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蔡东藩是现代著名通俗史学家和通俗演义小说家,作为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对其生平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此前有关蔡东藩生平研究进行了评述,以期总结以往,把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蒋士铨是清中叶著名文学家,其著作整理集大成者为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忠雅堂集校笺>,但有失收之作.笔者从清人诗文集中辑得佚文五篇.这些被发现的佚作对进一步研究蒋士铨生平、交友和诗学思想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孟云卿研究     
孟云卿少学成名,禀通济之才,沦吞噬之俗,栖栖南北,苦无所遇,可谓生之不辰。所谓"不平则鸣",孟云卿之身世遭遇化之于诗歌便都是哀苦之音,有离别伤怀之作,有自叹身世的伤时伤情之作,也有表现其理想抱负之作。通过孟云卿的生平探析与孟云卿的诗歌探析这两大方面来探讨其人、其诗。  相似文献   

4.
明清浙东学术,名重当世,远扬国外,而实际上与宋代的永嘉、金华、四明之学有绍述关系,这是古今中外众多学者所公认的。特别是永嘉学派重视史学研究,与明清浙东的史学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了解明清浙东学术,必须先研究宋代永嘉之学的兴起。本文拟介绍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学者——永嘉学术开创者王开祖的生平思想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研究甚多,然考虑当时诗人所处境遇不周,从而所得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着重从诗人的生平和全诗的抒情内蕴,对《圣女祠》(松篁)进行考证,得出该诗应是义山自喻托足之难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清叶叶前后,广西作家蜂起,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现象。而在清代广西的作家中,若论文学创作涉及的体裁门类之多、作品数量之大及艺术成就之高,盖当推容县籍的王维新。他在诗、词、曲、赋、文、乐律、志书等方面均有建树,著述颇丰。惜迄今未见有对其遗著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本文对王维新的生平及其文学著作的几个主要体裁作品作简要探讨论述,以期评价确定王维新在清代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由于阮大铖声名狼藉,其资料往往被当时人或后人删削,其死因在正史、野史和戏曲中便有多种不同版本。因此,探寻阮大铖之死,有助于考见其生平细节,接近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8.
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是一个由高级研究人员组成的常设和有国际声誉的研究机构。它的重要工作就是收集世界各国、各地区有杰出成就的学者的生平,汇总出版有关著作,作为国际人文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和参考文献。《当代有成就的人》就是其中著作之一,自1974年以来已陆续出版15卷,成为亨有国际声誉的人物生平参考书,每一卷都刊载千名当代杰出人物的工作和简历。该中心在1993年冬季已出版第16卷《当代有成就的人》,列入8000名世界最有影响的有成就的男性艺术家、科学家、教授和作家的综合生平简历。然后又从中严格评选极少数(约占百分之几)最优秀者授于当年《国际名人》称号。在一个地区和国家只有极少数人荣幸入选国际名人,入选者显然是光荣的自豪的。  相似文献   

9.
州牧乃地方之父母官,职掌一州之军政大事。白鹤梁题刻有不少任官涪陵的涪州牧,钩稽其行迹,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生平,而且可以管窥其治政,理解其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历人间沧桑 望云卷云舒——清初女词人徐灿生平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闺秀词人中 ,宋代李清照、朱淑真的凄言婉语早已占据广大文学爱好者静谧、深邃的心灵世界。而被陈维崧推为“南宋后闺秀第一”、陈廷焯称为“国朝工词者 ,自以徐湘苹为第一”的明清之际的女词人徐灿 ,正挟清香叩开人们心扉。由于有关徐灿生平的资料有限 ,故对其生平经历的研究便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笔者在此本着科学的研究态度大胆地对徐灿的生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曾国藩外交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羁縻驭夷”,指出曾国藩外交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的赠序文在内容上主要有言劝慰、作勉励、表称美三类,在艺术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情系于文,意蕴深厚;巧于构思,随人赋文;善用比喻、类比、对比、渲染等手法,这些都统一在"六一风神"这一独特的美学风范之中。其赠序文完全脱离了赠诗之依附,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且从中可以略见其作为一代之"精神导师"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对曾几诗歌理论的系统研究在古代文论研究中是个盲点。其诗歌理论核心是“活法”说-“参”、“悟”、“圆”。曾几的诗歌理论是对吕本中的“活计”说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自成体系,颇具特色。从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和渊源来剖析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曾卓是“七月派”的代表诗人,又是共和国初期文坛悲壮的受难者。在遭受厄运的20多年间,在诗神逃遁的时代,在诗意枯竭的地方,他以坚韧的意志,顽强地进行着“潜在写作”。他以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为我们留下了那个荒诞时代严肃的精神证词;他以富有个性的艺术创造,在一片诗歌的荒漠中为我们贡献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6.
宋代诗人曾几以其对江西诗派的继承和发展而享誉诗坛。其前期学江西诗派,字句工整,韵律平稳;后期接受吕本中“活泼”诗法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加以完善,创作了大量清新、恬淡、风格活泼的作品,开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能赢得镇压太平天国的最后胜利,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善于协调与同僚的关系。但由于政治思想和集团利益不同,也存在一些与曾国藩有矛盾且对峙的官员,曾国藩采取多种手段,妥善处理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朱浩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108-110
对曾国藩致仕思想的产生成因进行了探讨。曾国藩在功名鼎盛之时,表现出看淡仕途的姿态,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险恶,另一方面曾国藩具有强烈道德感,怀有道德救赎的精神,这两方面是他渴望致仕的重要作用力,但因为事态变化万千而最终未能如其所愿。  相似文献   

19.
明清八大家之一的曾国藩作为桐城派的中兴大将,在诗文作家论上提出"读书多,积理富"的观点,要求作家博览群书,善于借鉴历代作品的精华;认为作家必须具备放眼天下的宽广胸襟,培养"闲适之趣";作家还要有自己的个性,具有"倔强不驯之气"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元曲家曾瑞隐居杭州,散曲也以歌咏隐逸为特色。如果从出世的道教来看,可以看出曾瑞周旋于权贵之间,他所歌颂的隐逸,实质上是一种优游富足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