度、细化晶粒和提高矫顽力。  相似文献   

11.
强磁场退火对FePt薄膜结构与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FePt纳米薄膜退火过程中晶粒团聚长大,进行了在外加强磁场条件下的退火实验。对化学法制备的FePt纳米薄膜,经热处理后外加磁场,并使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表征薄膜的结构、晶粒尺寸和磁性能。实验发现:外加7.96MA.m-1磁场450℃退火,样品即开始有序化相变;外加7.96MA.m-1磁场600℃退火,样品有序度要高于常规退火样品;外加1.59~6.37 MA.m-1磁场550℃退火,样品晶粒明显细化、矫顽力明显提高。因此,强磁场退火能降低FePt薄膜有序化相变温度,提高有序度、细化晶粒和提高矫顽力。  相似文献   

12.
用真空电弧炉熔炼了(Sm0.88Dy0.12)Fe2母合金,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真空退火,退火温度分别为860℃和700℃,退火时间为72h,艰现当经过860℃72h退火后,得到较理想的磁致伸缩系数。对此样品进行了物相,结构以及机理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利用磁力显微镜(MFM)观测了550℃自由退火和张应力(δ=170 MPa)退火的Fe73.5Cu1Nb3Si13.5B9合金薄带表面磁畴结构.发现自由退火样品表面畴结构是迷宫畴,应力退火的为片状畴.并采用立体测量法测量了迷宫畴的畴宽为203 nm,片状畴的畴宽为214 nm.认为样品结构的差异可能是张应力退火所引起的α-Fe(Si)纳米晶粒的方向优势团聚所致.  相似文献   

14.
首先利用高频感应加热熔融拉丝法制备了Fe_(73.0)Cu_(1.0)Nb_(2.0)Si_(13.5)B_(9.0)玻璃包裹非晶丝;然后在氮气保护下480~650℃之间退火0.5 h;最后利用化学镀方法在570℃退火的玻璃包裹丝上沉积了一层铜,构成复合结构丝.利用扫描电镜测量了材料的几何尺寸,研究了玻璃包裹丝退火前后及复合结构丝的巨磁阻抗效应.结果表明,材料的软磁特性改善提高了材料的磁阻抗比,铜层与磁性层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也影响磁阻抗比.  相似文献   

15.
对利用熔甩法制备的Co10Fe5Cu85样品在室温至800℃范围进行了一系列的等时退火,采用室温穆斯堡尔谱测量,研究了制备态和不同温度退火样品的结构和相分布变化,研究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合金的超顺磁相先增加而后又减少,并在450℃达到峰值,说明巨磁阻效应与超细微颗粒的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双能级模型及凝聚态物质的低频涨落,耗散和驰豫行为的统一理论基础上,研究了非晶合金Fe50Ni30B20于480K退火2h以后,在250-350K范围的磁后效谱,计算得到红外发散指数n=0.11,特征驰豫时间τ∞=2.8×10^-17S.在驰豫峰温处,计算的表观激活能E为1.7eV,此结果与实验很好地一致。计算结果表明,对此非晶合金,磁后效是由于B原子跳跃引起Fe-B,Ni-B原子对的局域重排而导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频感应加热熔融快淬法制备了Co_(81.5)Fe_(4.5)Mo_2B_(12)玻璃包裹丝,研究了真空条件下退火对细丝巨磁阻抗效应及非对称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玻璃包裹丝的巨磁阻抗效应先增大后减小.退火温度为250℃时,巨磁阻抗效应最明显;退火后样品的磁阻抗曲线对称性大都有所改善;退火温度为330℃时,磁阻抗曲线对称性遭到破坏,可能是磁各向异性降低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退火温度对FePt薄膜物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和原位退火工艺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Fe48Pt52纳米薄膜.研究发现,退火温度对FePt膜的微结构和磁特性有很大的影响,退火可以减小颗粒间的磁相互作用,矫顽力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先急剧增大后减小,600℃退火处理的FePt样品平行膜面方向的矫顽力略大于垂直方向,分别达到了684.4,580.9 kA/m;650℃退火处理的FePt样品在2个方向上都获得了巨大的矫顽力,最大值达到了986.8 kA/m.  相似文献   

19.
对利用熔甩法制备的Co10Fe5Cu85样品在室温至800℃范围进行了一系列的等时退火.采用室温穆斯堡尔谱测量,研究了制备态和不同温度退火样品的结构和相分布变化.研究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合金的超顺磁相先增加而后又减少,并在450℃达到峰值,说明巨磁阻效应与超细微颗粒的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用真空电弧炉熔炼了(Sm0.08Dy0.12)Fe2母合金,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真空退火,退火温度分别为860℃和700℃,退火时间为72h,发现当经过860℃72h退火后,得到较理想的磁致伸缩系数|λ11-λ⊥|=1420×10-6,对此样品进行了物相、结构以及机理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