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曼氏无针乌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6%、8%、10%、12%和14%的5种饲料,对平均初始体重为(1.45±0.15)g的曼氏无针乌贼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在饲养30 d和60 d时各取样一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饲养30 d和60 d时,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曼氏无针乌贼的相对增重率、肝体比、肥满度、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成活率都呈抛物线变化,但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肝体比和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指标并分析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成活率的回归关系,推测曼氏无针乌贼配合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8.92%~9.19%.  相似文献   

2.
观察比较了曼氏无针乌贼对不同颜色、形状、软硬度和沉浮性人工配合饲料的摄食频率.结果表明:1)曼氏无针乌贼对褐色饲料的平均摄食频率最高(26.2次/h),显著高于对其他颜色饲料的平均摄食频率(P〈0.05);对绿色饲料的平均摄食频率最低(5次/h),对不同颜色饲料的平均摄食频率从高到低的排列次序为:褐色〉红色〉黄色〉紫色〉原色〉蓝色〉绿色.2)对长条状的饲料平均摄食频率为25.5次/h,显著高于球状饲料的19.8次/h和片状饲料的9.3次/h(P〈0.05).3)乌贼幼体更喜欢选择软颗粒饲料和沉性饲料,对软颗粒饲料的平均摄食频率(40.2次/h)显著高于硬颗粒饲料(23.7次/h)(P〈0.05),对沉性饲料的平均摄食频率(20.7次/h)显著高于浮性饲料(8.8次/h)(P〈0.05).由此可见,曼氏无针乌贼趋向选择褐色或红色、长条状、沉性的软颗粒饲料.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生长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4.26%、36.54%、39.25%、42.34%、45.03%.在水温12-24℃(平均水温19.5℃)条件下经过60d的饲养实验,结果得出,在蛋白质水平为39.25%的配合饲料组中,俄罗斯鲟的相对增重率为71.42%、体长相对增长率为19.22%、饵料系数为1.74等指标均为本次实验组中最佳.经回归方程计算分析,俄罗斯鲟成鱼养殖所用的人工配合饲料中最适蛋白质水平应为38%-41%.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制适宜大鳞鲃生长的最佳配合饲料,本试验对大鳞鲃幼鱼的蛋白质需求量进行了研究.试验分为6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30.59%(P1)、35.34%(P2)、40.45%(P3)、45.90%(P4)、50.02%(P5)和54.19%(P6)的等脂等能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养殖70 d后采样,结果显示,当饲料中蛋白水平从30.59%到45.9%逐渐增多时,鱼体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SGR)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FCR)明显降低;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继续增加时,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饲料系数却显著升高(P0.05).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50.02%和54.19%时,鱼体脏体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从30.59%到54.19%逐渐升高时,鱼体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粗脂肪含量则反之,而当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为40.45%(P3)时,粗蛋白含量最高,粗脂肪含量最低,且与高蛋白质组(50.02%和54.19%)差异显著.此外,以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自变量,分别以增重率和饵料系数为因变量进行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可得,大鳞鲃幼鱼增重率最大时对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为43.88%,而大鳞鲃幼鱼饵料系数最小时对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为43.81%.综上,大鳞鲃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在43.88%左右.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固定剂和染色剂对曼氏无针乌贼的血细胞进行处理,利用组织学的手段对血细胞形态进行了观察、记数和测量.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浓度平均为2.5×107 cells/mL.根据细胞质中颗粒的多少、大小、折光性、染色特性及血细胞的大小、核质比等,将曼氏无针乌贼的血细胞分为二大类: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透明细胞近圆形,直径7.65~8.28 μm,细胞核卵圆形,较大,细胞质中颗粒很少,核质比约0.66,约占总细胞数的45.3%;颗粒细胞圆形,直径9.58~10.42 μm,细胞质中有大量嗜酸性颗粒,核质比较小,约0.40,有些具双核,约占总细胞数的54.7%.研究了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的形态和分类,为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免疫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胴长2.0~3.0cm)背部注射浓度为350mg/L的茜素络合指示剂(Alizarin Complex-one,ALC)溶液,以实现对其内壳的染色标记。将标记组与对照组幼体各125头饲养于同一养殖试验池(370cm×370cm×140cm)内,并分别于标记后的第0d、10d、20d、30d、40d、50d对2组个体进行随机取样,测量其胴长、胴宽、体重、壳长、壳宽、壳重6个生物学指标,观察内壳标记色保持情况并记录死亡率。将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后显示,荧光注射标记方法对曼氏无针乌贼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至乌贼发育成熟并产卵时,紫红色的椭圆形标记依然清晰可见,从外部透过皮肤也具有可视的直观效果,保持率为100%。荧光注射标记法适用于曼氏无针乌贼的标记,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标记色易识别等优点,可进行批量标记试验。  相似文献   

7.
以初始体质量为(1.32±0.09)g的青鱼鱼种作为试验对象,以含有等量鱼粉蛋白和植物蛋白的青鱼专用配合饲料作为对照组,用豆粕、菜粕按蛋白含量1:1的比例分别替代25%、50%、75%、100%的鱼粉蛋白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室内饲喂青鱼56 d,以观察配合饲料中豆粕、菜粕替代鱼粉对青鱼鱼种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豆粕、菜粕替代25%鱼粉组和替代50%鱼粉组鱼体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替代25%鱼粉组和对照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替代100%鱼粉组(P<0.05),而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鱼体的水分含量随替代鱼粉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相反,鱼体脂肪含量随替代鱼粉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豆粕和菜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对肝体比、脏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青鱼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影响也不显著(P>0.05).根据青鱼鱼种的生长性能.青鱼专用配合饲料中用豆粕和菜粕蛋白替代鱼粉的适宜量为25%~50%.  相似文献   

8.
增加投喂频率改善彭泽鲫对饲料糖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别含20%(低)、40%(高)葡萄糖和糊精的4种等氮(粗蛋白为35.5%)、等能(16.8 kJ·g-1)饲料饲养平均尾重为3.7±0.3 g彭泽鲫16周,投饲率为4%左右,研究投喂频率分别为每天2次和每天6次时鲫鱼对糖利用性的差异.结果显示,鲫鱼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都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提高 (〖WTBX〗P〖WTBZ〗<0.001).投喂频率为每天2次时,增重率表现为高糖组显著低于低糖组 (〖WTBX〗P〖WTBZ〗=0.003),葡萄糖组显著低于糊精组(〖WTBX〗P〖WTBZ〗=0.003),蛋白质沉积率表现为糊精组显著高于葡萄糖组(〖WTBX〗P〖WTBZ〗<0.05);投喂频率为每天6次时,增重率无显著差异,糖源和糖水平对蛋白质沉积率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脂肪和能量沉积率也有相似的趋势,且高糖组脂肪沉积率接近或大于100%,提示有大量糖类转化为体脂.投喂频率增加,体脂含量显著增加 (〖WTBX〗P〖WTBZ〗<0.001).投喂频率为每天6次时,高葡萄糖组体脂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各组.鱼体粗蛋白、粗灰分及水分含量受饲料糖种类、水平及投喂频率的影响不明显.高糖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低糖组(〖WTBX〗P〖WTBZ〗<0.001),血浆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各组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提示增加投喂频率显著改善鲫鱼对饲料糖的利用,其原因可能与削弱或消除代谢通量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小心激肽(small cardioactive peptides,sCAP)是刺激心脏运动、牵引肌肉收缩、刺激输卵管收缩、增强后肠的收缩以及参与生物蜕皮的神经肽,开展虎斑乌贼sCAP及其生理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奠定一定理论基础。虎斑乌贼sCAP基因(简称SpsCAP,Genbank登录号MN852577)cDNA全长666 bp,包括109 bp的5’-UTR和296 bp3’-UTR,预测的开放阅读框(ORF)为261 bp,编码86个氨基酸,分子量(MW)为9.3 k D,等电点(pI)为8.52。预测的信号肽位于1号到20号氨基酸之间,该蛋白含有跨膜区结构,预测的二级结构含有33.72%的延伸链和66.28%的无规则卷曲,亲疏水性分析显示为亲水性蛋白。同源性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虎斑乌贼与曼氏无针乌贼的同一性最高,其次是商乌贼;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虎斑乌贼sCAP基因的进化关系与曼氏无针乌贼和商乌贼最近,并且与软体动物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显示,在虎斑乌贼所有组织中均检测到SpsCAP的mRNA,且视叶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脑组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雄性与雌性乌贼的视叶组织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雄性乌贼的相对表达量是雌性乌贼的4倍。  相似文献   

10.
设计配制蛋白水平为30%~50%的5种等能半精制饲料,饲养平均体重约4.7 g的5组3重复的泥鳅鱼种8周,以探究泥鳅鱼种饲料中蛋白最适水平。实验结果显示:随饲料中蛋白质水从30%逐渐升高至40%,鱼体增重率和饲料效率不断提高,而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进一步升高反而下降(P0.05);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泥鳅摄食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后,各试验组之间的鱼体存活率、全鱼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蛋白水平为30%的试验组泥鳅其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饲料蛋白水平为40%、45%和50%的试验组(P0.05),但与饲料蛋白水平为35%试验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蛋白水平(x)和鱼体增重率(y)呈二次曲线的关系,得出抛物线回归方程:y=-0.118 7 x2+9.389 6 x-109.9(R2=0.948 1),求出饲料中蛋白水平为39.55%(占干物质)时试验泥鳅获得最大生长量。  相似文献   

11.
以23%粗蛋白(CP)的玉米豆粕日粮为正对照,以添加了15%麦麸(提供内源性植酸酶)的低营养玉米豆粕日粮(21%CP)为负对照,研究内源性及细菌性植酸酶和柠檬酸在低营养肉鸡日粮中对肉鸡生长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有组的胫骨灰分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细菌性植酸酶或柠檬酸的日增重(ADG)、肉料比(G/F)和钙利用率与正常营养水平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粪磷排泄量和蛋白质的利用率显著低于正对照组(P<0.05),磷的利用率极显著高于正对照组(P<0.01).已添加内源性植酸酶组除ADG、G/F和CP利用率低于正对照组外,其它的差异不显著(P>0.05).三者同时添加(第5组)的粪磷排泄量降低了1.4%(P<0.05);钙的利用率极显著地高于其它4个组(P<0.01),最大提高了7.2%;G/F与第1组相当,增高3.9%;在蛋白利用率上也显著地高于其它3个组,高出2.3个百分点(P<0.05).可以看出内源性及外源性植酸酶和柠檬酸在肉鸡的生长方面能起到补充或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了BLASTp,ProtScale等蛋白质和核酸序列分析软件和数据库对曼氏无针乌贼SCD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了蛋白质结构域,螺旋卷曲结构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碱性跨膜蛋白质,该蛋白质可能为脂肪酸代谢起到关键调控作用,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山药对肉仔鸡营养代谢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商品代艾维茵白羽肉鸡60只,随机分成5组,于28~35日龄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并通过测定其血液生化指标,研究山药对肉仔鸡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代谢能以杆菌肽锌组最高,比对照组高8.69%,差异显著 (P〈0.05),其次为2%添加组,比对照组提高7.23%,差异不显著(P〉0.05).干物质代谢率2%添加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山药处理组与杆菌肽锌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的代谢率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 05).山药和抗生素的添加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的影响并没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但均有提高的趋势,其中以添加2%山药组最高.添加山药可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其中2%添加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与杆菌肽锌处理组相比,显著低于杆菌肽锌组(P〈0.05).2%山药添加组总胆固醇含量最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最高,与其他各处理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黄飞    张春晓    王玲    宋凯    骆源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9
为探究低盐度养殖条件下鸡肉粉的矿物元素组成对鸡肉粉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鱼粉的效果,设计了3组等氮等脂的饲料,其中对照组(FM组)含鱼粉30%(质量分数);实验组以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一实验组(PBM组)不添加矿物元素,另一实验组(PBMF组)补充矿物元素使其达到FM组水平.对初始重(0.30±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进行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实验结果显示:PBMF组的对虾增重率显著高于PBM组,但显著低于FM组(P<0.05);PBM组的对虾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鳃丝总-ATP酶和Na+/K+-ATP酶活力显著高于FM和PBMF组(P<0.05);但PBM组对虾的血清Na和Mn含量显著低于FM和PBMF组(P<0.05);PBMF组对虾全体的Mn含量显著高于FM和PBM组(P<0.05).可见,在盐度2~3下,鸡肉粉的矿物元素组成不平衡是影响其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鱼粉的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与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年以来,通过对乌贼人工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解决了乌贼胚胎发育、苗种繁育、成体快速养殖和当年生乌贼秋季育苗的关键技术,以期为乌贼的产业化发展及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修复提供技术支撑.2006年利用乌贼仔三代和野生受精卵共6 810粒;孵出稚乌贼5 855头,孵化率为86.0%;获胴长20 mm的幼乌贼4 182头,培育成活率为71.4%;获胴长92~130 mm,体质量106~219 g的乌贼2 885头,养殖成活率为69.0%;通过乌贼的快速养殖与生殖调控,1 000头当年生乌贼秋季产卵151.6 kg,合97.02万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肝细胞肝癌中突变型P5 3和MDM2蛋白的表达对临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72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标本突变型P5 3、MDM2蛋白的表达 ;与临床病理学指标和术后生存期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突变型P5 3蛋白阳性 2 8例(38 89% ) ,MDM2蛋白阳性 2 3例 (31 94 % ) ,二者阳性表达有相关性 (r =0 2 4 8,P <0 0 5 )。突变型P5 3、MDM2蛋白阳性表达病例生存率明显低于突变型P5 3、MDM2蛋白阴性表达病例 (P <0 0 1)。突变型P5 3和MDM2蛋白表达均阳性病例 13例 (18 0 6 % ) ,中位生存期的生存率最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 ,突变型P5 3蛋白表达、MDM2蛋白表达、肿瘤大小与中位生存期的生存率有关 ,MDM2是统计学上最有意义的独立预后指标 (P <0 0 0 0 1)。结论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突变型P5 3和MDM2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ω(蛋白)分别为20.2%,29.6%,40.8和51.2%)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范围内,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罗氏沼虾的特殊生长率(YSGR)影响不显著(P>0.05),对淀粉酶的比活性也无显著影响(P=0.108),但显著影响类县蛋白酶(P=0.017)和胃蛋白酶的比活性(P=0.002),在同一蛋白水平下,淀粉酶比活性最高,其次为类县蛋白酶和胃蛋白酶,3种消化酶的比活性在ω(蛋白)=51.2%组最高,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上升,3种消化酶的比活性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淀粉酶与类胰蛋白酶比活性的比值逐渐下降,表明罗氏沼虾消化酶活性对饲料中蛋白含量有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选择体质量(10.92±0.42)g 的健康乌鳢Channa argus为试验鱼。试验一设计3 个蛋白质水平和三个能量水平的9种试验饲料;试验二设计3个蛋白质水平和3个维生素B6水平的9种试验饲料,探讨饲料能量和维生素B6分别与蛋白质的交互作用对乌鳢生长和蛋白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1:在相同饲料能量水平下,鱼体增重随能量水平升高而升高,各器官蛋白酶比活力亦显著提高(P<0.05)。在相同饲料蛋白质水平下,鱼体增重先随饲料能量水平从14.5 MJ/kg上升到16 MJ/kg而升高,随能量水平再升高而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能量水平都极显著地影响肝脏中GPT的活力(P<0.01),饲料能量水平显著影响肝脏中LDH的活力以及肌肉中LDH和GPT的活力(P<0.05)。蛋能比极显著影响肝脏中GPT的活力(P<0.01)。试验2:乌鳢的生长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胃、肠和肝脏蛋白酶比活力和肝脏和肌肉中GPT的活力都受到显著地影响(P<0.05),肝脏和肌肉中LDH的活力受到极显著地影响(P<0.01)。随着维生素B6的添加,生长显著增加(P<0.05),胃和肝脏蛋白酶比活力极显著增加(P<0.01)。在同一维生素B6水平下,各器官蛋白酶比活力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提高(P<0.05),肝脏和肌肉中GPT和肌肉中LDH的活力亦受到极显著地影响 (P<0.01),肝脏LDH的活力亦受到显著地影响 (P<0.05)。在该试验条件下,适宜蛋能比(23.3 g/MJ)能够提高乌鳢对蛋白代谢酶活力,促进蛋白质代谢,进而促进生长;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适量添加维生素B6(18~30 mg/kg)可促进乌鳢对饲料的利用率,增强蛋白代谢酶的活力,促进蛋白质代谢,进而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19.
浙江海域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演变及修复路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我国浙江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种群分布、生命周期、洄游、近海生长等资源特征以及从20世纪50-60年代的盛产,经历了80-90年代的衰竭,到本世纪初有恢复迹象这段时间内的各种变化及其产生原因展开综述,并探讨了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修复路径——加大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工作力度;产卵场的修复和保护;洄游路径上禁止捕捞作业;严格控制年捕捞量,以及拟定了资源保护和修复方面相关渔政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