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英 《科学通报》1979,24(14):667-667
青蒿素(Ⅰ)是我国科学工作者近年来从中药青蒿(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新型化学结构的抗疟药。几年来的临床试验证明,青蒿素对治疗各类型疟疾具有速效、低毒等优点,并对治疗抗氯喹疟原虫株病人有效;不少地区已将青蒿素作为抡救凶险型疟疾病人的首选药物。其主要缺点是近期复燃率较高,为了寻找疗效好、复燃率小的新化合物,我们对青蒿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改造。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由于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新型疗法上的贡献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现如今以青蒿素为先导化合物衍生得到的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青蒿素类药物是治疗疟疾唯一有效的药物.但目前市售的青蒿素仍是依靠植物黄花蒿的提取,其高效人工合成依然是合成化学领域的一个挑战.由于生物合成青蒿酸的成功实现,使得从青蒿酸到青蒿素的高效化学合成,特别是无光照化学合成工艺的开发,成为人工合成青蒿素能否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可工业化的角度,简要综述了青蒿素化学合成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的内容包括青蒿素化学合成的背景、仿生合成的探索以及无光照人工合成的研究等方面,为青蒿素的合成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简单明了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庆平  鲍飞 《科学通报》2011,56(27):2289-2297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仅见于青蒿, 但其"上游"途径为真核生物所共有, 可望通过"下游"途径重建, 在真核微生物(如酵母)中全合成青蒿素. 过去10 年来, 青蒿素合成基因被国内外研究团队陆续克隆并导入酿酒酵母细胞, 已成功合成青蒿酸及双氢青蒿酸等青蒿素前体. 由于酵母缺乏适宜的细胞环境, 尚不能将青蒿素前体转变成青蒿素. 因此, 青蒿依然是青蒿素的唯一来源, 凸显出继续开展青蒿种质遗传改良的必要性. 我国科学家采用"开源"或"节流"等策略,已相继培育出多种转基因青蒿植株或品系, 为实现青蒿素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限速步骤尤其是终端反应机制已基本得到阐明, 有助于开展青蒿素形成与积累的环境模拟及仿生, 从而为彻底缓解青蒿素的供求矛盾创造先机. 本文最后讨论了产青蒿素前体微生物专利的作用及中国避免这些专利壁垒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郑国墀 《科学通报》1989,34(16):1277-1277
1985年,Kinghorn等从墨西哥中央地区的草本植物Lippia dulcis Trey。(Verbenaceae)中分离出一种具有甜没药烯型倍半萜结构,比砂糖甜1000倍的高甜度化合  相似文献   

5.
李英 《科学通报》1985,30(17):1313-1313
青蒿素1是从植物中分离出的新抗疟药,由于它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显著的疗效而引人注目。有关它的性质、反应、全合成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已陆续报道。为深入进行青蒿素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包括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合成)、青蒿素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的研究,进而探索疗效更为优越的药物,寻找合适的起始原料是当务之急。设想青蒿素的降解反应将会提供构型相同的中间体,从而可方便地重建青蒿素骨架。在以往的工作中,青蒿素用硫酸-冰乙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60年代,由于耐喹啉类恶性疟疾肆虐、氯喹等特效药失灵,研制新型抗疟药成为当时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迫切需求.当时全国"523"项目组的科技人员充分发扬了责任担当、勇于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研制成功了青蒿素,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在青蒿素抗疟研究  相似文献   

7.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简称"中研院中药所",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及其研究组在对中药进行大量研究基础上,受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的启迪创建了青蒿提取方法,1971年10月获得青蒿抗疟活性化学部位,1972年11月从中发现青蒿素.青蒿素是一个仅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具有过氧基团特殊结构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是与已知抗疟药在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新化合物.临床疗效几乎可达100%,具有速效、高效和低毒等特点.目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世界上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青蒿素联合疗法已被用于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疟区,每年治疗病例一亿以上,降低了全球疟疾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来自中医药、发现启迪于中医药.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融合多学科和行业的系统创新工程,凝聚着一群中国科学家的艰辛和智慧,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我国政府先后11次给参加这一工程的相关单位授予国家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大奖,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8.
赵有祥 《科学通报》1979,24(22):1014-1014
从经验中知道,B1、D5_c和A15(或NaCl、Pu_2C_3和Cr_3Si)型三种晶体结构的立方晶体材料,可能提供人们所期待的高超导转变温度。合成和研究这些材料的超导性质,自然是人们很感兴趣的。NbC是NaCl型材料,曾经用粉末配料烧结法和溅射沉积法对该材料进行合成。Giorgi等用粉末配料在10~(-5)毫米汞高真空中在2000℃左右加热2—24小时,获得了不同含碳量的NbC样品,其超导转变温度T_c最高可达11.1K。Powell等用超细铌粉在H_2和CH_4气氛中烧结,在850—1050℃下保温2—113.6小时,获得了NbC微晶,T_c值最高为9.5K,开始超导点10.1K。Spitzer在Ar和CH_4等离子体中进行溅射沉积,合成出NbC薄膜,晶格常数  相似文献   

9.
青蒿素类药物是抗疟神药,同时也发现还有其他生物活性,但研究者对其作用机制一直存在争论.一般认为,青蒿素的过氧桥是其发挥功能必不可少的基团.青蒿素的作用分为两步:首先被激活,打开内氧键,然后破坏细胞功能.但在具体作用方式上没有定论,引起青蒿素的激活是铁、血红素还是其他如线粒体内某个未知的因子?青蒿素激活后是破坏血红素代谢还是靶向某个特异蛋白还是相对无选择地靶向一系列蛋白?作用部位是液泡还是线粒体?本文将针对青蒿素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刘丽娜  焦丽颖 《科学通报》2019,64(7):633-634
<正>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与选择过程中,大自然不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种类,也造就了多样的物质结构.结构决定性质及功能是物质世界中的一条朴素规律.以二硫化钼(MoS2)为例,它在自然界中以辉钼矿的形式存在,从外表上来看,二硫化钼和石墨很像,以其低摩擦系数和坚固性常被用作固体润滑剂.二硫化钼是一种典型的层状化合物,当热力学稳定的2H相以单层形式存在时,其呈现出优异的半导体性能,在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催化、储能等领域展现出  相似文献   

11.
青蒿素类药物的发展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满元 《自然杂志》2012,34(1):44-47
由于青蒿素的发现和在抗疟领域的使用,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几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颁给了屠呦呦研究员。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青蒿素类药物,本文对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物--青蒿素类药物的发展历史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2.
冰片助剂新手性源的合成及其立体专一性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庆华 《科学通报》1994,39(23):2154-2154
近年来,5-羟基-2(5H)-呋喃酮作为某些具有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结构组分以及作为合成子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我们曾报道了手性5-烷氧基-2(5H)-呋喃酮的有关研究工作,其中包括5-(艹孟)氧基-2(5H)-呋喃酮的合成及其不对称1,3-偶极环加  相似文献   

13.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的一枚瑰宝,其抗疟活性已得到世界公认,拯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不断深入的科学研究揭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肿瘤作用,如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过程.目前科学家对其抗肿瘤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机制、联合用药方案、临床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汪猷 《科学通报》1965,10(12):1111-1111
本文扼要报导自合成的A链S-磺酸衍生物与天然B链S-磺酸衍生物给合而获得结晶牛胰岛素。前文报导后,我们在A链的合成以及最后半合成产物的纯化方面都作了改进。牛胰岛素A链羧端十二肽Ⅰ,即:N-苄氧羰基缬氨酰-S-苄基半胱氨酰-丝氨酰-亮氨酰-酪氨酰-谷氨酰胺酰-亮氨酰-谷氨酰-天门冬酰胺酰-酪氨酰-S-苄基半胱氨酰-天门冬酰胺,曾从下述两种合成途径获得:(1)已知的三肽酰肼  相似文献   

15.
李良泉 《科学通报》1983,28(12):761-761
我国科学工作者从中药青蒿(又称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得到具有良好抗疟作用的青蒿素(Ⅰ)及其另一主要副产物青蒿乙素(Ⅱ),青蒿素是一个含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分子内具有七个手性中心,化学结构较为特殊。我们从青蒿素和青蒿乙素的结构特点以及生源设想出发,认为化合物(Ⅲ)是实现二者互相转化的关键中间体,将无  相似文献   

16.
祖国的中草药是一个伟大的医药学宝库,近几年来,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和大规模临床实践,从中药青蒿(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提出了一个具有显著抗疟作用的新化合物,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属倍半萜内酯,熔点156~157℃,经过北京中药所,上海有机化学所和北京生物物理所的通力合作,终于搞清了它的化学构造和构型(见图),并且掌握了它的一系列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7.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9年最新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  相似文献   

18.
<正>从一株株貌不惊人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人类抗疟首选药,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华传统医学为全人类献上的一份礼物!201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因为迄今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拉斯克奖获得者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拉斯克奖也常被科学界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果不其然,因为青蒿素在世界卫生领域内所作出的卓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利用2-O-三氟乙酰基-3,4-6-三-O-苄基-α-吡喃甘露糖基三氟乙酸酯在Lewis酸催化下通过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立体选择性合成β-D-吡喃甘露糖苷的新方法,并讨论了该方法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阿维菌素B产生菌寡霉素合成阻断株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仅产阿维菌素(avermectin) B和寡霉素(oligomycin)的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CZ8-73为出发菌株, 构建基因缺失载体pXL05(pKC1139∷ΔolmA1 + ΔolmA4), 并将其转入CZ8-73中, 通过缺失质粒和染色体之间的同源双交换, 对染色体上长达90 kb的寡霉素PKS基因簇(olmA)进行了缺失突变. 将4株经Southern杂交验证正确的基因缺失突变株进行摇瓶发酵和HPLC检测, 发现4个突变株均不再产生寡霉素而仅产阿维菌素B组分, 阿维菌素的总产量和B1的产量与出发菌株相当, 说明寡霉素PKS基因簇的缺失并不影响阿维菌素的生物合成. 该缺失突变是在染色体上通过同源双交换完成的, 不会发生进一步的重组, 因此突变株性状稳定, 在工业生产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