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古典主义”诗歌运动倡导者蓝海文,是香港资深诗人。他在创作中采用深具禅宗意识的思维方式,字里行间,禅意盎然。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禅宗与中国诗学在观念和表现形式上有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蕴藏丰富的思想宝库。在宋、元、明、清“画禅”、“诗禅”之类的话题经久不衰。中国士大夫们常说,诗贵有禅思,画贵有禅趣。现代人也常常感到中国文人画中有“禅气”、“禅境”。禅的本义就是沉思与冥想。它主张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进行纯直觉的体验和内心的反思。禅宗以对空灵澄澈的“本心”体验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以神秘直觉主义为特征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其中,“抽象性”便是其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诗坛,废名是一位突兀不群的具有现代主义诗风的诗人。他善于把禅宗与人生思考汇而为一,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禅趣诗。近年来探讨废名与佛教关系的论文较多,但大多都锁定在其有限的几首诗内,本文从废名先生的新诗诗论和常被人忽视的几首诗来探讨佛教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夏荥 《科技信息》2011,(24):I0156-I0157
一、引言王维(701-761),唐代伟大诗人,诗歌、音乐、绘画兼擅,笃信佛教禅宗。其诗歌因其以画入诗、以禅入诗、以音乐入诗闻名。其诗作内容十分丰富,但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田园系诗作,《鸟鸣涧》就是其中的一首。(高佳,2003:26)二、分析原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此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充满诗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诗"与"画"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否定者和肯定者两个派别。否定者认为,诗的表现力远比画强,所以"诗中有画"这样的说法欠妥;肯定者认为,画的表现力与诗相当,这在中国诗与中国画关系中更是如此,所以,"诗中有画"是不可轻易否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号“山谷”,已为大有耳熟能详,对于他取号的时间与背景,历代也不乏记载与说明,但此号中的禅学背景与蕴涵的禅学意义,尚不为所注意,本文从分析黄庭坚的《题五谷石牛洞》诗入手,指出他和禅宗,特别是与临济宗的关系。这对理解黄庭坚的思想应该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谙熟画理的王维以绘画中的空间透视方式来建构诗歌.在禅宗的影响下,王维以佛禅特有的时间和空间意念去感受现实世界,并创造出了另一个审美空间.他对山水时间的体验亦是其禅宗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他是“扬州八怪”之一,善画、能诗、工书,前人评价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书林藻鉴·松轩随笔》)板桥一生爱竹、爱兰、爱石,画竹、画兰、画石,咏竹、咏兰、咏石,留下了为数可观的题画诗.他为什么对竹、兰、石会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他自己作过阐述:“盖以竹干叶皆青翠,兰花亦然,色相似也;兰有幽芳,竹有劲节,德相似也;竹历寒暑而不凋,兰发四时而有蕊,寿相似也.”(《支那南画大成》)同时指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上海博物馆藏墨迹)由此可见,他对竹、兰、石因爱而画,由画而咏,画是人化的自然,诗是自然的人化,这些诗画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表现了他的执着追求,映现了他的品格情操,诗画中“有节有香有骨”的竹、兰、石,实际上成了郑板桥的艺术化身.因此,研究他的题画诗的思想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诗画相通"的理论就产生了,它实质上是概括美与文学之间极其密切的关系.诗人西蒙尼德斯就有"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的见解.我国北宋也有"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形诗"的说法,还都是从诗与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或具体存在形态上,如"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方面强调诗与画的密切相通.  相似文献   

10.
八大山人是中国书画史和江西地域文化上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八大山人的研究虽有不少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澄清和端正之处.本文论述了八大山人研究要注重四点:一是在研究目的上,不是以专家为中心,而要面向大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二是研究起点上,要从八大的作品开始,加强对八大作品的解读、分析、鉴赏和研究;三是在研究重点上,要注重其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者的统一,努力揭示八大作品的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四是在研究方法上,要把八大山人放到他所处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和他的人生遭遇中去与八大的时代相关联,而不能从概念出发,不能简单化.我们要反对那种假想式的、推理式的、铺排式的、演绎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